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1。糖尿病

肥胖症與糖尿病關係密切。我國14省、市3l萬多人的調查表明,糖尿病在正常人群的發病率為0.26%,而超重者的發病率為2.82%,是前者的10倍多。肥胖症者進食量超過機體需要,過多進食刺激胰島分泌過量胰島素,出現了高胰島素血症,由於肥胖症者的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將進一步促進胰島素分泌,使胰島負荷加重,胰島細胞增生肥大,長期可導致胰島功能衰竭而發生糖尿病。另外,肥胖常同時伴有高血脂症,常發生脂肪代謝亢進,使游離脂肪酸升高,加重糖代謝紊亂,更易誘發糖尿病。

2。高血壓

肥胖是導致高血壓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一項對中、老年的調查顯示,體質指數小於20者高血壓患病率為7.55%,體質指數24—26之間者高血壓患病率為20.26%,當體質指數大於28時,患病率達36.89%。肥胖症者脂肪組織大量增加,必須增加血容量和心輸出量才能滿足機體需要,長期心臟負荷過重使左心室肥厚,血壓升高。其次,肥胖者多有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可促進腎遠端小管對鈉的再吸收,使鈉瀦留並引起高血壓。另外,肥胖症者的腎上腺皮質功能活躍,皮質醇轉換率增加,皮質酮和脫氧皮質酮羥化增強,可使血壓升高。因此,肥胖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

3。動脈硬化及冠心病

有調查資料顯示,體質指數小於20者冠心病患病率4.72%,體質指數24—26者,冠心病患病率9.91%,體質指數大於28者,患病率高達16.51%。肥胖症者多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體重超重、體表面積增大、脂肪組織過多、心臟負荷加重(包括心肌內外脂肪沉積引起的心肌負荷加重)等因素可引起心臟缺血缺氧,肥胖症者體力活動減少,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削弱或不足。以上諸因素均可導致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4。呼吸功能不全

臨床稱為肥胖一通氣不足綜合徵,也稱低換氣綜合徵。

極度肥胖者胸壁和腹壁脂肪過多,呼吸活動受到限制,呼吸淺表,補呼氣量減低而致功能殘氣量降低,使肺處於接近呼氣位置,由於潮氣量減低,使肺泡通氣量減少,換氣受限,造成二氧化碳瀦留,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病人可出現紫紺。由於長期缺氧,可繼發紅細胞增多症,同時血液粘度增加,加重了循環阻力,心臟負荷加重,發生肺動脈高壓,發展成慢性肺心病。

5。脂肪肝

肥胖可以引起肝臟的脂肪變性,導致肝臟腫大。肥胖病人由於長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及存在高胰島素血症,從而使肝臟合成甘油三酯的速率大大超過了將其轉運出肝臟的能力,或引起極低密度脂蛋白運出甘油三酯發生障礙,導致甘油三酯在肝內堆積而發生脂肪肝。

6。膽道疾病

肥胖症者膽囊炎和膽石症的發病率隨肥胖程度和年齡增加而增加,與肥胖症患者肝臟和其他組織合成內源性膽固醇增多有關。正常膽汁中膽鹽加卵磷酯與膽固醇之比為11:1,若膽固醇比例增加,則膽固醇將析出結晶和沉澱,易融和成膽結石。膽結石對膽囊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易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而形成膽囊炎。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肥胖的治療方法

治療的兩個主要環節是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強調以行為、飲食、運動為主的綜合治療,必要時輔以藥物或手術治療。繼發性肥胖症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各種併發症及伴隨病應給予相應的處理。

1、行為治療 

通過宣傳教育使病人及其家屬對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確的認識,從而配合治療、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自覺地長期堅持是肥胖症治療首位及最重要的措施。

2、控制飲食及增加體力活動

輕度肥胖者,控制進食總量,採用低熱卡、低脂肪飲食,避免攝入高糖類食物,使每日總熱量低於消耗量,多作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如能使體重每月減輕500~1000g而漸漸達到正常標準體重,不必用藥物治療。

中度以上肥胖更須嚴格控制總熱量,女性患者要求限制進食量在5~6.3MJ(1200~1500kcal)/d,如超過6.3MJ/d者,則無效。男性應控制在6.3~7.6MJ(1500~1800kcal)/d,以此標準每周可望減重1~2磅。食物中宜保證適量含必需胺基酸的動物性蛋白(占總蛋白量的三分之一較為合適),蛋白質攝入量每日每公斤體重不少於1g。脂肪攝入量應嚴格限制,同時應限制鈉的攝入,以免體重減輕時發生水鈉瀦留,並對降低血壓及減少食慾也有好處。此外限制甜食、啤酒等如前述。如經以上飲食控制數周體重仍不能降低者,可將每日總熱量減至 3.4~5MJ(800~1200kcal)/d,但熱量過少,病人易感疲乏軟弱、畏寒乏力、精神萎頓等,必須嚴密觀察。據研究,飲食治療早期蛋白質消耗較多,以致體重下降較快而呈負氮平衡,當持續低熱卡飲食時,發生保護性氮質貯留反應,逐漸重建氮平衡,於是脂肪消耗漸增多,但脂肪產熱量約10倍於蛋白質,故脂肪組織消失量明顯少於蛋白質組織量,而蛋白質相反合成較多時,反可使體重回升,這是人體對限制熱卡後的調節過程,因此飲食治療往往效果不顯著,在此情況下,宜鼓勵運動療法以增加熱量消耗。

