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股民也需心理救援

  南京一位28歲的小老闆因炒股,損失慘重,先是割腕,後想跳江,雖均被救起,但至今仍未走出自殺心境。

  南京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認為,從醫學心理學的角度講,股票的漲漲跌跌,讓逆商較低的人很容易產生應激性心理反應,出現抑鬱和焦慮情緒,自殺現象也屢有發生。

  上證綜指從6000多點,跌到2000多點,對股民來說,不亞於八級地震,亟需心理的干預和救援,特別要預警和防止自殺傾向和行為。

  「他救」,須肯定其生存價值;「自救」,須釋放心理壓力。

  賠錢不多仍跳樓

  個案:他今年38歲,4月3日縱身從3樓家中跳下,搶救無效死亡。

  他以前做過小買賣,2006年,在高檔小區貸款買了房。2007年5月30日,剛紅火起來的股市一下子跌了很多,他在朋友勸說下,參加「抄底」大軍,將家裡為數不多的三萬元積蓄投進股市。半年多時間,他的三萬塊炒成了五六萬,他嘗到了甜頭,乾脆啥事不做,專職炒股養家。

  沒想到,股市逐漸低迷,今年年初更是瘋狂下跌,他的脾氣隨之變得暴躁,經常出現精神失常狀態。鄰居說他:常從地上抓土抓草往嘴裡塞,將一張百元人民幣撕碎,還舉起一輛自行車把一輛轎車的擋風玻璃砸碎,更是動不動就打罵老婆與孩子。

  其實他股票賬戶上還剩下約兩萬一千元錢,前後賠得不是很多,可能從五六萬一直跌下來心理上承受不了,這才引發精神疾病。

  點評:他之所以跳樓,是心理崩潰了。逆商高低不同,心理崩潰的底線不同。

  搏弈,是人的天性,股市是冒險家的樂園,那些挫折承受能力較差的人;那些急於求成,做事不留後路的人;那些平時膽小、遇事優柔寡斷,總是按別人的意見去做事的人;那些容易想不開、鑽牛角尖的人;那些急躁易怒、 過度緊張 、患得患失 、拼命三郎、不聽勸告 、得意忘形等等類型的人,總之,是那些逆商不高的人,最好不要冒險踏入股市。

  即使是心理素質較好的人,進入股市,也要進行「心理重建」,先為自己建立一道心理上的「防火牆」,以防股市受挫,心理受傷。

  「十連陰」後心發慌

  個案:兩年前,40歲的王先生在朋友的慫恿下,進入股市。他買的股票一直沒有怎麼漲,本來就不太願意買股票的他,連連後悔。前段時間,股市「十連陰」,他所買的股票一路下跌,至今他已經虧損了30多萬。

  南京黃梅天時,他感覺心慌、胸悶,以為是心臟出了毛病,到醫院做了心電圖等檢查,都沒有問題。後來他又經常失眠,而且常常感到悲觀、焦慮,有時竟然冒出自殺的念頭。

  王先生現在是典型的「抑鬱體驗」,發展下去,很可能會發展成抑鬱症。

  點評:有關報道稱,九成股民被深度套牢,因此說,有「憂鬱體驗」的群體,是個龐大的群體,對股災災民的心理救護,當引起社會各方深情關注。

  心理焦慮會產生軀體症狀,股民若身體不適,又查不出問題,應看心理醫生。
  
  積蓄縮水去跳江

  個案:上邊我們也提到的那位至今仍沒有走出自殺心境的28歲的小老闆,原是位成功人士,大學畢業後做建材生意,短短幾年積蓄已有二三百萬元,懷孕的妻子提出買一幢環境好一點的大房子。

  股市今年一路下跌,他聽朋友說,3500點是股市的底部,是鐵底,即使短期再跌,也絕對跌不過3000點,那是一個政策構築的鋼底,這時抄底肯定大賺,於是將所有的積蓄投入股市,沒想到一路下跌到2600點。他心慌了,聽說很可能會跌到2000點以下,他立刻割肉逃跑,沒想到這2600點竟是鑽石底,他剛出來,即開始反彈,讓他懊悔、心疼不已。現在他怕聽到利好消息,怕看到股市指數上揚,越上揚他的內心越懊悔,越痛苦。

