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泡在熱氣騰騰的溫泉中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不僅可放鬆身心、減輕壓力,還有治療疾病的功效。有市民就認為,如果不小心被凍感冒了,去泡一泡出身汗,病就好了。醫生提醒,其實這是一種誤區,感冒了最好不要泡溫泉,否則有可能加重病情。另外,如果最近一段時間想「封山育林」的男士,最好也不要去泡溫泉,因為溫泉水的溫度有可能會「殺精」。
男生泡溫泉會影響生育能力嗎?
有生育需求的男士建議兩三個月內避免泡溫泉
陳祖輝博士指出,男生泡溫泉會對其生育能力有一定影響。首先,精子成熟以後是保存在附睪內,它們需要維持在一個低溫環境裡。其次,泡溫泉時附睪外露,相當於失去了一個「空調」的保障作用,很容易傷害精子。
冬季泡溫泉有何講究
1、肚子餓的時候,不可以馬上浸溫泉,因為空著肚子泡溫泉很容易會有頭暈,想要吐及疲倦的情形。
2、如果坐了很久的車或是走了很遠的路,非常的累了,不可以馬上去浸溫泉,不然會越泡越累。
3、睡眠不足或是熬夜,如果突然浸溫度很高的溫泉,可能會發生休克或是腦部缺血情形。
4、心情很興奮或是很生氣,心跳變快的時候,也不適合浸溫泉。
5、剛吃飽飯或是喝完酒,不可以馬上去浸溫泉,不然會有消化不良及腦溢血的情形。
6、營養不良或是生病剛好,身體很差時,千萬不可以去浸溫泉。
7、有心臟病、高血壓及有動脈硬化的人,要浸溫泉之前,要先慢慢地用溫泉擦身體,再泡溫泉,不可以一下子就去泡溫泉,才不會影響血管的收縮。
8、有癌症、白血病的人,不適合浸溫泉,因為容易刺激新陳代謝,使身體很快變衰弱。
泡溫泉的幾個認識誤區
不是熱水都能稱為「溫泉」
目前各地大大小小溫泉很多,「假溫泉」之說也很多。陳秀華說,並非「一汪熱水」就有保健作用。我國的《醫療礦泉分類的標準》規定,含有一定濃度的礦物質(每升水含可溶性固體1克以上),含有特殊的氣體(如二氧化碳、硫化氫、氡等),以及含有一定量的化學成分(如鐵、溴、氟等)的溫泉,才對人體有醫療保健作用。
部分「假溫泉」的水源是來自山泉水或者地下水,用這種水源燒開的溫泉水或許還含有較豐富的礦物質,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當然也要分析水中礦物質的含量及成分。還有的酒店只是單純把自來水燒開當作溫泉水,這類的假溫泉沒有保健作用,只是泡溫水澡,頂多能舒解壓力釋放疲勞而已。
泡得越久,保健效果越佳?
泡溫泉的時間不宜過長。泡的時間能多長要看水的溫度。34℃~36℃是微溫浴,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能平緩情緒;37℃~38℃是溫浴,能緩解血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皮膚緊張;39℃~42℃是高溫浴,能改善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泡溫泉的時間以每次10~20分鐘為宜,若是34℃~36℃的微溫浴時間可稍長些,高溫浴就絕對不宜超長。
並非所有感冒泡泡就好
許多人認為,如果感冒了,泡泡溫泉利用溫泉的溫度可以幫助康復,是這樣嗎?如果你感冒的症狀為鼻塞流清涕、食慾減退、腹滿易飽脹等特徵,泡溫泉確實有一定的康復作用。但如果你有容易疲倦氣短乏力,動則氣喘,則屬於氣虛者,並不適合泡溫泉。
酒後入浴易頭暈
上溫泉度假村旅遊,有的人喝完酒後再泡溫泉,但並不合適。因為溫泉的溫熱作用會使得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心臟負荷過重,站立時大腦的血液較少,喝酒過多的易引起頭暈,發生摔倒的意外。飽食後也存在這個問題。溫泉的熱度會刺激血液不斷往皮膚表面集中,抑制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抑制食慾中樞。建議大家飯前30分鐘和飯後一小時最好別泡溫泉。
大致有六類人不適合泡溫泉
1、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在規則服藥的前提下可以泡溫泉,但每一次以不超過20分鐘為限。起身時應緩慢,以防因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導致頭昏眼花而跌倒;
2、部分皮膚病患者不宜泡溫泉,患冬季癢、濕疹等的人泡在熱水中過久,會加速皮膚水分的蒸發,破壞皮膚保護層,惡化症狀。
3、癌症、白血病患者不宜泡溫泉,以防刺激新陳代謝,加速身體衰弱。
4、女性經期和經期前後的2~3天內不適合泡溫泉,否則容易助長陰道細菌孳生,產生發炎。
5、孕婦不宜。懷孕頭三個月和後三個月的孕婦禁止泡溫泉。「高熱」會影響胎兒發育。
6、過度疲勞、營養不良、大病初癒等身體疲憊狀態下,不適合泡溫泉,以免因為突然接觸過高溫度引起腦部缺血或休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黑眼圈是過敏?盤點過敏的10個信號
身體不適往往是疾病的直接表現,當出現以下症狀時,就該考慮是不是因為過敏導致的,並立即就醫。
1、經常鼻子發癢。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進出空調房或早晚溫差大,鼻子就瘙癢難耐,若症狀嚴重到無法集中精神,建議及早就醫。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物包括抗組胺類藥、抗生素等合併治療或局部類固醇噴劑。
