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食療防濕推薦

夏季食療防濕推薦

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症。

玉米: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症。

苡仁: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於小便短赤、水腫腳氣、風濕痹痛、脾虛泄瀉、扁平疣等病症。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於暑濕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症。

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推薦食譜——陳皮蓮子薏米水鴨湯

材料:每次可選用新會陳皮6克,去心蓮子肉30克,炒薏米30克,懷山藥12克,生薑10克,水鴨肉250克。

製法:先將水鴨肉用清水洗淨血污,斬件。薏米用鐵鍋炒至微黃,蓮子去心洗淨,懷山藥用水稍浸,陳皮、生薑用水洗淨,然後將全部用料一齊放進湯煲內,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本湯能補脾健胃、去濕止瀉,對於濕氣重而又大便稀爛的女性尤宜。

夏天適量吃辣椒可以清除體內多餘濕氣

寒冷冬季,人們喜歡吃些辣椒祛寒保暖,麻辣火鍋、麻辣燙、乾鍋菜都很受歡迎。但到了夏季,很多人卻因為怕上火,一點辣椒都不敢沾。其實,大可不必走極端,夏天也能吃點辣。

夏季烈日炎炎,人們接觸寒涼食物的機會比起其他季節大大增加。除了喝冷飲、吃冰棍,夏季人們常吃的西瓜、黃瓜、苦瓜、冬瓜、絲瓜、茄子、蘿蔔等果蔬,都屬於寒涼性食物。吃多了容易損傷脾胃,輕則胃脘不舒,重則胃疼。如果我們搭配一點辣椒,則可以起到寒熱平衡的作用。大家想想看,炒苦瓜、炒圓白菜、涼拌黃瓜、朝鮮泡菜、蘿蔔泡菜,是不是都有辣椒的身影。這些菜中實際蘊含著中醫「寒熱調和」,「春夏養陽」的智慧。

除了平衡寒熱,夏天少吃點辣椒還能開胃助消化。辣椒香辣刺激,無論什麼菜,只要配上辣椒,吃起來就特別香。在民間,辣椒還有「開胃菜」、「下飯菜」的美稱。夏季酷暑難耐,人們大多沒有胃口,不想吃東西,吃點辣椒,就可以促進食慾、開胃下飯。

最後,夏天吃辣還能給身體「除濕」。四川、湖南、廣西、江西、貴州人為什麼喜歡吃辣,因為那些地方氣候潮濕,而辣椒有除濕之功,能把體內多餘的濕氣驅除出去。夏天雨水多、濕氣重,我們也可以吃點辣椒,除除濕氣。

所以,夏天吃辣椒,關鍵要注意量,只吃一點,切勿過多。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春季如何預濕氣

春季如何預濕氣

1、持屋內空氣流通

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地板濕了,立即拖干,免得濕氣滯留。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2、持衣物乾爽

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被子要經常曬。

3、不要睡地板

儘量不要住地下室,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4、忌酒

酒助濕邪,酒精少碰為好。

秋季祛濕養脾穴位

中醫認為,濕氣通於脾,祛濕要從健脾補脾入手。常刮身體的養生穴位,有很好的祛濕效果。每天只需1-3分鐘,在看電視或聊天時就可隨手完成。那麼秋季祛濕養脾穴位有哪些呢?

秋季祛濕,不妨在家按揉陰陵泉穴,能起到健脾祛濕的功效。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1、陰陵泉穴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是祛濕要穴。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取該穴道的時候,應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脹為適度。

2、百會穴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 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3、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兩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血海穴又名「百蟲窩」、「血郄」,屬於足太陰脾經,是治療「血症」的重要穴位,具有養血活血、健脾化濕、祛淤調經、祛風止癢的功效,是防治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科疾病及肌肉關節疼痛等病症的主要穴位。

4、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拇指)。它既是胃經的絡穴,又聯絡脾經,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要穴,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自我保健時可用大拇指點按3分鐘,再順時針按揉10分鐘左右。

5、神闕穴

臍中部,即肚臍眼處。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

6、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4寸的腹中線上,可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這個穴位對於緩解伏天暑濕造成的腹脹、反胃、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對於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7、天樞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兩寸處。在祛淤邪的同時要給邪出路,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濕邪、毒邪從糞便排出,起到緩解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8、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濕。空閒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里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春季濕氣症狀

早上起床開始,人通過一晚上的睡眠,早上起來正常的情況應該是神清氣爽,精力充沛。如果感覺睡不醒,身體依然很疲勞,如果排除睡的太晚的情況的話,那麼就可能是有濕氣了。

春季養生湯幫你清熱又祛濕

春季養生要多喝湯,一來緩解春燥,二來還能補充營養。那麼春季養生喝什麼湯好?清熱祛濕的湯水是春天養生的好選擇。下面為您介紹8款春季養生湯,湯湯水水幫你清熱祛濕,你可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