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暈:按准百會內關太沖三大穴

  耳源性問題引起的眩暈,除了在對症治療外,可以進行身體平衡訓練,如走走鵝卵石路,做頭位操等,以幫助保持平衡功能。如果是高血壓、糖尿病引起的,則要先控制好血壓、血糖。若是藥物引起的,則應調整藥物。

  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部分眩暈發生的關鍵。比如要預防頸椎性眩暈,老百姓應學會「科學用脖子」,工作一小時後,至少要放鬆5—10分鐘。平時可以多練練「小燕飛」或多游泳,以鍛煉頸部肌肉。尤其是脖子長的人,頸部肌肉力量薄弱、容易不穩,更要加強鍛煉。

  生活中要強調飲食消化,少吃刺激性食物。如美尼爾氏綜合徵患者應堅持低鹽低鈉飲食,減少體內積水。眩暈發作期宜臥床休息,減少頭部轉動。要保持心情舒暢,生活環境易安靜,睡眠要充足。

  日常生活中,用梳子或用手刺激按摩百會、內關、太沖3個穴道,也有預防眩暈效果。其中,百會穴約在頭部正中線上;內關穴在掌側中線距手腕橫紋三指處;太沖穴位於足背側腳部第一趾跖骨與第二趾跖骨凹陷處。每次梳理12—24下,每日一次。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失眠練練太極拳

  太極拳的練習,即「腹式呼吸」,通過腹腔壓力的改變,使胸廓容積增大,胸腔負壓增高,上下腔靜脈壓力下降,血液回流加速。由於腹腔壓力的規律性增減,腹內臟器活動加強,改善了消化道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防止便秘。

    科學研究表明,打太極拳時全身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縮和舒張,可以加強血液循環。更重要的是由於肌肉運動,可使冠狀動脈反射性擴張,心肌毛細血管開放增多,氧的供給充分,心肌營養加強,收縮功能提高,同時全身皮膚、肌肉、內臟中儲備的毛細血管網擴張,導致血壓下降,可有效地防止夜間發生心腦血管急症。

  練太極拳可以調整神經功能活動,使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得到恢復,陰陽達到平衡。因此,通過練拳養神,能夠治療神經衰弱、健忘失眠、神志不寧等症。

  可見,睡前練太極拳,既能有效地改善睡眠,又能防治多種疾病,是中老年人養生保健的上乘方法。

中醫藥與藥酒理論

  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和對醫藥知識的不斷豐富,人們逐漸認識到酒本身不僅可以治病,也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與中藥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於是產生了藥酒。這是我國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創舉,它進一步豐富了祖國醫學診治疾病的手段,拓展了酒和中藥使用的方法。較早的藥酒配方中,所用的藥物的味數是比較少的,多是一酒一藥。隨著醫藥的發展和人們對藥酒認識的不斷積累 ,藥酒中配入藥料的味數逐漸增加,並形成一定的配方或「秘方」,同時也出現了對藥酒的文字記載。

  藥酒屬於配製酒,是加入中藥的酒,它是酒與中草藥結合在一起,經過一定的加工,製成的澄明液體。商代甲骨文中有「鬯其酒」,「鬯」,據班固註解:「以百草之香鬱金合而釀之」,這可能是目前最早的的用中藥製酒的記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記載了30多首內服或外用治療疾病的酒藥方,用以治療癰疽、蛇傷、疥瘡瘙癢等病。

  我國著名的中醫藥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已有專述藥酒療法的「湯液醪醴論」篇,論述了酒劑與防病治病的關係,如「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疾在胃腸,酒醪之所及」等。《內經》中提到的酒劑有「醪藥」、「醪酒」、「雞矢醴」、「左角發酒」等,這裡所說的醪、醴和酒,指的都是不同的藥酒製劑。其中醪醴是穀物與中藥經過釀製而成的酒渣混合飲料,相當於現在的酒糟。《內經》將酒醴與湯藥放在一起論述,可見酒對治療疾病的重要性。

