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陰陽是彼此消長運動變化的兩個方面,由平衡到失衡、由失衡到平衡,這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只有保持平衡狀態,人體才能健康;人體的陰陽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出現陰陽偏盛偏衰的現象,導致疾病。
《黃帝內經》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人與自然界相通相合是養生的根本,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平衡陰陽。自然陰陽之氣衍化為五行,由之又表現為濕、燥、寒三種陰邪及風、暑、火三種陽邪,如果人們常犯五行及三陰三陽之氣,邪氣就會傷害人體,這是人們易患病的原因,也是直接導致壽命減損的原因。因此,治療疾病必須以陰陽為根本。
《黃帝內經》指出:「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從陰陽的根本變化來看,清陽之氣上升,積聚成為天,濁陰之氣下降,凝聚成為地。陰主安靜,陽主躁動,陰陽之氣,既能生長萬物,又能殺藏萬物。陰的運動,可以轉化成熱,熱到極點可以轉化成寒。就人體而言,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化生清陽。清陽之氣在下而不升,就會發生完谷不化、泄瀉不止的病症,濁陰之氣在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胸膈脹滿的病症。這就是陰陽升降失常而產生的疾病。
儘管疾病的發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實質為陰陽平衡失調。因此,治病必求於平。醫師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調節病人的陰陽,使其恢復到平衡狀態。
《黃帝內經》指出:「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命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這裡告訴我們,大凡陰陽平衡協調的關鍵就在於陽氣緻密,緊密無間,才能使陰氣固守,不會外泄。如果陰陽雙方不相協調,就好像有春天沒有秋天,有冬天沒有夏天。因此,能使不相協調的陰陽歸於協調,就是最好的養生法度。因為陽氣過於亢奮而不能堅固緊密,陰氣就要外泄而衰竭。只有陰氣平和,陽氣固密,人體才能有精有神,健康如常。反之,如果陰陽雙方互相分離隔絕,人的元氣就要耗損衰竭。這說明陰陽平衡對於養生保健、防止疾病發生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舉例來說,一年四季氣候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不同變化,冬至開始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夏至開始陰生,由秋到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也會隨之而有由盛至衰或由衰至盛的相應變化。因此,我們要適應四時氣候變化,在春夏之時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保養陰氣。比如《黃帝內經》指出在春夏時節「夜臥早起」,秋天「早臥早起」,冬天則「早臥晚起」,其目的在於使人體陰陽與外界氣候變化相協調。另外,在我國民間也有「春捂秋凍」的習俗,就是春不忙減衣,秋不忙增衣,而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說法。「春捂」是指在春回大地的時候,不要過早地脫掉棉襖,而應多穿些時間,防寒保暖,養陽扶正,以利於春季保養身體。我國古代養生家也提出春季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這與現代醫學所強調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不謀而合。所以「春捂」應重捂下半身,這樣既養陽又斂陰,與春天氣候變化相協調,亦符合《黃帝內經》提出的「天人相應」思想。至於「秋凍」是指從秋天開始陰氣漸生,氣候逐漸轉涼變冷,衣服要慢慢添加,而不能馬上就把冬天的厚重衣服都穿上,特別是對老人和兒童,只要不讓他們受涼感冒就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其逐漸適應氣候變化,增強其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和耐受力,以使其寒潮來臨時不易感冒。這也符合由秋到冬的陰長陽消的變化過程。又如一年四季農作物生長的特徵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冬「陰長陽消」,屬於收藏季節,所以民間有冬季進補的習俗。而春夏「陽長陰消」,氣候逐漸炎熱,陽氣外泄,人體多汗,不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故而一般不主張春夏時期進服補品,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中醫有「四季通補」的說法,但有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之分。
此外,除了陰陽四時的外部因素可以影響人體陰陽的變化外,體內在因素同樣會導致人體陰陽失衡而引起病變。《黃帝內經》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也就是說,要保持人體陰陽的平衡,還必須注意調節情志方面的活動。
