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爐加熱食品會致癌?這些食物不能進微波爐

微波爐因其方便快捷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廣泛使用。人們不僅僅用微波爐來加熱,現在還有不少人拿微波爐來做蛋糕。關於微波爐的害處,比如微波加熱的食物會致癌、食物營養價值會流失、微波輻射損傷大腦等等。近些年來,都會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

現在雖然已經有了據稱無輻射的光波爐,不過微波爐仍然沒有退出廣大家庭。微波爐加熱食品到底會不會致癌呢?我們不妨仔細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專家意見:微波爐加熱食品致癌沒有科學依據

微波爐加熱的原理,是通過微波輻射來引起食物內分子間的摩擦、震盪,產生熱量,這就好比兩隻手摩擦會發熱一樣。分子間的摩擦叫作內摩擦,內摩擦每秒鐘會產生3000多次的振盪,微波爐的熱量就來自這裡。因此,微波爐加熱只是物理加熱,這種加熱方式本身讓食物從內到外變熱,但不會讓食物產生化學變化,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致癌物。

但是微波爐若使用不當,比如用了不鏽鋼、塑料碗或其他並不適用於微波爐使用的容器加熱食物,則有可能因為材料不當而產生致癌物,但並非微波爐的問題。

一些食物加熱到120℃才會產生致癌物

微波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它並不直接產生致癌物。如果食物加熱溫度過高,比如超過120℃,胺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反應可能產生丙烯醯胺類疑似致癌物,比如煎炸烤制各種麵食、餅乾點心、薯條、薯片、咖啡豆等食品都會產生;超過200℃,則蛋白質可能產生雜環胺類致癌物,比如魚肉煎炸烹調的時候;超過300℃,食物中的脂肪會大量產生苯並芘類致癌物,比如肉類烹調不當發生焦煳的時候。

問題是,微波爐加熱會產生那麼高的溫度嗎?微波爐日常用來加熱剩飯剩菜,最終食物溫度只有不到100℃。微波本身就有一定的殺菌作用,60-70℃已經可以達到加熱效果,故不需要加熱到100℃以上。再說,對於粥、湯、牛奶、米飯、麵條之類高水分食品而言,只要水分沒有被蒸乾,食物溫度會始終維持在100℃,不會出現產生致癌物的情況。

這些食物不能進微波爐

1、忌將肉類加熱至半熟後再用微波爐加熱:因為在半熟的食品中細菌仍會生長,第二次再用微波爐加熱時,由於時間短,不可能將細菌全殺死。冰凍肉類食品須先在微波爐中解凍,然後再加熱為熟食。

2、忌再冷凍經微波爐解凍過的肉類:因為肉類在微波爐中解凍後,實際上已將外面一層低溫加熱了,在此溫度下細菌是可以繁殖的,雖再冷凍可使其繁殖停止,卻不能將活菌殺死。已用微波爐解凍的肉類,如果再放入冰箱冷凍,必須加熱至全熟。

3、忌油炸食品:因高溫油會發生飛濺導致火災。如萬一不慎引起爐內起火時,切忌開門,而應先關閉電源,待火熄滅後再開門降溫。

4、忌超時加熱:食品放入微波爐解凍或加熱,若忘記取出,如果時間超過2小時,則應丟掉不要,以免引起食物中毒。

5、忌用普通塑料容器:使用專門的微波爐器皿盛裝食物放入微波爐中加熱,一是熱的食物會使塑料容器變形,二是普通塑料會放出有毒物質,污染食物,危害人體健康。

6、忌用金屬器皿:因為放入爐內的鐵、鋁、不鏽鋼、搪瓷等器皿,微波爐在加熱時會與之產生電火花並反射微波,既損傷爐體又加熱不熟食物。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好腎臟九個金標準 尿液清澈泡沫少

腎臟好比是身體的「淨水機」,每天過濾和清潔200升血液,把有用的東西留在血液中,讓代謝的廢物排出體外。同時,腎臟也被稱為「工廠」,它生產了很多與人體內分泌、代謝有關的激素,幫助調節血壓、維持骨骼功能、生成紅細胞。別看腎臟功能強大,卻是一個脆弱的器官。調查顯示,我國慢性腎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城市中每10人就有一例,因此,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腎臟健康,留意它發出的「維修」信號。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是藏精之髒,主管人體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等生理功能,範圍和含義相對較廣,我們經常聽到的「腎虛」就屬於中醫概念。西醫的腎臟概念是指位於脊柱兩側,一對蠶豆狀、拳頭大小的器官。正因為概念不同,腎臟健康的標準也不同。從中醫角度說,以下5個標準能說明你的腎臟還算健康。

聽力清晰。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中心教授李躍華指出,在中醫理論中,耳朵的聽覺功能與腎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好聽力就好。反之,當出現耳鳴、心煩、聽力下降的症狀時,可以多考慮腎陰虛。

