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快到了,那麼要去哪裡玩呢?五一外出遊玩要如何防曬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防曬的小秘訣。
五一外出遊玩要如何防曬?
第一,SPF值越高,防曬時間越長。一般黃種人皮膚平均能抵擋強光15分鐘而不被灼傷,使用SPF15的防紫外線用品,便可抵擋約225分鐘(15分鐘×15)強紫外線照射。日常護理、外出購物、逛街可選用SPF5—8的防曬用品,外出遊玩時可選用SPF10—15的防曬用品。游泳或做日光浴時用SPF20—30的防水性防曬用品。當照射時間超過有效防曬時間應及時補充塗抹;
第二,SPF值不能累加。塗兩層SPF10的防曬霜,只有一層SPF10的保護效果;
第三,不可臨出門才塗防曬霜。防曬霜跟一般的護膚用品一樣,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被肌膚吸收。所以,應在出門前10—20分鐘塗防曬霜,而去海灘前30分鐘就應塗好;
第四,防曬霜並不是塗上就有效,而要達到一定量才能發揮效應。通常防曬霜在皮膚上塗抹量為每平方厘米2毫克時,才能達到應有的防曬效果;
第五,不同膚質的人應選擇不同的防曬用品。油性的肌膚宜選擇滲透力較強的水性防曬用品;乾性肌膚宜選擇霜狀的防曬用品;中性皮膚一般無嚴格規定。
出遊防曬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1、儘量避免進食感光蔬菜
很多人都不明白什麼是感光蔬菜,像芹菜、香菜、白蘿蔔等屬於「感光」蔬菜,這些蔬菜兼含有光敏性物質,過多食用使皮膚更容易長出色斑。因而夏季要多吃一些抑制色素沉澱的蔬菜水果,比如獼猴桃、草莓、西紅柿、橘子、捲心菜等。
2、遮陽傘要提前準備好
遮陽傘是夏季旅遊護膚必備的「幫手」,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的遮陽傘質量參差不齊,買的時候要注意先看看傘里是否有個卷標寫明這把傘是抗UV的,也就是這把傘真的可以防紫外線,或者是買兼具擋雨和抗UV的兩用傘。
3、防曬產品要提前塗抹
一般防曬產品都不是抹完立刻就能見效的,大多數的防曬產品的紫外線過濾功能都是在塗抹30分鐘後才會生效。防曬產品一定塗抹足夠,半張臉用胡豆大小用量,並平均每隔兩小時補塗一次。另外,像額頭、鼻子、頸肩部位、耳朵等比較容易長斑的部位,要特別加強防曬。
4、維生素C可有效抑制色斑
大家都知道,維生素是非常好的美白養顏產品,它是抑制黑斑的有效製劑,防曬自然也少不了它了,因而平時一定要多食用一些含維生素C的水果,橙子、紅果、柚子等水果含VitC量都是比較高的,或是帶上一些可以補充維生素C的產品。當然,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蔬菜是最好的補充方式。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食品安全可從8方面看 如何吃上安全的食品?
因為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很多商家為了給自己帶來更高的效益,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會做一些手腳,所以現在很多人都特別注重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應該從哪些方面來看
一、注意看經營者是否有營業執照,其主體資格是否合法只有擁有合法主體資格的產品才是值得信賴的產品;
二、注意看食品包裝標識是否齊全,注意食品外包裝是否標明商品名稱,配料表、淨含量、廠名、廠址、電話、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準號等內容,只有表明了這些內容的產品才能夠有依據可以查;
三、注意看食品的生產日期及保質期限,注意食品是否超過保質期,一旦過了保質期,其產品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化學變化,這個時候已經不再適合吃;
四、看產品標籤,注意區分認證標誌;
五、看食品的色澤,不要被外觀過於鮮艷、好看的食品所迷惑;
六、看散裝食品經營者的衛生狀況,注意有無健康證,衛生合格證等相關證照,有無防蠅防塵設施;
七、看食品價格,注意同類同種食品的市場比價,理性購買「打折」、「低價」、「促銷」食品;
八、購買肉製品、醃臘製品最好到規範的市場、「放心店」購買,慎購游商(無固定營業場所、推車銷售)銷售的食品。
如何讓自己吃上安全的食品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吃東西時不要狼吞虎咽;吃東西時不要同時做別的事情,更不要相互追逐、打鬧;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
2、養成吃東西以前洗手的習慣。人的雙手每天幹這干那,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會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吃東西以前認真用肥皂洗淨雙手,才能減少「病從口入」的可能。
3、生吃瓜果要洗淨。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蟲卵,還有殘留的農藥、殺蟲劑等,如果不清洗乾淨,不僅可能染上疾病,還可能造成農藥中毒。
4、不隨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缺乏經驗的人很難辨別清楚,只有不隨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確保安全。
5、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食物腐爛變質,就會味道變酸、變苦;散發出異味兒,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6、不隨意購買、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飲料。這些劣質食品、飲料往往衛生質量不合格,食用、飲用會危害健康。
進口食品就一定更安全嗎?選購須防「三大坑」
泰國的榴槤、芒果,澳大利亞的牛肉、海鮮,義大利的肉醬、通心粉,德國的香腸、奶粉……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進入中國家庭。買進口食品,有人為了嘗鮮,有人覺得味美。那麼,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進口食品,是否真的適合中國人的胃?想買到真正的進口食品,有哪些技巧?吃進口食品就一定更安全嗎?
