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齒包括潔齒和固齒。潔齒是通過清污滌垢,保持牙齒潔白瑩淨或使黃黑的牙齒得到改善;固齒是通過補腎固精、滋陰養血、清熱辟穢使牙齒堅牢穩固,或使枯槁無澤、疏落不生、鬆動腫痛的牙齒光澤堅固。
中醫學理論認為「齒為臟腑之門戶」,牙齒是人體消化系統第一個重要器官,起到磨穀食、助消化的作用,也是控制發聲的重要門戶,同時還是影響面容美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美化牙齒是歷代醫學家極其重視的。
清除牙垢的方法
(l)食醋法
取食醋口含,在口腔鼓漱但不吐,口含二三分鐘再吐出,再用牙刷刷洗,最後用溫水漱口。或在刷牙時,在牙膏上滴兩滴食醋刷牙,堅持一段即可清除牙垢。
(2)紅糖刷牙法
先取適量紅糖放進口中,含15分鐘左右,使全口牙齒均浸泡在糖液中,再用較硬實的牙刷反覆刷二三分鐘,然後用淡鹽水刷牙一二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1周可除。
(3)白礬刷牙法
將白礬50克研成粉末,每次用牙刷沾一些刷牙,每日2次,可除黃色牙垢。
(4)烏賊骨刷牙法
取烏賊骨50克研成細末,摻入牙膏內刷牙,每日2次,可除黑色牙垢。
【預防】
①注意口腔衛生,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堅持每天早晚刷牙,採取正確的刷牙方法,並選用含氟鈣配方的牙膏。堅持一日三餐飯後漱口。平時儘量少吃零食。
②不要過食膏粱厚味之物。適當食用一些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及有一定硬度的食物。糖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適量,不宜過多。
③避免房勞太過,防止房室傷腎。
④避免吸菸和各種色素物質、藥物、汞鉛類化學物質對牙齒的損害。
⑤患有牙齒、齒疾病或牙齒有缺損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修補。
⑥經常進行保健揩、叩齒。每早晚用手
按摩
牙跟3~5min。叩齒對合30~50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服中藥期間能喝酒嗎?非酒劑不能喝
「醫」的繁體字包含有「酒」,可以看出,醫藥與酒有密切的關係。
酒作為一種溶媒在中藥炮製製劑中常用。在中藥炮製中常用酒作為輔料,中藥的提取也常用酒為溶媒,醇提,中藥劑型中有酒劑、酊劑,方劑中也有一些包含酒的配伍。漢代張仲景,用瓜蔞、薤白合白酒,名「瓜蔞薤白白酒湯」治療胸部滿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之胸痹證。相當於現代的冠心病心絞痛,而所用的白酒則是現在的米酒。在「復脈湯」中,張仲景也用了大量的米酒。方中的米酒都是取其辛溫之性,通陽復脈,從而使氣血流通,血脈通利。後來的酒劑(以酒為溶媒浸泡藥材,或加溫同煮供內服或外用)多用於體虛補養、風濕痹痛或跌打損傷等,如十全大補酒、風濕藥酒等,用酒的目的也是為了促進氣血的運行,活血通脈。現代人們保健中也經常用酒浸泡不同配方的中藥材飲用。
酒現在已是生活的一部分,豐富人民的生活,適量飲酒能舒經活絡、增進飲食、幫助消化,從而有益健康,但長期過量飲酒,則對腦神經、心血管、消化系統及生殖系統均有不良影響,中醫也認為,酒過量助長濕熱。
一般而言,服用中藥期間不宜飲酒,除了酒劑治病;用酒劑治病,應當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及平時的酒量來決定適當的用量,老年人與婦女兒童當少量為宜,且酒劑用酒以低度為宜。即使酒量大者,也不要多喝,更不要喝醉。對於那些素有出血病史或內有濕熱或陰虛火旺者,更不宜用酒劑治療,也不宜在服用中藥的同時飲酒,因為酒助濕生熱,化火動血。對於治療用酒,或用酒服丸散藥,一般用米酒為宜,且從小量開始,以防醉酒。部分中藥經酒浸泡後藥效增加,在用量方面也要注意適當減量服用。
本文作者:彭康,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教授
本文指導醫生:-
彭康教授 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神經內科)
擅長疾病:各種頭痛及神經痛、眩暈、失眠、神經衰弱、...[詳細]
保溫更要養脾 中醫分清體質補脾
保溫更要養脾中醫食補四要點
不忘脾胃是首要
人的一生,飲食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和幸福。要想健康養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紅棗、山藥和薏苡仁,堪稱「脾胃三寶」。
大棗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棗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飲食佳品。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棗。
山藥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是脾胃虛弱者的良方。薏苡仁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而且特別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療食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藥、大棗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其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適合脾胃虛弱之人食用。
認清自己再進補
一些藥食兩用的中藥,是不能當作食品隨便食用的。例如人參(包括西洋參、黨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調榮養衛。
但是運用不當,就會「上火」;長期、過量服用,還有可能中毒。也許有人會說:我既弄不清自己身體狀態的寒、熱、虛、實,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涼、溫、熱,這咋辦?這樣的話,還是悠著點兒,別熱衷於食養。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上套兒,或者犯錯。
還有一個保險的辦法,就是儘量多樣化地飲食,不要聽說哪樣東西好就使勁兒地吃。日常食物大多數是性質溫和的,只要不偏食、儘量多樣化地合理搭配,食物之間會協調互補,長期食用也不會有問題。所謂「藥補不如食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辨證施膳是前提
