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服用講究多 時辰方法都對藥效才好

中藥根據藥性的溫熱寒涼,五味的辛甘酸苦咸配伍時頗為講究,當中藥抓好拿回家,不僅要選擇正確的煲法,還要選好服用的時間,服用方式也要正確。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下服用中藥的那些注意事項。

服用方法你了解多少 

中藥的服用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藥效的發揮。我們經常能在一些中成藥的說明書上看到「送服」、「沖服」、「調服」等服用方法,那麼這些有什麼不同呢?一起來了解下:

沖服:人們在服用沖劑、糖漿劑、膏劑時,常需沖服,沖服就是將藥物用熱開水融化或呈混懸狀後服用。此外,人們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貴重中藥;如牛黃、麝香時也常需沖服。

調服:指將藥物用溫開水調成糊狀後服用,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兒在服用散劑、丸劑、片劑時常採用此種方法。

含化:即將藥物含於口中,緩緩溶解,再慢慢咽下。六神丸、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寶等治療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的中成藥常需含化。

送服:大部分內服中成藥需要用溫開水送服,俗稱吞服。吞服為最查明常用的內服方法。大部分內服中成藥如片劑、丸劑、膠囊等均採用此法服用。其中,丸劑又分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滴丸、水丸、濃縮丸等。小顆粒的丸劑服用時,只需溫開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應嚼碎後或用洗淨的手掰小後再用溫開水送服。此外,部分中成藥為增強療效,可採用藥飲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氣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療胃痛、嘔吐等症時,可採用生薑煎湯送服,以增強藥物的作用。

烊化:即將藥物用開水或黃酒加溫溶化後服用,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在服用時常需要烊化。

煲藥方法需講究

除了上述中成藥的這些內服方法外,人們看中醫時。有時也常常看到中藥處方上寫著「先煎」、「後下」等字眼,先煎是對介殼類、礦石類藥物而言,這類藥物常見的有龜板、鱉甲、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等。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煎出來,因此應該打碎先煎。煮沸約10~20分鐘後。再放人其他藥。

所謂中藥與食物的來源相同,是指中藥與食物一樣來源於自然中的動植物。雨且很多中藥與食物,很難截然分開,它們身兼兩職,糧食類中的藥物,如谷芽、麥芽、淮小麥、浮小麥等;蔬菜類如薺菜、蘿蔔、芥菜、山藥、百台、藕、敗醬草、冬瓜、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果品類如山楂、烏梅、龍眼、桔類、柚類、蓮子、杏仁、無花果等,調味品類如山萘、生薑、桂皮、丁香、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草果等,動物類中就更多,刨括蛇類、家畜類、水產類、野獸類等。藥食同源,使中藥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使中藥強化了它的實用性和經驗性,人類生活中包含了中藥,中藥就在人類生活中產生。

吃藥時辰要選對

選好了藥物的煲法,認識了藥物的服用方式,還要挑選好吃藥的時間。不同的藥物適合服用的時間也不相同。

午前:宜服發汗解表藥及益氣昇陽藥。古代醫家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不但汗藥如此,亦有醫家認為大凡走表透邪之藥,均宜午前服用。古醫對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益氣昇陽藥,都強調午前服藥。

午後或入夜:宜服瀉下藥。 入夜:宜服滋陰養血藥。古人用六味地黃丸養陰,有一顯著特點,強調入夜時服用;當歸六黃湯醫治陰虛盜汗,亦主張入夜時服用。

夜臥:宜服安神藥、澀精止遺藥,以用於治夢遺滑精,緩下劑宜在睡前服用,有利於次日清晨吸收。按飯前飯後分

飯前服: 由於大多數的食物會對中藥的吸收產生影響,飯前一小時胃處於空虛狀態,有利於藥物的進入胃腸道吸收,補虛藥宜飯前服。

飯後服:有些藥物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健胃消食藥及對胃有刺激的藥宜飯後服用。提醒:急病、重病不拘時服用。

月經期服藥注意

月經期該不該服用中藥困擾很多女性朋友,女性在月經期間處於一種比較特殊的生理狀態,為避免中藥產生不良影響,一般在月經期間要停止服用中藥。但是有些療效的中藥需在月經期服用,如治療女性不孕症時的活血調經中藥,治療痛經、經期延長、月經量多、月經量少、出血不規則等調經中藥,治療月經期偏頭痛的疏肝行氣化瘀的中藥。

服中藥之所以講究擇時,是為取得更佳療效,這樣可以順應人體有節律的生理變化,充分利用體內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效,還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如果服藥時間不當,擾亂人體生理節律,就可以產生或加大藥物不良反應。因此,為發揮中藥的最佳療效,不可忽視中藥擇時服藥,若把握不准服藥時間,趕快找醫師或者藥師諮詢吧。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兩種陽虛體質的中藥調理方法

1、心陽虛

【症狀表現】表現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蒼白、體倦乏力、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欲絕等。

【病因】指由發汗、瀉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或年老髒氣日衰、病後體虛所致心氣虛,進一步發展為心陽虛。

【調理方劑】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桂枝9克(去皮),芍藥9克,甘草9克(炎),生薑9克(切),大棗3枚(擘),附子6克(炮)。

【用法】上6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溫服。

【功效】適用於發汗大過,遂致汗出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

2、脾陽虛

【症狀表現】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喜熱飲、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納食減少;或泛吐清涎、或水腫、或婦女白帶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牙痕、苔白滑、脈沉弱。

【病因】本證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展而來,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調理方劑】理中湯。

理中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人參6克(現用黨參),乾薑9克,炙甘草6克,白朮12克。

【用法】上藥切碎。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200毫升,每日3劑。

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溫,勿揭衣被。

【加減】如泄瀉較頻,方中白朮改用土炒,以增加澀腸止瀉的作用。如虛寒較甚,而見,面色蒼白,手足不溫,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強溫陽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補陽祛寒之力更大。

【功效】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食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現用於急慢性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寒性體質與痰濕體質的鑑別要點

寒性體質多為後天引起,患者常表現出心境不寬,勃然大怒。寒性體質的人對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功能減弱,以至身體對熱量吸收減少,身體呈寒性。不常喝水不會覺得口渴,常覺得精神虛弱且容易疲勞,臉色蒼白、唇色淡,怕冷、怕吹風、手腳冰冷,喜歡喝熱飲、吃熱食、常腹瀉、常小便且顏色淡,月經常遲來,血塊多。這點上應與痰濕體質鑑別開來。

痰濕體質亦稱為遲冷質,多由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而導致。這裡的「痰」並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理性的產物;痰濕體質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體質類型,當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易形成痰濕時,便可以認為這種體質狀態為痰濕體質。

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寒性體質的人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因此,不管是寒性體質,還是痰濕體質,都應在冬季忌吃寒性食物、多運動,聚積陽氣。

平和體質的特點

平和體質的人形體比較勻稱,通常不會太高大,很少彎腰駝背,體重適中,且波動不大。這種人的食慾長期穩定,飲食規律。體重穩定反映情緒平穩、代謝正常,吃進去的水谷,最後變成大小便、汗液排出來,整個過程很暢通。所以通常汗出暢通或在天熱、熱食、熱飲、洗澡、運動情況下汗出比別人更多些。

寒性體質應與其他體質相鑑別

指陽氣虛衰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的徵象。常見的有衛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陽虛主症為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