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調理脾胃,按摩是調理脾胃的一個方法,下面我們來看看怎麼按摩調理脾胃。
養護脾胃是防病、保健的根本。中醫認為,脾胃是運化飲食和水谷的臟器,也就是說人體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都是依靠脾胃來完成的。脾胃強,則氣血生化有常,氣血旺盛,才能吃嘛嘛香,面色紅潤,腸胃健康;如果脾胃虛弱,就會變得不思飲食,面色萎黃,消瘦,氣短乏力,胃脘隱痛,腹脹,大便溏瀉;甚至會失眠,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脾虛生濕,痰濕內阻,還會出現肥胖、身體困重、口乾、口中黏膩、濕疹等問題。所以古人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其實,有些腸胃小毛病,通過簡單的自我按摩就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1、按摩穴位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臥,放鬆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複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在胃痛時採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樞穴。此穴位於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證包括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最後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複10次,就可促進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還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2、揉腹
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症。《黃帝內經》就記載:「腹部按揉,養生一訣」。唐代名醫孫思邈曾經寫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方法是:選擇夜間入睡前和起床前進行,排空小便,洗淨雙手,取仰臥位,雙膝微曲,全身放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恆,一定會收到明顯的健身效果。
3、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是通過刺激身體某些經絡和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尤其適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厭食積滯等病症的小孩。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兩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經絡中的督脈所在,脊柱的兩側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路線,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的作用。
4、捏腿肚
小腿肚內側有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按捏這一部位,對上述經絡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聯,故捏按此處可治療胃部疾患。當然這僅適用一般胃病,能緩解輕微的胃痛,對嚴重胃病者,則應去醫院診治。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按摩調理脾胃的方法,按摩調理脾胃的同時,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暴飲暴食,每天堅持按摩2-3次,過一周就可以緩解脾胃不和的相關症狀。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夏天拔罐效果最好 祛濕又能除頑疾
夏季是拔火罐的旺季,和其他季節相比,夏季陽氣旺盛,人體的氣血也最為充盈,經脈之氣流暢,肌膚穴位更敏感,因此是治療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最佳時機。加之夏天氣溫高、雨水多、濕度大,人體內很容易濕氣積聚,此季節拔罐不僅能溫補陽氣、增強體質,還能收到散寒祛濕、通絡行氣、活血化瘀等治療效果。
拔罐可以治療很多疾病,迅速緩解症狀,但也有一定的適應症,例如一般的腰背痛最適合拔罐,在背部拔火罐對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比較有效。
常見的拔罐方法分為留罐、走罐、閃罐和刺絡拔罐四類,各有其針對性。留罐是將罐吸附在體表後,固定留置5~10分鐘,這種方法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症,如頸肩腰腿痛。走罐是在罐口塗萬花油,將罐吸附在體表後,手握罐底,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適用於腰背等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多用於治療感冒、咳嗽等。閃罐是將罐子拔住後,立即起下,反覆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治療面癱常用此法。刺絡拔罐是先用梅花針或三棱針在皮膚局部叩刺或點刺出血,再將罐吸附在體表,拔出血液3~5毫升,多用於治療痤瘡等皮膚疾患。
沿著背部膀胱經分布的各個俞穴和五臟六腑密切相關,每星期在背部拔一拔罐,對於調節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很有益,整個人也會覺得舒服很多。針對夏季常見的幾種疾病,我們按以下方法掌握拔罐技巧後,可以自己在家操作。
夏季感冒:
夏季多見暑濕感冒,以發熱、汗出但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頭痛、頭脹、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尿短赤、舌苔黃膩為主要症狀,可在肺俞、至陽、陰陵泉、足三里、曲澤、委中等穴拔罐,留罐15~20分鐘。每日1次,病癒即止。也可沿背部膀胱經穴走罐,走罐處可以塗搽薑汁作為潤滑劑,來回走罐以皮膚呈紫紅色為度,最後將罐留在大椎、肺俞穴20分鐘。需要注意的是,高熱的患者不可拔罐。
中暑:
可以選用大椎、委中、外關,配合中沖、十宣、脊椎兩側、關沖,採用單純拔罐或刺絡拔罐,留罐5分鐘。脊柱兩側用梅花針重叩刺3~5次後走罐;中沖、關沖、十宣用三棱針點刺放血,不拔罐。
頭痛:
一般來講,如果頭痛的部位在頭側面,疼痛為脹痛、跳痛,伴隨頭暈、眼乾等症狀,可選擇風池、肩井、陽陵泉等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的穴位進行拔罐;頭頂痛常和情志有關,可選擇足厥陰肝經的穴位,如肝俞、腎俞進行拔罐;如果頭痛的部位在前額,要選擇胃俞、足三里等足陽明胃經的穴位進行拔罐,配合刮痧效果更好。
腸胃病:
夏季腸胃病非常普遍,常選肝俞、脾俞、胃俞穴,留罐10~15分鐘,每日治療1次,10日為一個療程。
頸肩腰腿痛:
在家裡用火罐治療頸肩腰腿痛時,可以遵循「哪痛拔哪」的原則。
風濕性關節炎:
腰上部位及上肢部關節炎取大椎、身柱、風門、心俞、膈俞;腰下部及下肢部關節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腸俞。每個部位拔4~8罐,留罐時間約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兩周為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6天。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夏天出汗較多,拔罐前最好洗個澡,把身體擦乾,以免汗液影響火罐在皮膚表面的吸附。拔罐後不要洗澡,可以用干毛巾將汗擦去。
皮膚有過敏或潰瘍、水腫以及大血管分布的部位,都不適宜拔罐;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也不宜拔罐;腹部、臉部等肌肉不豐富、有臟器空腔的地方不提倡拔火罐,尤其是腹部,很容易形成腸套疊、腸梗阻;還有就是體位容易移動或是骨骼凹凸不平,毛髮比較多的地方不適宜拔罐。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選擇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拔罐治療亞健康有這4個誤區
拔罐治療亞健康有這4個誤區
誤區1:拔火罐後就洗澡
很多人喜歡在拔完火罐後就洗個澡,認為這樣很舒服,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正確的。因為這時候的皮膚處於一種非常脆弱的狀態,這時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膚破裂、發炎。特別是洗冷水澡,由於此時皮膚的毛孔正處於張開狀態,所以很容易著涼。
專家建議:正確的洗澡時間是在拔罐後的1-2小時。拔罐後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溫度要稍高一些。
誤區2:拔的時間越長越好
不少人認為拔火罐的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甚至認為,要拔出水疱才能體現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實這也是錯誤的。因為火罐拔得時間過長,就可能會出現水疱,這樣不但傷害到了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專家建議:正確的拔火罐時間應該是在10-15分鐘。如果是身體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時間要減半。
誤區3:同一位置反覆拔
一次不成就拔兩次,同一個位置反覆拔,認為這樣才能拔出效果。其實這樣做,會對皮膚造成損壞,比如紅腫、破損等,那就得不償失了。
專家建議:拔火罐的時候,可以在多個位置拔,以增加治療效果。
誤區4: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認為我哪裡不舒服就拔哪裡,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實這樣也是錯誤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為這樣拔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專家建議:我們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拔火罐雖能保健,但是胡亂拔罐對身體有害無利,想通過拔罐養生的朋友一定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亞健康如何治療效果最好
飲食治療
現代人的壓力,一般是指心理壓力。當承受強大心理壓力時,身體會消耗比平時多9倍的SOD,所以,要儘可能多地攝取富含SOD的食物,如清炒芹菜、韭菜、菠菜等。水果中,藍莓被稱為「水果皇后」,可以多吃一些,另外,蘋果中的SOD含量也比較高。工作壓力大的人,每天早晚服用一粒「奧谷生命SOD含片」,也許更直接、更有效。
體育鍛煉
由於網絡高速發展,宅在家裡足不出戶的人是越來越多,遠離陽光和新鮮空氣的人很容易精神萎靡不振,處於憂鬱煩悶狀態。即使不想出去轉轉也得在家找個陽光充足的地方曬曬太陽,做做運動,最好能到遠離喧鬧的城市的郊外進行。
調節心態
好的心態能讓你在任何環境裡輕鬆生存,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為一些小結而煩惱,還要有承受壓力的心理準備,學會釋放壓力,這樣才能在這個社會上很好的生存下去,這也是改善亞健康的有效方法。
培養興趣
有了愛好你的生活才會充實,這樣你才不會覺得無聊,興趣愛好還能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並且對一些心理疾病有輔助治療的作用,讓亞健康轉化為健康。
坐骨神經痛的拔罐療法
取夾脊、秩邊、環跳、委中、腰陽關、陽陵泉、承山、懸鐘穴,腰痛加腎俞、關元穴,大腿後側痛加承扶、殷門穴,膝痛加足三里穴,踝痛加崑崙穴。每天施灸1~2次,每穴每次10~15分鐘。
大椎穴處拔罐可治療哮喘病
拔罐是比較簡單、容易操作的一種治療方法,在家就可以操作。拔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主要是點、線、面結合的問題,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