中醫學認為辨證是治療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藥膳這樣的輔助治療,也必須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體質虛弱,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不同。氣虛體質的人常見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或有頭暈、自汗的症狀,可在烹製食物中適當選擇加入人參、黨參、黃芪、白朮、白扁豆、山藥、西洋參、太子參等補氣藥,以增強補氣強身的效果。
血虛體質的人,則主要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口唇、指甲的顏色淡白,有頭暈、眼花、兩目乾澀、心悸多夢、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婦女可見月經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閉經。這些人就適合食用當歸、熟地、阿膠、白芍、何首烏、桂圓、桑椹、黑芝麻、大棗等具有養血補血作用的中藥。
總之,食用藥膳的目的在於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預防疾病,輔助治療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在藥膳的選擇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熱溫涼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認清自己的體質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屬於什麼證型。
「混搭、輪換」才平衡
絕大多數的食品,即使再好都不適宜天天食用,只能作為調節補充,以增加營養,豐富生活,滿足口福。人類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為六大類,水、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辨證施食,重視個體差異,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藥。中醫將藥性、食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大類,溫性、熱性的食物可以溫陽,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熱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除了糧食和水之外,是不是還有可以經常服用的食藥?回答是:有,但只有少數。首先,它必須是食物,含主要營養素成分;其次,它可能可當藥物,含較少藥物成分,但必須無毒無害。再者,它不但適合正常人長期食用,而且慢性病患者也不需要忌口或者禁忌比較少。這些食物包括茶葉、山藥、蓮子、百合、紅棗、枸杞子、菊花、芝麻等。
中醫認為冬季是進補的最佳季節 冬令進補不是說每個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進補。年輕體壯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就不必進補。
如果進補不當,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因為藥物入胃全靠胃腸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腸功能正常,才能發揮補藥的應有效應。對於這類病人,可先服用些黨參、白朮、茯苓、苡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藥物,使胃腸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進服補藥。
這樣機體才能較好地消化吸收。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其它還有藥酒、藥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情況選用。
至於藥補,常用的補益中藥有:屬補氣類的,如人參、黃芪、黨參、白朮等,適用於氣虛不足,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脾虛泄瀉之人;屬養陰補血類的,如生地、阿膠、當歸、枸杞等,適用於面白無華,頭暈心悸,口唇蒼白,血紅蛋白偏低,婦女月經量少等症狀之人。
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補品,適用於平素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酸多尿等人服用。
但需注意的是,補藥也不是隨便可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針對性的補益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氣虛病人多見體力衰弱,四肢無力,精神疲乏,心慌氣短,或年老體弱,或工作過度勞累後周身無力,或慢性病引起的頭暈無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夠補益元氣,增加食慾,促使體力恢復。又如阿膠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對血虛的人尤為適宜。
虛啥補啥,各人都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用,也可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那一類虛證,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慢跑可以減肥嗎?慢跑的最佳時間
慢跑是有氧運動中的一種,對於中老年人保持良好心臟功能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且對於討厭劇烈運動,又想輕鬆減肥的人來說慢跑是個不錯的選擇。
大雪養生防寒禦寒七大要領
大寒時節歷來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時期,民間有古諺流傳「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段時日,天氣忽而冰寒刺骨,忽而又暖意融融,氣溫如同坐過山車般上上下下,大多數上班族又迎來了一年之中工作最繁重的關頭,在這冷熱不定、顛簸無著的大寒時節,該如何養護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