2、黑眼圈。黑眼圈與過敏嚴重度有一定關係,台灣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67%的過敏性鼻炎兒童有黑眼圈,且下眼袋顏色較黑,面積較大。
3、鼻塞時間長。感冒引起的鼻塞,通常一周就會好,若持續時間過久,很可能是過敏所致,若不及時就醫,易並發鼻竇炎、睡眠障礙等。
4、呼吸時有「咻咻」聲。氣道受阻時會咳嗽、胸悶、喘鳴,所以當發現呼吸時伴隨「咻咻」聲,很可能是過敏所致,應儘快就醫。
5、皮膚癢。皮膚發癢,抓撓會出疹子,出疹子後更癢。若該症狀發生在兒童身上,可能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建議儘快就醫,以免引發更嚴重的過敏反應。
6、蕁麻疹。這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若皮膚腫脹發生在深層部位則稱之為血管神經性水腫,若出現在喉部,可能導致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
7、失眠。當發現長期鼻塞、眼睛癢等過敏症狀惡化到影響睡眠時,應儘快就醫。
8、很難專心。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伴有過敏性結膜炎,造成眼睛癢、打噴嚏、耳朵癢,渾身不舒服,不僅很難專心,脾氣也會焦躁。
9、疲倦無力。長期過敏會干擾睡眠,導致患者體力透支,還可能讓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亢進,感到疲倦。
10、情緒低落。過敏嚴重時,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還會令患者情緒低落。
腳寒或是與心臟病有關!公布雙腳透露健康問題
人體是多組織器官相互關聯的有機體。雙腳是全身健康的一面鏡子。關注雙腳異常變化,有助於及早發現某些疾病,為治療爭取時間。美國「網絡醫學博士」網站最新載文,刊出美國賓夕法尼亞足病醫學院查爾斯·伯克教授總結的「雙腳透露的健康問題」。
1、腳寒。腳趾冰涼的一大原因是血液循環差,有時候與吸菸、高血壓或心臟病有關。糖尿病失控導致的神經損傷也會導致腳寒。其他病因還包括:甲狀腺功能減退和貧血。出現腳寒最好看醫生,查清病因。
2、腳痛。長時間穿不合腳的鞋子會導致腳痛。然而,腳痛還應當心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骨折)。籃球和長跑等強度過大的運動容易導致腳部骨折,骨關節炎患者危險更大。腳部灼痛在發生外周神經損傷的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見。腳部灼痛的其他可能病因包括:B族維生素缺乏、腳氣、慢性腎病、下肢血液循環差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等。腳跟疼痛的最常見病因是足底筋膜炎。關節炎、運動過量、鞋子不合腳等也會導致腳痛。
3、腳腫。站立過久、長途飛行、妊娠等都可能導致腳腫。腳腫的其他原因還有:血液循環不良、淋巴系統疾病、血栓、腎病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4、腳癢。腳部瘙癢和脫皮可能是腳氣真菌感染所致,在20~40歲年齡段較常見。接觸性皮炎也會導致腳部瘙癢、發紅和脫皮。另一大原因可能是牛皮癬。
5、潰瘍。難以癒合的腳部潰瘍是糖尿病的重要信號之一。糖尿病患者每天都應該洗腳並檢查腳部異常。
6、腳抽筋。鍛煉過量或肌肉疲勞是導致腳部突然抽筋(痙攣)的常見病因。其他原因包括:腳部血流量減少、脫水、或者鉀、鎂和鈣失衡、維生素D缺乏等。孕期激素紊亂或甲狀腺異常也容易導致腳抽筋。適度鍛煉可緩解肌肉疲勞,睡前伸展雙腳及經常喝牛奶補鈣,都有助預防。
7、腳趾疼痛。痛風容易導致大腳趾突然疼痛,並伴隨紅腫。骨關節炎和拇僵症也會導致大腳趾紅腫疼痛。小腳趾(通常是第三第四跖骨)疼痛常與摩頓神經瘤(又稱趾間神經瘤)有關。女性患該病的幾率是男性的8~10倍。病因通常為外傷或腳趾壓力過大。
8、杵狀、爪狀或勺狀趾。肺纖維化和肺癌等肺病是杵狀趾最常見的病因,但心臟病、肝病和消化系統疾病以及某些感染也會導致。爪狀腳趾的可能病因包括:糖尿病、酗酒或神經性疾病。運動拉伸、穿特種矯正鞋或手術可以治療。勺狀趾的病因包括:外傷、缺鐵或經常接觸石油類溶劑等。
9、趾甲發黃或發白。真菌感染容易導致趾甲發黃和增厚。趾甲黃厚還可能是淋巴水腫、肺病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趾甲發白的原因包括:外傷、感染等。趾甲完整但大部分變白,則可能是肝病、充血性心衰或糖尿病的症狀。出現異常應去醫院檢查,如果及早治療,趾甲多可恢復正常。
10、拖腳走路。走路拖腳可能是因為周圍神經損傷導致腳部感覺失常所致。研究發現,大約30%的拖腳走路與糖尿病有關。其他原因還包括:腳部炎症和腦血管疾病等。
少喝咖啡能保暖!盤點冬季保暖12個妙招
連日來全國各地持續降溫,國外也經受著寒冷的考驗。英國《每日郵報》11月26日刊出「冬季保暖的12個小妙招」,請各科專家教你如何禦寒。
氣候寒冷易脫髮?盤點冬季的8個健康誤區
冬天到了,很多人都有一套自己應對寒冬的「理論」,殊不知,很多習以為常的觀點其實並不正確。美國《健康》雜誌近日對8個常見誤區進行了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