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關係,我常常接待一些求職者。這些人中,一部分是想更上一層樓的跳槽人士,更多的是求職處於困境、尋不到出路的人。儘管每個人求職失利的原因各有不同,機遇對於每個人的眷顧也是千差萬別,但是在他們的求職經歷中,我發現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求職不順而產生的強烈挫折感變成了下一步求職的絆腳石。
競爭激烈,職場殘酷,投出去的簡歷總是石沉大海,感覺不錯的面試常常再無音信,在這樣的境況中產生挫折感很自然,但一味怨天尤人,對求職就大大不利。
筆者曾碰到這麼個求職者。他是會計專業的大專畢業生,在學校里成績處於中上游,人長得也還順眼。找工作迄今已經快半年了,投出去的簡歷不計其數,前後參加的面試也有幾十場,但結果總是讓人傷心,單位不是以「無工作經驗」、「另外一個人比你更優秀」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拒絕,就是用「你住得太遠」、「這麼長時間沒找到工作一定有什麼問題」這樣叫人難以接受的藉口來搪塞,總之,「待業」的帽子怎麼也摘不掉。更讓人想不通的是,同班一個平時並不怎麼出色的女生卻順順利利地進了一家外資企業,當上了白領,薪水待遇都不錯。折騰了好幾個月,他和父母都很想不通,他的父母多次打電話向筆者抱怨:「我孩子各個方麵條件都不差,專業知識學得不錯,長相也不醜,為什麼就是沒有一個機會?」「那些用人單位根本就不負責任,拒絕也要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啊」,「這些理由我們根本不能接受」……也許是經受的打擊太多,這位男生在一次電話詢問面試結果又遭到用人單位含糊其辭的拒絕時,竟在電話里情緒失控,高聲質問對方「你們怎麼這樣對我!」「你們一定要說出拒絕我的理由!」當然,大聲抗議也改變不了不予錄用的結果。
這個男生的做法也許是個極端的例子。但相似的表現在有著類似經歷的求職者身上卻並不少見。越積越多的挫折感常常會引發下面三種表現——
鑽牛角尖,走進「死胡同」。因為難以接受或者想不通某個問題,陷入了思維的「死胡同」。上文中的男生和他的父母認準了「單位不要我一定得給個說得通的理由」,但問題是,用人單位只關注挑出那個最合適的,而不會過多考慮給落聘者找個充分的理由。如果鑽了牛角尖,在某個或許根本沒有答案的問題上糾纏不清,一定要討個「說法」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挫折感中。
失去方向,病急亂投醫。本來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因為遇到挫折感到難以實現,就迷失了方向。亂撒簡歷,什麼都去嘗試,最後遭到的是用人單位更多的質疑,「學外貿的怎麼來應聘網管?」、「碩士畢業來當助理?」或者灰心喪氣,隨便找個根本不合適的工作,偏離了個人的職業規劃。
心態失衡,失去自信。有些求職者在遭遇了挫折後,會生出一些怨天尤人的情緒,「他並不比我優秀,為什麼就行,我為什麼就不行?」因為心態失衡,導致情緒低落,失去自信,影響在以後求職中的表現,陷入惡性循環。
在供大於求的就業市場上,中低端求職者通常是處於「被挑選」的弱勢地位,要應對激烈的競爭,過好心態關是第一步。遭遇一些挫折在所難免,但別讓太多的挫折感變成「絆腳石」,卸下包袱,輕裝上陣也許會贏得更多機會。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招聘會面試七戒
招聘會現場面試不同於正式面試,招聘人員坦言,這是一個「對眼」的過程,面試時間不定,面試問題也比較自由,對看得上的學生可以談個十幾分鐘,對看不上的學生就禮節性地收下簡歷,外加一句「我們會考察你的簡歷,再通知你面試時間」。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得招聘人員的垂青,不妨了解一下招聘會面試「七戒」。
第一條:衣冠不整,不得體
招聘會上,學生的著裝兩極分化得厲害。一些穿上了套裝,以表示對招聘會的重視;另一些則衣衫不整、睡眼惺忪,面試時嘴裡還嚼著口香糖,在「第一印象」上就敗下陣來。
儘管招聘會不是正規面試,但是整潔得體的著裝是必需的。招聘會不同於企業內部安排的初面、二面、終面,不同的級別會有相應的專員、主管、經理、總監來面試你,而在招聘會上,人員安排層級並不分明,有些重視招聘的高層領導會親臨一線,有可能站在你面前的就是「大老闆」,此時,如果你形象不佳、精神不振,估計就要與這個企業失之交臂了。
第二條:抓耳撓腮,沒自信
「淡定」,是連續幾場招聘會上,企業招聘方強調的面試素養。抓耳撓腮、摸鼻子、抖腿,很多學生一緊張,就出現過多不必要的肢體動作,在招聘方看來,這是由不自信引發的不自在。面試時的不自信主要源於「沒話說」。其實,面試話不在多,關鍵要挑重點,挑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挑自己的專長與企業招聘要求相匹配的地方,抓住這兩點講清楚即可。
第三條:打出「廣告語」,無意義
「給我一個機會,我將改變世界!」諸如此類的招聘語在應聘學生看來很振奮人心,紛紛把它列印在簡歷「座右銘」一欄,可你是否想過,企業每天收到成百上千份簡歷,60%以上的簡歷都會有這樣的勵志口號。