  積蓄現已縮水到六七十萬元,大房子是肯定買不成了。經過一番評估後,他認為自己的離去,對大家都是個解脫:公司員工可以找更能幹的老闆;妻子可以找更好的丈夫;父母也不會以自己為恥,於是割腕自殺。

  被救過來後,妻子哭著說他懦弱,不像個男子漢;父母生氣地說他不像是他們的兒子。這樣更堅定了自己離去對大家都是解脫的想法,又跑上了長江大橋,被好心人從橋欄杆上給拽了下來。

  點評:張純主任說,很多想自殺的人,都比較「唯美」,一旦認為自己不完美,就會認為自己沒用,沒有了生存的價值。

  如果這樣的人因憂鬱,讓本就脆弱的情緒控制機制紊亂了,思維通道狹窄,思維對象單一,即俗話說的「鬼迷心竅」,就會因自己沒有價值而自殺。

  對待這樣的人,如果我們按照正常人的思維,對其斥責、埋怨,如這位小老闆的家人,會讓他更認為「自己沒用」,這等於往自殺的路上,又推了他一把。唯有肯定他的生存價值,撫慰他已受傷的「唯美」的心,才能有效進行「他救」,打消他的自殺念頭。

  套牢的股民如何自救,以度過心理上的恐懼期?神經病學認為:這類「抑鬱」是可控的,重要的是釋放心理壓力。套牢的股民抗抑鬱,不妨對著牆,或在空曠的原野,大聲喊出如下8句話:「算了吧」、「不要緊」、「會過去的」、「天塌不下來」、「當斷則斷」、「從頭再來」、「新家園會有的」、「活著就好」!誰能活得最好,誰就是贏家。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創業賺錢盯準時尚概念

  從零售業態發展來看,越是發達國家,平價概念的發揮越極致,因此像美國、日本等國家,處處可見大型過季商品購物中心,而日本的百元商店也因此創下亮眼的業績。另外,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也是平價概念店盛行的原因之一。

  健康概念 

  人們對健康概念也愈來愈重視,不再是因為生病才有醫療需求,預防醫學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甚至現在坊間多了很多健身俱樂部、養生餐廳等,就連飲用水也因強調有益健康而大賣。 

  個性化概念 

  所謂個性化概念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商品個性化,主要是抓住時下年輕人多變、求新、個人意識高漲的特質,將自我意識形象化,為每位客戶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個性化商品。而另一種則是店鋪個性化,由於國內許多零售服務業已進入完全競爭的階段,因此現階段開店的致勝關鍵,是讓消費者產生認同感,開具有個性的獨特店鋪。 

  教育概念 

  符合教育概念的行業極具賺錢潛力。專家認為,隨著雙薪家庭的比例愈來越高,望子成龍的心態,讓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投資上毫不吝嗇,因此造就了兒童文教業市場的基礎。而上班族則因為失業率攀升,驚覺到現在是人求事的時代,為加強競爭力多積極培養第二專長,於是讓成人補教業商機浮現。 

  女性概念 

  女性經濟日漸獨立自主,消費力提高,很多產品紛紛以女性為目標市場。過去的租書店以青少年為主要客層,而某地的十大花蝶館同樣是租書店,客層卻轉向女性。另外,專為女性推出的信用卡,也是著眼於女性的強大消費力。而且,以往創業老闆多為男性,但現在男性與女性想創業的比例大致為一比一,女性創業意願提高,也是女性概念店經營迅速發展的原因。

科學家證實社交恐懼與荷爾蒙缺失有關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7月27日電 瑞典卡羅琳學院日前發表公報指出,瑞典和英國科學家發現一種叫作後葉催產素的荷爾蒙,它能抑制一些人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情緒。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常常出現在年輕人中間。患者對聚會或其他社交場合感到恐懼,因為這種場合讓他們感到緊張、不安全和不舒服。卡羅琳學院和倫敦韋爾科姆基金會功能成像實驗室合作進行的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提高社交恐懼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指出,後葉催產素能推動人們樂於參與社會活動。人體在分娩和哺乳等情況下會大量分泌後葉催產素,它能夠產生止痛或鎮定的作用。研究證明,後葉催產素對腦扁桃體有直接影響,腦扁桃體是人腦內影響社會交往和感知情感威脅的關鍵區域,負責處理和儲存情緒反應。

