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胃健脾祛濕湯怎麼燉
1、扁豆瘦肉湯
材料:扁豆100克、陳皮1/4個、豬瘦肉400克、食鹽、生薑適量。
做法:把豬肉切塊洗淨,陳皮去瓢,生薑切片;把食材一同放進煲內,加入清水,先用大火煲沸後,改為小火煲1~1.5小時,加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本湯可清熱祛濕、解脾虛濕困。
2、三色豆湯
材料:白扁豆、赤小豆、綠豆各30克、冰糖適量。
做法:三種豆洗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煮沸後調小火同煮成湯,出鍋前加冰糖調味即食。
功效:此湯每日一次,甘甜可口,可清熱除濕。白扁豆、赤小豆、綠豆製作的三色湯是夏季健脾除濕、清熱消暑、解毒消腫的靚湯。白扁豆甘,微溫,歸脾、胃經,補脾和中,化濕消暑,利尿消腫,清肝明目;赤小豆健脾利濕,消腫解毒;綠豆清熱解毒,利尿、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利水消腫之功效。
3、淮山扁豆煲雞腳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實15克、苡仁15克、鮮雞腳200克(約10隻)、生薑絲少許。
做法:先將雞腳去衣清洗,切掉腳甲。將淮山、扁豆、芡實、苡仁、雞腳和薑片一起放瓦煲內,加水2500ml(約10碗),武火煲滾後文火煮2小時後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舒筋活絡。故本湯適宜脾虛有濕症見體倦乏力、便溏者食用。
4、佛手瓜扁豆煲排骨湯
材料:佛手瓜2個、扁豆50克、鮮粟米1~2根、排骨150克。
做法:將佛手瓜洗淨、削皮、去核、切成塊狀;扁豆洗淨、泡水;鮮粟米洗淨、去衣及玉米須後,切成小圓柱狀;排骨洗淨、去血水。將扁豆、粟米同放入鍋內,武火煲15分鐘後改為文火煲半小時,加入佛手瓜後再煲15分鐘,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佛手瓜性涼味甘,具有健脾開胃、理氣和中、祛風解熱的作用,可用於頭痛、咳嗽、咽干、咽喉腫痛、乾咳或咳嗽痰黃、胸悶氣脹等風熱感冒症狀者。但佛手瓜性涼,平素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宜少吃;扁豆甘、微溫,可健脾、解暑、祛濕,是夏季暑濕季節使用食材,常搭配荷葉、冬瓜等用於熬粥、煮湯以清熱解暑祛濕(如用扁豆衣,祛暑濕效果更佳);粟米甘涼,補中、除熱、解毒。眾食材適用,使得本湯解暑祛濕、健脾和中的作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健脾益氣的中成藥都有什麼呢?
現在有很多人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都是會選擇中成藥,這類藥物在治療疾病上,效果非常不錯,而且這樣的治療方法,對患者身體沒有任何損害,不過要注意的是,在選擇健脾益氣的中成藥的時候,需要先對藥物進行認識,這樣在使用藥物的時候,才能夠正確進行,那健脾益氣的中成藥都有什麼呢?
健脾益氣的中成藥:
中醫認為,濕邪是最為常見,也是最難治療。導致體內濕氣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內因,外因是空氣中的濕度大而致,內因則是脾胃不健,運化祛濕能力差而導致濕氣內滯。飲食不當,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也會導致濕症。濕症還常常與其它因素結合而出現、寒濕、暑濕、風濕等症狀。
濕症在天氣潮濕時更容易發病,常見的症狀有:頭痛暈重、身體倦怠腰腿酸痛、關節屈伸不利;或見兩眼、腿腳浮腫;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口淡、飲食無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這些都屬於所謂的「濕氣重」。
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水化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所以溫補脾胃是除濕的最好途徑。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健脾丸
健脾丸為著名的消食導滯藥,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據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減而成的,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兒消化不良最為常用,此外,還用於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等。
【成分】黨參、白朮(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參、白朮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於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朮(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朮(炒)、乾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參苓白朮丸
此方是治療脾虛泄瀉的代表方劑。用於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就時顯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覆,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成分】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歸脾丸
【成分】 黨參、白朮(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在對健脾益氣的中成藥認識後,選擇這類藥物治療疾病過程中,要注意身體變化,如果身體出現不舒服情況,要停止選擇這樣藥物,避免對身體造成影響,而且健脾益氣的中成藥使用時間不能過長,這點也是要注意的。
脾虛體弱 6膳食健脾胃
脾胃虛弱是現今社會常見的身體不適,但由於脾虛常伴有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因而不宜單一以藥物治療,佐以養生膳食會更好,那該吃什麼呢?