3、藥物治療 

對嚴重肥胖患者可應用藥物減輕體重,然後繼續維持。但臨床上如何更好地應用這類藥物仍有待探討,用藥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及耐藥性,因而選擇藥物治療的適應證必須十分慎重,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衡量可能得到的益處和潛在的危險(利弊得失),以作出決定。

藥物治療只能作為飲食控制與運動治療肥胖的輔助手段。有以下情況時可考慮藥物治療:①明顯的飢餓感或食慾亢進導致體重增加;②存在相關疾病或危險因素,如IGT、血脂異常、高血壓等;③存在肥胖相關性疾病,如嚴重的骨關節炎、睡眠阻塞性通氣障礙、反流性食管炎等。以下情況不宜使用減肥藥物:①兒童;②原先有過該類藥物不良反應者;③孕婦及乳母;④正在服用其他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的病人。

4、目前獲准臨床應用的減肥藥物只有奧利司他和西布曲明,但仍需長期追蹤及臨床評估。

奧利司他(orlistat)是胃腸道脂肪酶抑制劑。使食物中脂肪吸收減少30%,促進能量負平衡從而達到減肥效果。推薦劑量為120mg,3次/d,進餐時服藥。不被胃腸道吸收,可見輕度消化系統副作用,如腸胃脹氣、大便次數增多和脂肪便等。

西布曲明(sibutramine,β-苯乙胺)是中樞神經作用藥物。抑制下丘腦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再攝取,減少攝食,降低體重;還具有產熱作用,可能與其間接刺激中樞交感傳出神經、激活褐色脂肪組織中的β3腎上腺素能受體,導致其中葡萄糖利用增高有關。劑量為10~30mg,1次/d,早餐時服藥。本藥的副作用包括食慾降低、便秘、口乾、失眠、輕、中度血壓增高和心率增快等,需給予監測,有心血管併發症者慎用或不用。

5、外科治療 

空迴腸短路手術、膽管胰腺短路手術、胃短路手術、胃成形術、迷走神經切斷術及胃氣囊術等,可供選擇。手術有效(指體重降低>20%)率可達95%,死亡率<1%,不少患者可獲得長期療效,術前併發症可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或治癒。但手術可能並發吸收不良、貧血、管道狹窄等,有一定的危險性,僅用於重度肥胖、減肥失敗又有嚴重併發症,而這些併發症有可能通過體重減輕而改善者。術前要對患者的全身情況作出充分估計,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肺功能等,給予相應的監測和處理。

肥胖的女性更容易患上膽囊炎

膽囊炎是患者的膽囊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引發的一種炎症,是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病,發病率也是蠻高的。相關研究表明肥胖的女性是比較容易患上膽囊炎的,很多人都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膽囊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苦膽,形狀像梨,它是貯存和濃縮膽汁的臟器。人們吃進食物以後,通過神經反射,使膽囊收縮,使膽汁通過膽道流入十二指腸,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如果身體過於肥胖,或是有代謝紊亂、神經內分泌調節障礙、膽結石等,膽汁就不容易從膽囊流出而滯留在膽囊里,膽汁里的水分逐漸被吸收,使膽鹽濃度增高,而膽鹽會刺激膽囊黏膜發炎。一開始還是無菌的,隨著細菌乘機侵入,便由無菌性膽囊炎開始轉變為感染性膽囊炎。

40歲左右的中年人,由於工作的壓力、生活方式的改變,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經調節和代謝障礙,影響膽囊的正常收縮和舒張,使膽汁的排泄不通暢。慢慢發胖的中年人,由於脂肪代謝紊亂,更容易刺激膽囊強烈收縮。如果同時有感染、消化不良、結石就更容易誘發膽囊炎發作了。而絕經期前的中年婦女,因為內分泌改變的關係,常常影響膽汁的分泌和調節,所以患膽囊炎的機會要比同年齡的男子更多一些。

營養治療膽囊炎

營養治療的總目的,是通過控制脂肪的攝入量,減輕或解除患者的疼痛和預防結石的發生。急性發作期的重症患者應禁食,可靜脈補給各種營養素;當能進食時,應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可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隨病情逐漸緩解,可給予低脂半流質或低脂少渣軟飯。

每日應少食多餐,仍須限制肉及含脂肪多的食物。慢性膽囊炎應給予充足熱量的高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和適量限制脂肪的飲食,同時要有豐富的維生素。

要有足夠熱能,方能保證患者的需要。如果患者體重過重,應給予低熱能飲食,使患者體重減輕。低熱能飲食中含脂肪量也要少,以適合對膽囊病患者限制脂肪的要求。

肥胖症有哪些危害呢

很多人都認為肥胖是福,其實不然,過度肥胖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併發症,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很多疾病都是由於過度肥胖引起的,就如糖尿病等,希望大家能夠引起重視,對肥胖症的危害不容小覷,下面將為大家介紹肥胖症對人體的危害,希望能給肥胖症患者敲一個警鐘。

肥胖患者應該避免減肥誤區

肥胖的人總是看起來笨拙又顯老,而且稍不注意就可能導致出現疾病,真是健康和美麗的殺手。不少人為了健康或者美麗就開始減肥,但是卻走進了減肥的誤區,導致事倍功半。下面我們就來講講減肥的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