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是常用的中藥之一,性溫、味苦、辛辣、芳香,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醫醫生多在虛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經不調、崩漏下血時配伍應用。而用得較多的,還是針灸方面,把艾葉製成艾絨、艾炷、艾條等點燃後,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溫熱性剌激,並能使藥力內透,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醫書《醫學人門》中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是除藥物、針刺之外的一種重要治療方法。在傳統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種,此外,還包括用燈心草蘸油點燃淬燙為位的燈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較大的藥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蓮草等搗爛後敷貼體表,讓其發泡的無針灸,以及艾灸與其他方法配合運用,如在艾灸時墊隔生薑、食鹽、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條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針柄上的溫針灸等等。它們各有其特點和適應症,針灸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選用不同的灸法來治療的。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女性艾灸有什麼好處?
1、灸後會有經絡竄感又叫得氣,有酥酥的感覺,這是好的現象。
2、灸完後感覺熱能到會陰,這是好的現象,說明打通任脈。
3、做完艾灸後,面色變得紅潤有光澤,皮膚飽滿滋潤。色斑快速變淡、痘痘消失。
4、做完艾灸後,人的心情變得舒暢很多,心情很放鬆。非常好的感覺。
5、寒感,灸後會覺得冒涼風,寒性體質的人多會出現這種現象,要多灸。
6、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氣,這是促進腸蠕動,幫助排除身體的濁氣,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7、做艾灸時上半身熱或只是下半身熱,表明不怎麼熱的那半身的經絡不是很通。
8、做完後口乾燥,咽喉難受,說明上焦有虛火,要做到要配合做肩頸灸,療效就會很好了。
9、夏天要出大汗為佳。但冬天灸以全身微微出汗為佳,特別是額頭、手心、足心要出熱汗,出大汗者一定是身體比較虛的人。
10、做艾灸過程中,下腹中感覺有一股熱氣在形成,並能隨著人的意識而形成氣流,在人的經絡內來回的流動,上到頭頂,下到足底,經過的地方有酸、麻、脹、痛的不同感覺,就像是練氣功一樣,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艾灸的5大注意事項
1、艾灸前最好喝一杯燙嘴的溫開水;加2~3個紅棗更好。一些氣虛的女性艾灸時或者之後會頭暈,這樣就不會了。
艾灸的整個過程都可以喝燙嘴的溫開水;最忌諱喝冷水吃水果。
2、艾灸結束2個小時以後才能洗澡。用濕熱的毛巾擦拭艾灸過的部位都不行!很多人說,可以用熱水洗澡,那是錯誤的。
熱水也是水濕,如果要洗菜做飯,一定要戴上橡膠手套,用熱水洗。
3、施灸後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陰道不規則流血,全身不適等現象,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
同時可以減少艾灸的時間,也可以泡泡腳後艾灸湧泉穴、太沖穴。
4、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進食的時候氣血會集中在胃部,影響艾灸的治療效果;再就是對胃氣也是一個挑戰。
5、如果你的月經量不大,特別是有痛經的女性在經期完全可以艾灸,只是你比平時的艾灸時間短一點。
保健的艾灸穴位的選取
老人方面多見是一些虛寒類的疾病如關節退行性病、局部肌肉關節疼痛等。艾灸選穴建議以滋養肝腎,提昇陽氣為主,建議選取:命門、百會、足三里及阿是穴。
艾灸要注意這幾點
施灸時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有些患者局部寒氣大,初灸時,對艾火的忍耐力強,常常不知不覺將艾火靠近皮膚,結果將皮膚灼痛。實際上,以灸至皮膚發紅為度,每次灸10—15分鐘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