  藥酒的製作和應用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漢代名醫淳于意診治疾病的25個醫案,其中有2例是使用藥酒治癒病人的。著名的醫聖張仲景在應用湯藥治病時,也常根據疾病的需要,在方劑中加入適量的酒,如治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的炙甘草湯和治療婦女崩漏下血、妊娠出血的膠艾湯都是加酒同蒸飲服;治療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當歸四逆湯和治療血瘀心腹的失笑散等是用酒煎服。《傷寒雜病論》中還記有紅蘭花酒、麻黃醇酒湯、栝樓薤白白酒湯等方劑,有的是以藥製酒,有的是以酒煎煮藥物,或用酒和水混煎藥物,借酒力以加強藥效,達到治病目的。

 

${FDPageBreak}

  晉唐之後,藥酒發展更為成熟,幾乎所有的方劑書、本草書籍以及醫類叢書,都有藥酒專篇,收載各種用以療疾防病的藥酒,以及製作藥曲、藥酒的方法。如著名的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酒醴」專節論述藥酒,全書收載藥酒方80餘首,涉及內科、外科、婦科、補益等各方面。孫思邈還提出:「凡服藥酒,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令醉及吐,則大損人也。」這些論述與今天的許多科學認識都是十分吻合的。宋代官修的大型醫學書籍《太平聖惠方》中對藥酒的專篇論述就有6個篇章。元代太醫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是一部對後世有較大影響的食療專著,該書從食療的角度記錄了10餘首具有較好滋補保健作用的藥酒方。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各藥條目的附方中,共收載了200餘首治療各種疾病的藥酒方。如屠蘇酒由大黃、桂枝、拔契、桔梗、防風、蜀椒、烏頭、赤小豆等藥物所製成,據傳此酒為漢代華佗所創製,至今在我國和日本的民間都有正月初一飲此酒用來防瘟疫,祛病邪的民俗。又如薏苡仁酒,用上好薏苡仁粉同面、米釀酒,具有祛風濕,強筋骨,健脾胃的作用。其它還有菊花酒、地黃酒、枸杞子酒、黃精酒等等,長期的醫療實踐證明,這些藥酒對於治療疾病,提高人體健康水平有積極的作用,其中有許多種藥酒至今仍在被人們廣泛應用。

  藥酒除了被廣泛用於治療疾病外,其滋補強身的作用也不斷被認識。補益藥酒在明清時期大量湧現,尤其在宮廷中更加盛行,如人參酒、八珍酒、十全大補酒、長春酒、健步酒、紅顏酒、扶衰仙鳳酒、延壽瓮頭春,以及《永樂大典》中記載的雪花酒、真一酒、枸杞子酒和《清太醫院配方》中記載的參茸藥酒、松齡太平春酒、神仙藥酒丸等等。如明代宮廷著名的「滿殿香」酒由白朮、白檀香、砂仁、藿香、木香、丁香、甘草等藥物與白面、糯米粉共同釀製而成;清代乾隆皇帝常飲的「松齡太平春」酒由熟地、當歸、紅花、枸杞、茯苓、桂圓肉、松子仁、陳皮、紅曲、荔枝蜜等藥製成。這些補益藥酒對老年人、身體虛弱者有很好的保健延年作用。

  中醫藥學的特點之一是中藥品種極為豐富,不僅許多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等可以入藥,還有一部分動物和礦物也作為中藥材入藥,而且絕大多數藥物可以作為藥酒的配料。近年來,研製開發藥酒新產品成為熱點,新型藥酒產品不斷湧現,如瓊漿補液(人參、鹿茸、靈芝、冬蟲夏草、淮牛膝、雀腦等)、參杞酒(人參、黨參、枸杞、熟地、當歸、山藥、山茱萸等)、杞圓酒(枸杞、桂圓肉等)、木瓜酒(木瓜、牛膝、當歸、狗脊、桑枝等)、蛤蚧大補酒(蛤蚧、鹿茸、黃芪、黨參、鎖陽等)、鹿壽酒(鹿壽草、黃精、五加皮等),以及龜鱉酒、蓯蓉酒、清宮大補酒、當歸童雞酒、鹿龜酒等等。

  藥酒,這一古老獨特的中醫治療方法,從遠古採集經濟時期產生,延綿數千年,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如今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藥酒也不斷得到發展。

什麼時候服中藥最好?要根據藥性

中藥和西藥一樣,不同藥物的藥性是不同的,所以在服用時間上亦應有別:

中醫釋疑:中氣是什麼?

在中醫的概念里,我們經常聽到氣血不足、中氣不足之類的名詞,那麼到底什麼是氣?它們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