「企業對這些口號已經產生了逆反心理,同時,這些口號也毫無意義。」在智聯招聘的凌海看來,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不是學校,不會因為一個口號,就隨便派發機會。對此,不少人力資源方面的業內人士就提出,學生與其說些口號,不如多在簡歷、面試時介紹一些成就、經歷等「乾貨」,換個角度思考這句口號——不是讓企業給你一個機會,而是你要抓住一個機會,讓企業了解你。
第四條:背錯企業口號,沒誠意
企業文化,代表公司的整體做事風格、價值觀念,愈來愈受到公司的重視。在招聘會上,企業文化是不少企業面試的「必問」題。在一個公司的展台前,面對「企業口號是什麼」的提問,一位學生脫口而出:「先做事,後做人」,遺憾的是,背反了,應該是「先做人,後做事」,場面一度尷尬。在另一家大型生活專門店的展台前,一位學生剛坐定就問:你們是不是超市?「我們不認為自己是超市,我們賣的不是產品,而是生活方式。」人力資源負責人搖頭應答。
其實,企業文化並不難了解,只要事先登錄企業的官方網站就可以略知一二,如果時間不夠,在招聘會現場觀察也可以。以那家大型生活專門店為例,店名是英文的,其中一個字母"i"是倒置的,人事負責人告訴筆者,字母"i"倒過來就是一個感嘆號,代表企業是給人帶來生活驚喜的。細心觀察,求職者可以從中窺見企業的文化,不然,只會給人毫無誠意的印象。
第五條:父母護駕,長不大
最近兩周的招聘會上,「三人行」頻頻出現——父母左右護駕,陪著孩子來投簡歷,這種「長不大」的現象在本科生、碩士生、留學生中都有。
在上周末的一場綜合招聘會上,筆者就遇到這樣一位學生小張:國內重點大學本科畢業,隨後赴英國讀書,拿到了金融學碩士學位。優秀的成績單,一口流利的外語,加上體面的學歷證書,小張信心滿滿,主動和企業負責人交流,並且適時由一旁陪同的母親為她捧上各類獎學金證書與學位證書的複印件,而負責後勤的爸爸,則會根據「戰況」,到招聘會門口處再行複印若干簡歷,以作備用。
對此,人力資源負責人直搖頭。「各方面表現再優秀,但是如果招聘會都需要父母陪同,我們對求職者的能力打上一個大問號!」他表示,很難想像一個缺乏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年輕人,在步入職場後能迅速成長並成熟起來。
在上海精基實業有限公司的現場招聘負責人看來,開放式的招聘會現場,除了對所投交的簡歷作瀏覽與篩選外,招聘方會很注重從細節考察求職人員。在場面、規模均較大的招聘會現場,有時更容易暴露出求職者的弱點,招聘方都看在眼裡。
第六條:貶低「前任」企業,不專一
不管是應屆大學生,還是畢業兩三年的「職場新人」,在簡歷上都會有一些企業的工作、實習經歷,對於這些「前任」,或者「現任」,切忌為了博取招聘人員的歡心,一味貶損。要知道,招聘人員對相關企業的了解肯定比你多,你打壓「前任」會給招聘方留下「不專一」的印象,企業並不願意招募那些「忠誠度很低的叛兵」。
第七條:簡歷漏寫聯繫方式,太烏龍
一頁簡歷一目了然,經歷、學習都很出色,面談甚歡只等通知,無奈電話就是遲遲不來。一位大學就業指導中心老師告訴筆者的一個求職故事就屬於這種類型。這是一名優秀學生,可是連續幾個月,投出去的簡歷都石沉大海。老師納悶:「是不是簡歷出了問題,再仔細看看!」結果發現,簡歷上內容完備,教育、實習、成績、獎勵一應俱全,獨獨缺了聯繫方式!
記得在簡歷上寫上手機!不然再好的企業,也永遠聯繫不上你,再好的面試表現也白搭。
為求職者支招:多注重簡歷的重要性
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要想讓用人單位在短時間內對您加深印象,並在交談後更能將您「放在心上」,有一樣東西是今日參加招聘會時必不可少的,這就是「簡歷」,而作為招聘會的主辦方之一,本報在此想提醒的還是——請您在求職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簡歷」的重要性,不僅自備而且在投出時也請牢牢記住它的去向。
考慮到參加今日大型招聘會的,會有不少是來自全省各地的農民工朋友,你們可能都是第一次來參加這種類型的招聘會,為方便大家更好地與用人單位進行交流,並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在一樓、二樓的求職者填表區共擺放了17張桌子,上面放有專門的「求職表」以及筆,供你們使用。
與此同時,也要提醒所有的求職朋友們,當你們看到嚮往的企業,並找到合適的崗位,投出你們自己手中的簡歷時,請記得一定記下此單位的名稱、聯繫方式甚至於聯繫人,以便他們在電話通知您進行複試時,能弄清楚用人單位的「來歷」。
三招巧妙處理與同事間的衝突
工作中少不免會與同事出現意見不同,小心處理可以是雙方意見交流,促進溝通;如果處理失當,便會造成矛盾衝突,影響工作情緒,甚至影響整間公司的效率。
給女性職場的建議:9個美麗潛規則
陸琪,勵志作家、暢銷書作家、編劇;著有《潛伏在辦公室》等。他說職場是「老闆公敵」,說情感是「男人公敵」,說成功是「所有成功者的公敵」。在任何時候,他都只為小人物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