進口食品就一定更安全嗎?
專家提醒消費者關注食品安全不能迷信「進口」。
「有的進口食品成分超出我國法律規定上限。」對於食品中的某些成分,外國相應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明確規定其添加含量或可添加食品的範圍。然而,因國外對於上述成分用量與適用範圍的規定與我國的相應規定存在差異,進口商對我國的規定又缺乏了解,致使部分進口食品某些成分嚴重超標。
此外,一些含有不明成分的進口食品也堂而皇之地在市場中銷售。據了解,某些進口食品含有國內不常見的物質,甚至國內缺乏相應的譯名。根據相關國標規定,若該成分屬於國內未經批准使用的成分,進口商需向衛生部門申請該成分為「新資源食品」,經衛生部門審批通過後方可添加使用。實踐中,進口商並未辦理相應手續,為加貼中文標籤所需,將「不明物質」隨意翻譯成中文名稱,致使食品添加劑名單中找不到該種物質,從而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風險係數。
市面上銷售的「進口食品」分三類
第一類是產地在國外,由國內經銷商粘貼中文標識並在國內銷售,外包裝沒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
第二類是原料由國外廠家生產,國內廠商進行包裝和經銷,包裝上對產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較詳細的標註,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
第三類則是包裝上是以外文為主,由國內的廠家進行分裝,沒有國內的衛生許可證號。
而這其中,只有第一類是真正意義上的進口食品,第二類屬於國產食品,第三類則無法確定,可能是進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貨。
購買食品須防「三大坑」
手法一:故意將「到期日」標示為「生產日期」。國內一些食品經銷商會從境外進口已過期食品。這些食品原包裝的底部通常噴印著日期,並且原包裝上會用外文標明「到期日見底部」之類的字樣。進口商採用「偷梁換柱」的手法,用加貼的中文標籤遮蓋外文的「到期日見底部」字樣,並在中文標籤中將原噴印的到期日標為「生產日期」,以此延長保質期。
手法二:未經檢驗檢疫而私自進口到境內。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每一批次的進口食品都必須由經過備案登記的國內經銷商向我國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辦理入關手續,經檢驗檢疫合格後頒發衛生證書,並加貼經過備案的中文標籤,方可入境銷售。而實際操作中,部分進口食品整批次未加貼中文標籤,經銷商也未能提供該批次產品的衛生證書。
此外,因疫情、食品安全事件等原因,質檢總局可以發布公告或禁令決定停止進口從特定地區進口特定食品。而不少商家在禁令實施期間私自從境外進口違禁食品(或原材料)並出售。
手法三:未辦理生產許可卻擅自加工食品。對於某些裸裝食品的包裝(如巧克力)需申領生產許可證,但部分進口商為了更好地銷售產品,進口裸裝食品(含有運輸包裝)後,在不具備生產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將進口食品包裝或簡單加工為預包裝食品進行銷售。「在分裝過程中,分裝場所的溫濕度、整潔狀況、污染物防控情況以及消毒設備等條件均直接影響了分裝後食品食用的安全性。」
五一出遊別忘帶點常用藥 應付常見9大問題
不少人都利用五一黃金周計劃旅遊,出門在外需要隨身帶什麼藥物以備不時之需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藥學部陳楚雄副主任藥師說,出門旅遊,常用藥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防治常見疾病的藥物,另一類是特需藥,可根據出遊地點、項目等以及自己身體的特殊健康狀況決定攜帶的藥品。
我國去年1400萬人次無償獻血 推薦4個補血食譜
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全國血液安全技術核查情況顯示,2016年全國共有1400萬人次參加無償獻血,較2015年增長6.1%,為近年來最高增幅。國家衛計委表示,我國將進一步做好血液保障工作,保障血液質量安全,嚴格規範互助獻血工作,並推進臨床合理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