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則不定」是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早在數千年以前,體育運動就已經被做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廣為運用。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
一、運動養生機理
中醫將精、氣、神稱為「三寶」,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運動養生則緊緊抓住了這三個環節,調意識以養神;以意領氣,調呼吸以練氣,以氣行推動血運,周流全身;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關節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如是,則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和,臟腑諧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增進機體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經常而適度的進行體育鍛煉,對機體有如下好處:
1、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於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於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穩定的情緒。
2、使心肌發達,收縮有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活力及肺臟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環。
3、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進胃腸蠕動,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滯留,有利於消化吸收。
4、可促進和改善體內臟器自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臟器的生理功能。
5、可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及內分泌功能,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增強肌肉關節的活力,使人動作靈活輕巧,反應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運動,常鍛煉,已成為廣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二、運動養生的特點
傳統運動養生的特點,歸納起來,大要有三:
(一)以祖國醫學理論指導健身運動
無論哪一種傳統的身法,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要點,以動形為基本鍛鍊形式,用陰陽理論指導運動的虛、實、動、靜;用開闔升降指導運動的屈伸、俯仰;用整體觀念說明運動健身中形、神、氣、血、表、里的協調統一。所以,健身運動的每一招式,都是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二)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諧調統一
強調意念,呼吸和軀體運動的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意守指意念專注;調息指呼吸調節;動形指形體運動,統一是指三者之間的諧調配合,要達到形、神一致,意、氣相隨,形、氣相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得宜,方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使運動養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於導引氣功的功法加:五禽戲、八段錦等;源於武術的功法如:太極拳、太極劍等。然而,無論哪種功法,運用到養生方面,則都講求調息、意守、動形,都是以暢通氣血經絡、活動筋骨、和調臟腑為目的。融諸家之長為一體,則是運動養生的一大特點。
三、運動養生的原則
我國傳統的運動養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壽延年,是因為它有一套較為系統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注重和強調機體內外的協調統一,和諧適度。從其鍛煉角度來看,歸納起來,大要原則有三:
(一)掌握運動養生的要領
傳統運動養生的練功要領就是意守、調息、動形的統一。這三方面中,最關鍵的是意守,只有精神專注,方可寧神靜息,呼吸均勻,導氣血運行。三者的關係是:以意領氣,以氣動形。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煉精神、臟腑、氣血;外煉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流,整個機體可得到全面鍛煉。
(二)強調適度,不宜過量
運動養生是通過鍛煉以達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運動量的大小。運動量太小則達不到鍛煉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則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反而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西方一家保險公司調查了五千名已故運動員的生前健康狀況後發現,其中有些人40~50歲左右就患了心臟病,許多人的壽命竟比普通人短。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破壞人體內外運動平衡,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損和生理功能的失調,結果縮短生命進程,出現早衰和早夭。所以,運動健身強調適量的鍛煉,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操之過急,往往欲速而不達。