  為了驗證後葉催產素對情感的影響,科學家向參與試驗的志願者展示了由4張不同面孔組成的一系列圖像,在展示其中兩張圖像時,讓志願者感受到了會產生不適的微弱電擊。科學家發現,與另兩張圖像相比,志願者更反感與電擊同時出現的圖像。

  在第二階段試驗中,研究人員向其中一半志願者使用了含有後葉催產素的噴劑,另一半志願者使用的是安慰劑。試驗結果表明,使用了噴劑的志願者不再排斥之前感到反感的兩張圖像,而其他志願者的感受並沒有改變。

  功能磁共振圖像還顯示,前兩張圖像造成的焦慮感使大腦的兩個區域異常活躍,即腦扁桃體和負責處理臉部視覺信息的梭形臉部區。使用了噴劑以後,這兩個區域的活躍性降低了,使用安慰劑的志願者卻沒有發生變化。

  參與研究的卡羅琳學院神經學專家普雷德拉格·彼得羅維奇說,這種對比說明了後葉催產素能夠減輕焦慮感,提高社會交往的機會,顯示出後葉催產素對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為一些心理疾病的替代療法提供了新選擇。

抵禦職場中的不良暗示

王小姐最近剛轉換了工作,但心情一直不好。她說:「加入到這家新公司後,就一直覺得有些後悔。眼看著身邊的同事都在明爭暗鬥,互相指責,熱衷於在辦公室里傳播各種流言蜚語,還時常為了一點小事大吵大鬧,即使有暫時安靜的時候,氣氛也非常緊張。領導也分成幾派,互相扶持各自的人馬,關係搞得非常複雜,稍不留意,就會得罪人。我在裡面做事,雖然工作不算太勞累,收入也還可以,但卻覺得很辛苦。目前我暫時還能保持中立,沒有參與到同事們的爭鬥之中,也刻意與每一派系保持距離,但總擔心如果在這種環境中再呆上一段時間,會不會也變得和身邊的同事一樣,天天想著怎麼爭權奪利呢?」 專家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一種對環境的趨同性,在工作環境中,任何負面的事情,如果沒有得到正確引導,都會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我們的內心留下各種不良的暗示。當我們的內心受這種種不良暗示的影響後,自然就會對環境缺乏安全感,而產生焦慮、不安、緊張等種種負面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採用如下的方法來對抗環境中的不良暗示: 首先讓工作與生活劃上一道清楚的邊界。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只要一離開工作環境,就用一種積極心態去生活。例如可以設定自己的專用工作服,在下班後只要脫下工作服時,就可以形成一種有益的心理暗示,讓自己免受工作環境的進一步影響,讓正面暗示能夠抵禦負面暗示的影響。 另外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抗禦能力。當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去反思一下:這種負面情緒是否受環境的不良暗示所導致。只要善於反思與體會,也一樣可以以良好心態應對環境的負面暗示了。慧聰

