處暑如何養生?注意防病調整睡眠

本文指導專家:健康教育專家、資深科普作家、健康科普專家、家庭醫生在線醫學委員會委員楊國安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大約在每年8月23日前後(8月22日~24日)。「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過或接近尾聲。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依照自然界規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 謹防多事 有諺語說「處暑寒來」,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這個時節,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這也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迴光返照。顧鐵卿《清嘉錄》在形容處暑時說:「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可見,處暑之際,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因此,處暑是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處暑注意防病

 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乾燥,往往帶來颳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後,特別是下雨過後,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 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此時應著重保養脾胃、肺臟,以保障夏季鬱積體內的濕熱排出以及預防秋燥。

處暑節氣之睡眠

 調整睡眠 「春困秋乏」所指「秋乏」,就是說,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不愛起,白天不愛動,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早睡早起,適當添加衣服。 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秋季養生首先要早睡早起,要保證充足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習慣,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要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在這裡要特別提醒老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具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是符合養生學的觀點的。

另外,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適當秋凍 「春捂秋凍」所指「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讓體溫在秋時勿突然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秋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但是,「秋凍」並不是無條件地「凍」,而是要適當。尤其是處暑過後,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是夜裡外出要注意保暖,以保護陽氣。晚上睡覺應關好門窗,腹部蓋秋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白天只要室溫不高就不要開空調,而要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適量運動 秋天,秋高氣爽,適合戶外運動。

處暑節氣之運動

運動不宜太過,儘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 可根據個人的體質,做一些登山、慢跑、郊遊等戶外運動。但要多注意滋脾補筋。所以,在運動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劇烈,做好準備活動,避免傷筋。老人鍛煉以早晚為好。 也可做傳統保健操:①每日凌晨,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吞咽津液。②清晨閉目叩齒21次,咽吞津液,用兩手搓熱後,扶熨眼睛,3秒,8次,不僅明目,而且對肝、肺、心都有益處。 此外,伸伸懶腰、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等也可緩解秋乏,特別是下午感到特別疲乏,伸個懶腰就會馬上覺得全身舒展。 

處暑節氣之飲食

注意飲食 這個時期,氣候逐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因此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清熱安神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儘量不吃蘿蔔(胡蘿蔔除外),蘿蔔主下氣,此時人的中氣不足,吃蘿蔔易傷中氣。 為防「秋燥」,應保持飲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物,如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酒等;少吃油膩的肉食;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梨等;多吃時令的水果、新鮮蔬菜等;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及豆製品等;此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老人可吃溫補食物,早晨可吃幾顆紅棗、桂圓等。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專家簡介

楊國安,健康教育專家、資深科普作家、健康科普專家、家庭醫生在線醫學委員會委員。現任深圳市健康教育與促進中心副主任、廣東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廣東省醫學會醫學科普學會常委、廣東省健康科普專家、深圳市健康科普首席專家、中國性學會會員、深圳市醫學會性醫學專委會常委、深圳市預防醫學會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深圳市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協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控制吸菸協會副會長等職。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5類人不宜飲用保健酒 中秋送禮別亂送

過節時,人們都喜歡送點禮。尤其馬上就到中秋節了。中秋節送禮送什麼呢?不論是給家裡買禮物還是給親戚朋友買禮物,有的人喜歡送點保健酒,認為保健酒具有養生保鍵之功效。其實,中醫專家指出,保健酒也是酒,不宜多喝,另外,有5類人不宜飲用保健酒。

專家指出,目前正規的保健酒依據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功效不同適用的人群不群。因此,如果不對症飲用保健酒難免會喝出問題。尤其是五類人群尤其要謹慎飲用保健酒。所以,中秋送禮選擇保健酒時,最好先了解一下保健品的功能及禁忌。

1、肝功能不正常者不宜飲用保健酒

專家指出,保健酒說到底還是酒,保健酒不保肝,喝酒會加重肝功能的負擔。因此,肝功能不正常者要禁止飲用保健酒或酒。中秋佳節聚餐時,要勸阻肝功能不正常的家人或朋友親戚禁止喝酒,不要為了助興而損害了健康。

2、內熱熾盛者不宜飲用保健酒

常表現為小便黃赤,大便秘結,常流鼻血或牙齦出血,女子行經量多且血色鮮紅。這些人不且飲用保健酒。

3、陰虛內熱的患者不宜飲用保健酒

陰虛內熱常表現為手腳心熱,夜間盜汗,口舌乾燥等症狀。這些人飲用保健酒後,可加重病情。

4、肝陽上亢的患者不宜飲用保健酒

肝陽上亢的患者常常有頭暈目眩,走路不穩,頭重腳輕,急躁易怒等表現。

5、骨質疏鬆症患者不宜飲用保健酒

最後,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也不宜飲用保健酒。這是因為酒精中的乙醇會影響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和利用。

專家提醒:中秋佳節家人聚餐或朋友聚會時,飲酒要適量,飲食時可多吃些清淡食物,少食辛辣食物。另外,關於中秋佳節送什麼,其實,送的是心意,不必過多在意送的是什麼禮物。

3個防治頸椎病簡便有效的方法

頸椎是人體重要的部位,上承頭顱,下接軀幹,是脊椎中活動最多的部位,更是神經中樞最重要的部位。然而由於不當坐姿等各種原因,使頸椎受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下面教你防治頸椎病的幾個小方法。

方法一:熱敷 如果頸部酸痛,可以準備一隻布袋,裡邊放點大米、桂皮和幾勺香油,用橡皮筋繫緊袋口,然後放在微波爐里加熱2分鐘,之後把它放在酸痛部位,熱敷30分鐘,每日1次。此方法能改善頸背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注意溫度別太高,以免燙傷。

方法二:保暖防寒 「寒主收引」,外界環境的風寒濕邪會讓頸部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導致局部軟組織循環障礙,久而久之,就會引起頸椎病。因此,無論冬夏,都要給自己的頸椎以舒適的溫度。偶爾受寒,可以給自己煎一碗驅寒湯:紅糖2湯匙、生薑7片,水煎10分鐘,飲用一兩次就可以驅走寒氣。

方法三:選擇合適枕頭 枕頭的主要作用是維持人體頸椎正常的生理曲線,保證人體在睡眠時頸椎的生理弧度不變,所以枕頭的高低、長短、軟硬等和頸椎健康關係密切。習慣仰臥的人,適合用較硬枕頭,枕頭的高度應在5~10厘米;習慣側臥的人,適合用中等硬度的枕頭,枕頭高度應在10~15厘米。

鳳凰中醫提醒,長期伏案人員及電腦一族,應每間隔一段時間活動活動脖子,以防頸椎受損。

處暑防病強身 常見病飲食調治法

22日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保健專家提醒說,處暑時節,天氣漸涼,早晚溫差大,公眾要當心乙腦、感冒等疾病的侵襲。

養脾胃祛濕是關鍵 處暑養胃4大祛濕食療

處暑(公曆8月22日,農曆六月三十)已過,日夜溫差將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養生專家指出,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乾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但同時專家也提醒,處暑後本市天氣依然悶熱,防暑祛濕仍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