皮膚有光彩。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楊力教授告訴記者,腎好,才能青春常駐,延緩衰老。腎不好,人容易顯得蒼老,皮膚會變得晦暗,膚色也會發生變化,眼眶發黑,眼袋明顯。

頭髮烏黑。腎藏精,其華在發,發的營養來源於血,但其生機根本還在於腎,腎不好,頭髮會早發白、失去光澤,並且出現脫髮。

骨骼強壯。中醫認為,腎主骨,骨靠腎精滋養,腎好骨才好。腎氣衰敗會出現骨質疏鬆、腰酸背痛,甚至牙齒出現鬆動。

記憶力好。腎精也養大腦。因此腎不好可能會出現經常忘事、反應遲鈍等現象。

從西醫方面來講,腎臟一旦出現問題就與腎炎、腎結石、腎功能衰竭等疾病直接掛鉤,甚至還可能危及生命。下面四個標準可以初步判斷腎臟的健康水平。

尿液清澈泡沫少。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教授章友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若小便泡沫突然變多,長時間不消失,說明尿液中排泄的蛋白質較多;若尿液顏色異常,呈濃茶色、醬油色或混濁如淘米水時,都應引起重視。另外,出現憋不住尿、小便疼的症狀也應及時就診。

早起身體沒有浮腫。腎臟是人體代謝水分的器官,腎不好,水分就會蓄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腎科副主任醫師付文靜提醒,如果經常早起眼皮浮腫,或者雙腳、雙腿浮腫,都要考慮腎臟問題。

精神十足。當腎功能出現問題時,身體裡的廢物殘渣難以從尿液里排泄出去,會出現精神不振、疲勞、沒勁兒的感覺。

血壓正常。腎功能受損會出現血壓升高的症狀,而高血壓又會加重腎臟損害。「高血壓患者一旦出現夜尿增多,糖尿病患者出現尿蛋白或雙下肢水腫的問題時,說明腎臟已經受損。」付文靜說,正常人偶爾出現乏力,不用擔心,調整睡眠可能就會改善,但如果這個症狀至少持續一個星期,一定要去醫院檢查。

專家還特別提醒,保護腎臟要從生活方式入手,避免以下這些惡習。

吃得咸。章友康指出,飲食中的鹽分95%是由腎臟代謝的,攝入太多鹽會使腎臟的負擔加重,導致血壓升高,從而誘發腎病。

經常憋尿。付文靜告訴記者,尿液在膀胱里時間長了會繁殖細菌,細菌經輸尿管逆行到腎,導致尿路感染和腎盂腎炎。一旦炎症反覆發作,會損害腎功能。

大魚大肉,愛喝啤酒。吃太多蛋白類食物,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和尿素氮等代謝廢物,加重腎臟負擔。大量飲酒容易導致高尿酸血症,這些習慣可引起高血脂等代謝疾病,引發腎臟疾病。

不愛喝水。如果長時間不喝水,尿量就會減少,尿液中攜帶的廢物和毒素的濃度就會增加,容易引發腎結石等,建議每天至少喝水1200~1500毫升。

要讓腎臟遠離傷害,除了杜絕以上生活惡習之外,還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腎臟更容易出現問題,控制好血糖和血壓非常重要。」章友康說,付文靜還提醒,每年至少要體檢一次,這是早期揪出腎臟問題的最好辦法。另外,腎臟的日常保健也很重要,《印度時報》推薦了有益腎臟的6種食物:紅辣椒、雞蛋白、西蘭花、捲心菜、魚肉、藍莓果汁,大家可以多吃一些。

菜先切後洗?炒菜注意這10個誤區

你知道嗎?即使你每次都選擇營養豐富的食材,身體卻還是有可能處於缺乏營養的狀態。如果烹調方式和食用方式不合理,營養也會偷偷溜走。在食物加工和食用步驟中,到底是什麼偷走了你的營養?

1、果蔬全削皮

很多人怕蔬菜表皮有農藥殘留,一般會削皮後再烹調,比如茄子皮、西葫蘆皮、蘿蔔皮等。

事實上,蔬菜表皮中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葉綠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等多種營養物質,削皮後再吃其實丟掉了很多營養素。

為減少農藥殘留,最好先在水龍頭下用力搓洗果蔬,外表「結實」的瓜果還可用小刷子刷洗,覺得洗乾淨了,再用水沖洗15~20秒就可以放心吃了。用自來水浸泡也可以去掉部分農殘,但不要泡太久,以10分鐘左右為宜。

2、菜先切後洗

不少人圖方便,會先把菜切好再一起洗,但這樣做,菜里所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會溶到水裡,造成損失。比如,很多人切完土豆絲、茄子絲後直接就浸泡在水中,這樣做雖能避免變色,但大量的營養素也悄悄流失了。