(三)提倡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鍛煉身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常而不間斷。「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一方面說明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強調了經常、不間斷的重要性,水常流方能不腐,戶樞常轉才能不被蟲蠹。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
傳統的運動養生法,形式一樣,種類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鍛煉方法,也有眾人組合的,帶有競技性質的鍛煉方法;有形成民間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形式,都具有養生健身的作用。而為人們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歸納起來,運動養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樣的民間健身法
這類健身法大多散見於民間,方法簡便,器械簡單,而活動饒有趣味性。如:運動量較小,輕鬆和緩的散步、郊遊、盪鞦韆、放風箏、踢毽、保健球等;運動量適中的跳繩、登高、跑馬、射箭、舉石鎖等等。這些方法,多於娛樂中而有運動養生的內容,亦無需人更多地指導、訓練,簡便易行,形式多樣,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健身措施。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傳統。其中以運動健身為目的的群眾性活動,則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龍舟競渡、摔跤、賽馬、蹺板、走高蹺、舞龍燈、跑旱船以及各種各樣的舞蹈等,即屬此類。這種運動的特點,人數眾多,具有競技性質,由於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各有特定的季節、時間來開展這種群眾性、普及性的活動。
二、自成套路的系統健身法
這類運動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間健身法基礎之上的,在一定理論指導之下,有目的、有具體要求、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連續動作,故可以使人體各部分得到較為全面、系統的鍛煉,是傳統運動養生法中較高層次的健身運動。運動養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身法而言。
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於道家和佛家,由於世代相傳,又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因而形成了各種不同流派。茲簡述其大要如下:
(一)道家健身術
道家健身術其理論源於老、莊,主張以養氣為主,以提高生命能力,提出了「導引」、「養形」,強調了練氣以養生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華佗的「五禽戲」、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胎息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均屬此類。
(二)佛家健身術
佛家健身術源於禪定修心,為保證「坐禪」的順利進行,便需要採取一些手段,以活動筋骨、疏通血脈。於是,逐漸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達摩易筋經、天竺國按摩法、心意拳、羅漢十八手、少林拳、禪密功等。
中國武術的發源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河南的中嶽嵩山,是佛教禪宗和少林派武術的發掘地;一個是湖北的武當山,是道教和武當派武術的發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術言之,有少林、武當之別。武術雖然是技擊、防身之術、但其上乘功法則是以健身為宗旨。學習武術,首先是強身增力,故無論何種功法,哪個流派,都著眼於健身。尤其是當代武術的發展,均以健身強身為目的,如徒手的諸種拳、掌、腳,使用器械的劍、棍、刀、槍、鞭、鉤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專。
運動養生的不同流派,說明了我國傳統的健身術豐富多樣,但彼此間又有互相滲透,互相借鑑的。因而,使得諸種功法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傳統養生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習、繼承、發掘這些健身方法,對於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第三節 氣功保健
運用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的目的,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之為氣功保健。
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鬆弛身心)、調息(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調身(調整身體姿勢、輕鬆自然地運動肢體),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臟腑和調,以達到強身保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