看你是不是職場「變態族」

在一項根據對京、滬、深、穗四地不同行業的1380名白領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月收入在3000-8000元的群體中將近1/3的人與常人的性格、處事方式迥然不同,甚至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招致了「職場變態」的名聲。而月薪8000元以上的高薪白領中,「變態」者更是占到80%以上。在我們心目中,「職場變態」是需要被批評和挽救的,「如何給『變態人群』減壓,讓他們更熱愛生活,搞好人際關係」成為熱門話題,但是,職場專家卻強烈反對這種說法,認為這些所謂的「變態」,實際是「職業先驅」,更需要大家的理解和尊重―― 因為「過人」,所以「異常」,「變態」的名聲不公平。高級心理諮詢師陳陽表示,「變態」對於這個群體而言,是一個很不公平的稱謂,說法欠妥。「變態」實際上是一種由生物原因導致的嚴重的精神疾病,在心理學上界定為「由於身體功能損害造成的精神異常,並且由此導致與常人大相徑庭的異常行為。」陳陽認為,這群職場精英之所以都被冠上了「變態」的名號,是因為大環境對於他們既需求又不寬容的矛盾所導致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過分倡導競爭、過分推薦物質成就的時代,對於這樣的社會氛圍,個人根本上就是無能為力。於是有一些人就會「既然改變不了,那麼就前去引領」。他們成了所謂的「工作狂」,還會強迫其他人一起衝鋒陷陣,搞得不那麼想「成功」的人痛苦不堪。他們會越來越不關注人的個體情緒,對自己、對別人與工作績效無關的感受都嗤之以鼻。大多數人會將符合「主流」觀念的人歸為同類,其他的則歸為「異類」,甚至冠以「怪物」、「變態」等稱呼。這些「工作狂」的行為方式令許多人無法接受,心裡不舒服,因為憤怒和鬱悶而惡意地加以「變態」二字。但是在一個企業中,業績和效益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很多人抱怨身邊的「職場變態」,其實是在抱怨自己充當了他們創造效益的工具,最終又不像他們那般拿到了切實豐厚的物質回報。因為「過人」,所以「異常」,得了「變態」的名聲,這是很不公平的。 「職場變態」跟吃喝玩樂理念相悖,更注重精神感受和開拓進取。一些人覺得,這群人有悖於物質時代「吃喝玩樂」理念,是不正常的。陳陽指出,我們通常會認為,當人有了錢一定不會再像原來那樣拼命工作,應當抽離出來好好享受生活,其實這只是一種理想而並不現實的「主流觀念」。物慾的巨大魔力,會讓人感覺永遠匱乏,永遠處於不斷追求,又無法滿足的狀態。高等教育會使人在滿足了基本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更加看重精神層面的追求。那些被稱為「職場變態」的人,實際上很享受工作中不斷帶來的成就感,覺得「冒險――控制――征服」是一個獲得認同和體現價值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能保持長期驚人的增長率,正是有了那些被人稱之為「變態」的職業先驅的努力。這批人中的一部分在適應商品洪流的過程中,逐步變成很重視理性與邏輯、行動與結果,全身心地為事業付出。他們除了先行一步,還會驅策眾人跟進,在這個過程中難免犧牲一些常人的東西。這不是他們的「變態」,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說,他們站在物質時代的前沿,引領的卻不是物慾消費的潮流,而是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他們中有很多人是企業的基石,維持著企業高效率的運轉,守護著下屬同事的「飯碗」,同時不斷創造著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他們理應贏得尊重和欽佩。如果這群人因為無暇顧及吃穿的「非主流」生活理念,就被大眾鞭撻為「變態」,那是一種過分的人身攻擊。 「職場變態」可敬不可親需社會理解和寬容在很多人眼中,「職場變態」是一種難以接受的生活方式。陳陽表示,這種生活對於人的「個體」而言,確實談不上幸福,甚至會連帶家庭和朋友犧牲很多「主流」觀念中精彩的物質享受甚至天倫之樂。也許因為如此,會招致更多的不理解和不滿,但是他們畢竟在企業中得到了真正的賞識和尊重,辛苦付出最終換得了豐厚的物質回報,並會使家人受益良多。在企業中,「做人」固然重要,但那是建立在「做事要做好」的基礎之上。如果避開「做事」,專門琢磨「做人」,培養出來的一定是一群「小人」。陳陽指出,「職業先驅」的生活理念值得歌頌,但並不值得推崇,他們是一群可敬而不可親的人,收入不菲,扮演著社會分工後的重要角色,但是很寂寞,也難以被大眾理解。這群職業先驅其實也很希望得到夥伴的寬容與理解,而不只是老闆的賞識與晉升。但今天的社會氛圍似乎太倡導「變態」、「狂人」之類的說法,人們很容易將所有「非主流」的生活理念都歸為異類,其實這並不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其實歷史上的「先驅」,自古以來就是犧牲個人甚至家庭的利益,難度太大,所以很多人都學不來也做不到。但是至少,我們在做不到如此崇高的境界之前,先要學會善意的寬容和由衷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