陰陽平衡的判定標準是健康、有神。具體來說為:形體壯實,面色紅潤,目光有神,聽覺靈敏,呼吸平穩,聲音洪亮,食慾旺盛,活動靈便。通俗地講就是能吃,能睡,精神氣色好,心情舒暢,反應快,耐力強。形象地講就是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動如兔,行如風。總之,人生之本,本於陰陽,陰陽平衡是人類壽命的根本。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依照月明月晦來調攝養生
天時的變化,不僅包括了季節與時間的變化,也包括了日月星辰的運行、晝夜晨昏的交替。
《黃帝內經》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認為人們的生活起居與四季冷暖密切相關,與月明月晦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的生活起居不但要順應四季的變化,還要順應日月和晝夜運行的規律,這樣才能保持生命節律的陰陽平衡,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
在我國古代,人們早就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即在一個月之內,月亮會有四種月相的變化:晦、朔、弦、望。在每個月月初的時候,月亮開始露出月牙,叫「朔」。到初八左右則是上弦月,到十五月亮最圓,即「望」,此後,月亮就開始漸漸變缺了,到下旬的二十三左右為下弦月,到三十的時候就是「晦」,月亮幾乎肉眼觀看不到了。
月亮的變化對人體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就明確指出了女性月經與月亮之間的關係:「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於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事實上,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女性月經周期與月亮周期有著很大的聯繫。當然,這其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的現象,主要是因為體質和生物鐘的區別導致了女性月經因人。
《黃帝內經》對此做出了解釋:月之氣交變動對人體的影響突出表現在月滿之時,人體氣血盛衰可發生與海水潮汐節律同步的反應。認為月滿時,人的血氣充盛,不易發病;而月空時,人的血氣虛少,邪氣易侵入。也就是說,人的機能狀態在月球引力加大時趨於「高潮」,減弱時趨於「低潮」。所以,要根據月相的變化,順時養生,調整及發揮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避免助邪氣損正氣,積極主動地攝養生命。
《黃帝內經》提到這樣一句話:「月升無泄,月滿無補。」月亮剛剛開始升起的時候不能泄,要順著它;在月滿的時候,就不能再補。養生也要注意這個道理。在月初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但到月滿的時候,就不能增加了,否則即為太過,月滿以後漸漸月缺,這時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夏季養生:高溫消暑要「以熱除熱」
夏季氣溫高,令人難以忍受。有的人大汗淋漓時洗個冷水澡,再狂飲冰鎮啤酒或冷飲來消暑,其實這種以冷抗熱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雖能解一時之急,卻並非良策。炎熱中以冷水沖涼還會引發出一些疾病來。因人體散熱方式以出汗蒸發為主,所以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
飲熱茶:熱茶能促進汗腺分泌,使大量水分通過皮膚表面的毛孔滲出體外,散發熱量。熱茶湯中含有的茶多酚、胺基酸等與唾液發生反應,使口腔得以滋潤,產生清涼感覺,熱茶中的咖啡因能刺激腎臟,促進排泄,使熱量散發和廢物排出,降低體溫。
洗熱水澡:熱水洗澡可以加快皮膚和肌肉血管的血液循環,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促進新陳代謝,使皮膚各部分獲得營養,並加快乳酸等代謝產物的清除,消除人體疲勞。水溫一般控制在30℃左右為宜。
熱水洗腳: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梢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夏天用熱水洗腳後,感到全身舒暢,暑氣大消,水溫以42℃~45℃,暖和舒適為宜。
耐熱鍛煉:每天抽出1小時左右進行室外活動,可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早晨和傍晚的環境,進行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鍛煉項目,每次鍛煉都要達到發汗的目的,以提高機體的散熱功能。
避風而養肝:春季養「生」之道
「三經」環境養生觀認為,春季「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天三個月,陽氣上升,正是萬物呈現出它們姿容的時候。這時,大地復甦,萬物生機勃勃,一派欣欣向榮。
感冒需分類治療中醫妙方幫你快速治療
中醫治療感冒是從病根入手的,也就是說不同類型引起的感冒要以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下面就讓專家為您解析中醫治療感冒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