氣功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和疲勞、疾病、衰老進行鬥爭的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創造出來的一種自我身心鍛煉的攝生保健方法。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千百年來,它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許遜著的《宗教淨明錄氣功闡微》。在晉代以前的典籍中,道家稱之為「導引」、「吐納」、「煉丹」,儒家稱之為「修身」「正心」,佛家稱之為「參禪」、「止觀」,醫家稱之為「導引」、「攝生」。在歷代醫籍中,以「導引」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運動抽筋說明啥?運動反映各種疾病
1.放屁:「真舒服。」放屁是運動時最令人難以啟齒的困擾之一。台灣國泰綜合醫院肝臟中心主治醫師黃奕文指出,運動有助於腸胃蠕動或擠壓到腸胃,導致排氣,有時還會打嗝,這些均屬正常反應,是身體在將多餘的氣體排出來。老年人由於活動量少,腸胃逐漸老化,氣體容易堆積,運動時會比一般人更常排氣。建議不要怕排氣,應該儘量多走動,每天5000步。
2.腹部絞痛:「我要深呼吸。」多數專家認為這是血液含氧量不足或肌群無力導致的。呼吸不順暢、飯後立即運動都有可能導致短暫疼痛。建議當下先停止運動,緩慢地深呼吸,並輕柔地用掌心按摩疼痛部位;運動前適度暖身;正餐後兩小時再運動,讓食物消化。
3.肌肉發抖:「我有點累了。」肌肉顫抖最常發生於手部與腹部。這其實是身體在告訴你:肌肉已經開始疲勞了。台灣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瀛洲提醒,如果開始發抖,就應停止運動。若仍勉強繼續,可能會導致肌肉受傷,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4.腿抽筋:「動前先暖暖身。」台灣馬偕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姜義彬表示,暖身不夠是抽筋的常見原因,電解質不平衡、血液循環較差,也會導致抽筋。抽筋時應立刻停止運動,補充運動飲料,輕輕按摩抽筋部位,切勿硬扳,以防受傷。
5.肌肉酸痛:「別用力過猛了。」過度運動會造成肌肉傷害,嚴重者會引發急性腎衰竭。如果隔天酸痛仍未消失,代表運動強度過大,可用冰敷、按摩等方法緩解。
6.頭暈:「我餓了。」原因可能有兩種:吃得不夠或換氣方式錯誤。運動時血糖會下降,當脂肪酸還來不及變成能量時,就會頭暈,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並不穩定,建議運動前一定要吃點東西。運動時呼吸不暢,內臟壓力上升,血壓飆高,靜脈回流變差,進而導致頭暈。有氧運動時,建議用鼻子吸氣,再撅著嘴慢慢吐氣;肌力訓練要用力時吐氣,放鬆時吸氣。
7.頭痛:「我渴了。」台灣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表示,運動時交感神經較為興奮,如果缺少熱身運動,就可能導致頭痛。此外,運動時水分流失,血壓下降,也是頭痛的原因之一,建議運動前充分熱身並喝約200毫升的水,中途每隔20—30分鐘再補充一次,尤其年長者更應注意。
8.流鼻涕,全身癢:「我過敏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劉玲玲指出,這可能是運動時體溫升高,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誘發的過敏症狀。另外,若地毯塵蟎較多,或是室外有花粉飄散在空氣中,也可能誘發流鼻涕。休息後症狀就消失的人,應慢慢增加運動量,讓身體逐漸適應。但如果身上出現嚴重紅疹塊或紅腫,應趕快就醫。
碰撞小體操讓你活力飛揚
用身體的各個部位與之碰撞。在碰撞的過程中,肌肉、皮膚、筋骨、內臟受到了衝擊和震動,相當於一種柔和的按摩,能使身體變得結實健美。
具體方法有:最初練習時選擇木樁為好,並且可以纏上布帶,使它更柔軟,防止頭部等碰傷。練久習慣了可以去除布帶,或選擇牆壁練習。
(1)面對木樁站立,距離16~33厘米左右,雙腳腳掌著地、雙足分開,膝蓋略彎。先用肩部碰撞,再由後背、前胸、腹部、肋部、腰胯部等部位依次輪流向木樁碰撞。身體要放鬆,心情寧靜自然,呼吸均勻,碰撞時不要屏氣,可以用鼻吸口呼或鼻呼的方法。
(2)面對木樁站立,雙足分開同肩寬,膝微曲。用上臂、肘部、前臂、手掌、手背分別輪流碰撞,身體兩側交換做。
(3)面對木樁站立後,用大腿的前面、後面、側面以及小腿、腳各個部位輪流碰撞,儘可能地使全身各個部位都能撞到,用力不能太大太猛。後背、腿等肌肉發達的部位可以稍稍用為。這種功法應用得當可以強筋壯骨,增強身體抗衝擊力,加強全身血液循環和內臟功能。碰撞時除了呼氣,可以配合吐字發音。
六分鐘釋放能量操
1、全身舒展運動:
身體直立,雙腿分開比肩稍寬,兩手手指交叉。 (改善性愛質量必備的八大準則) 先掌心向下,伸直雙臂,將掌心朝下壓,維持20秒;然後將雙臂舉至頭頂,變掌心向上,朝上伸展雙臂,維持20秒。
2、上臂拉伸運動:
雙臂上舉,手心相對,然後以肘部為中心彎曲。首先右手手掌扶住左手肘部,往右方拉伸,維持20秒;然後換左手手掌扶住右手肘部,往左方拉伸,同樣維持20秒。
3、體側伸展運動:
右手叉腰,左手向上伸,然後身體向右側彎曲,維持20秒後換邊。
4、胸肩擴展運動:
雙腿分開,上身往下傾至水平,雙臂往後抬舉至背部上方,兩手手指交叉,掌心向下,用力往後伸展,維持30秒。
5、腹部收緊運動:
首先坐在椅子前端,雙手向後抓住椅子兩側(一定要抓緊並且保持平衡),然後雙腿朝前方儘量伸直,最後撐起雙臂,以腳跟為支撐點挺起胸腹部,儘量保持身體是一條直線,維持30秒。
6、腿部拉伸運動:
雙腿分開,上身下傾至水平,左手從背後繞過扶住右側腰部,右手順著左腿往下壓,維持20秒,然後換邊。
6款食譜幫你巧治咳嗽
正值秋季,天氣漸變寒冷,容易咳嗽感冒,現將此感冒偏方與大家分享,最好還是當心身體,切勿感冒!
胃痛怎麼辦?妙招教你解決
胃痛怎麼辦?胃病「三分治七分養」,七分養應該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經全面檢查確診後進行系統治療,並配合精神方面進行調養,才能達到有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