而且,蔬菜切好後再沖洗,表面的農藥殘留和泥土很容易進入斷面。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先仔細清洗蔬菜,並儘量將水分控干後再切。

另外,蒸飯前淘米,也不要反覆搓洗,不然其中的B族維生素也會大量損失。

3、切得太細碎

俗話說,「食不厭精」,但從營養的角度來說,菜並不是切得越細碎越好。因為切得塊越小,其表面積越大,接觸空氣和熱鍋的可能性越大,那麼營養素損失得也越厲害。還會有一些營養物質隨著蔬菜汁液而流失。

而且,有人習慣提前切好備菜,但這樣會造成一些容易氧化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B族維生素丟失。因此,菜最好是現切現炒,現炒現吃。

4、焯菜時間久

有的蔬菜切好了還需要用沸水焯燙一下,這樣可以去除草酸甚至殘留農藥,使所有的食材同步成熟。但如果鍋里的水太少、火太小,焯菜時間就會增加,造成蔬菜中很多的營養素流失。

應對方法是,在焯菜時,應該儘量多放點水,將火力調到最大,縮短焯菜時間。一般情況下,蔬菜顏色稍有變化便可以將其撈出來了。還可以在水裡加幾滴油,「封住」菜的斷面,阻止其氧化損失。

5、醃肉亂用鹼

不少人喜歡用小蘇打、嫩肉粉等鹼性物質來醃製肉類,讓其更加滑嫩,但這些鹼類物質會使蛋白質發生變性,不易被人體吸收;脂肪遇鹼後會發生皂化反應,不但失去價值,還會產生異味;而且,肉中大量的B族維生素也會損失殆盡。

平時醃製肉類的時候,可以用鹽、胡椒粉、紹酒、蛋清和澱粉將肉片抓勻,然後用適當的油溫滑熟,這樣可以很好地保住營養,並且口感也不錯。

6、炒菜先過油

做地三鮮、干煸豆角等菜餚時,很多人喜歡先將食材在油里過一下,撈出來再炒,這樣會讓菜色澤明亮、氣味香濃。但這種烹調方法不僅破壞了菜中本身的營養,損失了原本豐富的維生素,過了油的肉也不容易消化,還會導致攝入的油脂超標。

因此,自己在家做菜的時候,最好省略這個步驟,多選白灼、清炒、涼拌和清蒸等烹飪方式。

7、炒菜油溫高

很多人炒菜的時候都會先熗鍋,尤其喜歡把油燒冒煙了再放入蔥姜,熗出香味了再炒菜。但那時油溫往往已經超過200℃,油中的維生素E、磷脂、不飽和脂肪酸等在高溫後很容易被氧化,蔬菜中的其他營養素也被破壞了。

另外,炒菜時,如果火力太小、炒菜時間過長,食材中大量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花青素、葉綠素等就會隨汁液流走。

因此,建議在油冒煙前菜就下鍋,而且可以用急火快炒的方式,縮短加熱時間。

8、鹽放得太早

不少人炒菜時有多放鹽或早放鹽的習慣,這樣會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過多,不僅造成營養素損失,而且還會讓菜餚塌蔫,影響口感。肉類放鹽太早,則會讓蛋白質過早凝固,不僅難消化,腥味還揮發不了,湯汁的鮮味也滲不進去。

建議將菜做到七八成熟時再放鹽,或者出鍋前再放。

9、綠葉菜也加醋

很多人喜歡炒菜的時候放點醋提味,但如果炒綠色蔬菜時加了太多醋,菜色就會變得褐黃,而炒土豆絲、藕片等黃、白色菜餚時加醋卻沒有反應。這是因為,綠色蔬菜中含大量的葉綠素和鎂,加醋後,醋酸中的氫就會馬上替換掉葉綠素中的鎂,這種重要的營養素就被「偷」走了。

因此,烹製綠葉蔬菜時,不要放太多醋,最好不放醋。

10、菜湯全倒掉

炒完菜後,很多人都會把鍋里的菜湯倒掉。但菜湯中其實含有很多溶出來的營養素,包括水解蛋白質、胺基酸、各種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抗氧化物等。

這時可以用適量的水澱粉勾一下芡,不但可以讓這些營養物質重新附著在食物的表面,還能在食物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起到保溫和抗氧化的作用。

7件事最毀牙:吃得太酸 冷熱交替

牙好身體才好。下面,專家總結出的「最傷牙齒的7件事」,幫你護好健康第一關。

春天「乍暖還寒」 出行春遊注意6要點

民諺曰:「春遊景色好,莫忘游中惱,出門多三思,注意防備早。」春天「乍暖還寒」,因此出行時要隨時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