脾胃虛弱是因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不足的病證。因為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症狀。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脾虛則水谷精微無以傳輸運化,從而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身倦乏力、食後睏倦、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怯冷,婦女脾虛帶下;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細弱無力等一系列脾虛表現。
進補之前健脾胃
冬季進補的食物,很多都比較滋膩,難消化,有些又有點偏溫補。對於一些脾胃功能差的人,建議先調脾胃再進補。
脾胃乃「後天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好,運化功能不能發揮,吃進去的東西不能被身體消化吸收,無法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不僅浪費補品,甚至還可能起到反作用。
脾胃功能不好,吃補的東西可能會成為「火」、「濕熱」、「痰」等,誘發感冒、腹脹、胃口不好等身體不適。
下面就介紹六款膳食健脾
1、黑豆燉豬肉
黑豆50克、瘦肉100克。先將豬肉置於水中煮開,再下黑豆共燉,熟後加適量調味品,食肉飲湯。本方有健脾、補腎、利尿等作用。
2、枸杞子粥
枸杞子30克、粳米50克。二物同煮成粥,早晚食用。具有健脾補腎、消除蛋白尿的作用。
3、三七山藥粥
三七5克,生山藥60克、粳米60克、酥油適量,粳米加水如常法煮粥。山藥去皮為糊後用酥油炒,令凝,用匙揉碎,放人粥內拌勻,可作早點食用。
4、芡實白果粥
芡實30克、白果10個、糯米30克。將白果去殼,與芡實、糯米共入鍋中加水煮成粥。本方可治療脾虛濕盛,小便淋濁,尿中大量蛋白排出者,可長期食用。
5、黃芪粥
生黃芪30~60克、粳米60克、陳皮末10克。先將黃芪煎湯去渣,然後加入粳米煮成粥,粥成後加入陳皮末即可。本方能改善腎臟功能,消除蛋白尿,增強體質。
6、淮山粥
鮮淮山150g、大米100g、鹽適量。鮮淮山用鋼絲在水龍頭下邊沖邊擦去外皮。淮山洗淨切粒,大米洗淨倒瓦煲里放適量水煲開。加入淮山粒中小火煲。煲至粥綿爛,放適量食鹽調味即可。
功能:健脾潤肺,益氣固。適用於神疲乏力,口乾咽干,食慾減退,腰膝酸軟,大便於結或泄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兼見心悸自汗,或眩暈耳鳴,或肢體麻痛,或視物模糊。舌胖有齒痕或舌質暗淡,苔白或干,脈沉細無力。
常曬腰背 健脾和胃
同時冬季養生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就地取材,比如常曬曬背,也能益胃健脾。
因為人體的背部有上下貫通的膀胱經和督脈,在這兩條大經脈中分布著許多與脾胃健康相關的重要經穴。在陽光充足的時間段,如早上10至11時或下午4至5時,選擇安靜的環境曬一小時的背,然後對背部的中樞、懸樞、胃俞、脾俞、魂門、意舍等穴位進行按摩,或在樹下做做「抗背」(用背往樹幹上一下下地抗)。
通過一曬一抗,可起到健脾溫陽、和胃理氣、疏經活絡、利濕通腸的功效,對食欲不振、腹脹腸鳴、消化不良及腰酸脾虛的人有很好的輔助健身作用。但需要提醒的是,年老體弱者室外曬背要量力而行,同時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健脾護肝的食物到底有哪些
飲食保健是目前來說很重要的方法,多吃一些對身體有益的食物是很重要的,那麼健脾護肝的食物有哪些呢,脾臟肝臟都是人體很重要的器官的,如果能夠吃這樣的食物確實對這樣的器官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的,但是很多人呢在平時吃飯的時候都不注意營養保健,如何能夠做好健脾護肝呢,吃什麼好呢?
脾胃不好的注意事項
脾胃不好平時應注意——情感因素對食慾、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響。因此保養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