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號颱風前腳剛剛走,8號颱風後腳也快要來了。暴雨天氣又來襲,衣食住行養生防病很重要。最近全國普遍出現了陰雨天氣。面對陰雨天氣,應該如何養生,雷雨天氣保健防病的注意事項是什麼?高溫過後接著暴雨,變幻無常的天氣常會使人感覺不舒適,易疲倦,稍不注意就容易患上各種疾病。那麼,多雨夏季該如何養生保健呢?
衣:乾爽衣物 防濕防霉
宜選擇質地輕柔、乾爽、透氣性佳的面料。研究顯示,亞麻衣物能調整人的經脈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鎮靜作用。由於亞麻的纖維是中空的,富含氧氣,使厭氧菌無法生存,抗菌性能良好,是很好的適合多雨季節穿著的面料。市場上出售的優質純亞麻布價格較高。亞麻布大都以麻絮織成,纖維較短。個別商家把半亞麻布、棉麻布混同亞麻布出售。
床單被褥、T恤等織物最容易沾染汗水,稍微清洗或晾曬不及時,就有可能長出一塊塊深色的斑點。衣服、床品要充分晾乾再收進衣櫥,並且要注意留出空隙,以利通風;儘量不要把衣物收納在不透氣的塑膠袋中;衣櫥中要放些乾燥劑,並定期更換;天氣晴朗乾燥時,把被子拿到陽光下曬2~3個小時,並打開衣櫥通風換氣。
人腳底汗腺多,一天下來後,往往弄得鞋子裡面沾滿汗水,特別是被雨水淋濕後,必須注意防霉。平時應選擇吸汗的棉質鞋墊;最好每天換雙鞋穿;換下來的鞋子不要馬上放入鞋櫃或鞋盒,要先待其充分晾乾,防止黴菌滋生;不論是運動鞋還是涼鞋,每周至少要陰乾一次;如果沾染雨水、泥巴等污垢,一定要用刷子將污垢仔細除去,並用肥皂認真擦洗後再晾乾。
最後,不要忘了雨傘,用完後隨手一放,不但會發霉,還會減少使用壽命。雨傘使用後應先收合,抖落掉傘面水分,再展開讓殘餘水分蒸發;收起前要用毛巾將傘內外兩側及金屬支架擦一遍,除去縫隙中的水分及污垢;儘量陰乾,以防傘面褪色或受損。
食:祛濕防病 防腹瀉
多雨潮濕的季節很適宜腸道病菌和黴菌生長,因而極易誘發夏季急性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如痢疾、腹瀉等。隔夜飯最好不吃;不吃直接從冰箱中取出的食品,應等其溫度回升或加熱後再吃。
少進「濕熱」之品。很多人認為只有吃了油條、炸雞翅等油炸食物才可能導致「熱氣」,其實燒鴨燒鵝也是比較「濕氣」的,這些食物雷雨天少吃為宜。拍黃瓜雖是很好的清涼小菜,但就是因為裡面多放了兩粒蒜,辛辣濕氣就這樣被你吃到肚子裡了,其他辛辣食物例如辣椒、芥末、胡椒等也可能助濕熱在你體內滋長。芥藍、洋蔥和韭菜能滋長濕熱。牛肉、羊肉、狗肉更要少吃。
吃些祛「濕熱」食品。花生油、菜子油和粟米油不容易惹出濕熱問題。適合雷雨季節祛「濕熱」的食品有南瓜、茯苓、薺菜、金針菜、萵苣、冬瓜、鯽魚、赤小豆、薏苡仁、玉米等。
常備藥物防腹瀉。夏季也是消化道疾病的多發期,氣溫的上升也為細菌病毒提供了溫床,使食物更容易變質,增加感染消化道疾病的概率。夏季可以常備一些藥物,如黃連素、藿香正氣液等。
住:注意通風 清蟎蟲
夏季空氣潮濕,加上雨水增多,室內空氣潮濕。一些家庭在使用空調後,不注意通風除濕,導致室內濕氣過重,久而久之可能誘發風濕疾病。在南方夏季經常遭遇室外大雨,比室內還濕的情況,此時大家可以關窗開風扇(別對人吹),維持空氣的流通,也能給室內除濕,避免關節受潮,預防關節炎。
潮濕生蟲,蟎蟲、蚊子和各種蟲子都變得異常活躍。天晴時,衣服要見太陽,家裡角角落落要打掃一遍,床單、窗簾都要清洗。如果連續幾天陰雨,內衣褲在洗乾淨後,最好用開水燙洗再晾曬,穿前可用電吹風將衣服吹乾,以防真菌滋生。
天氣潮濕悶熱,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容易讓人感到四肢睏倦,萎靡不振。對於經常感到睏倦的人來說,中午小睡一會,能很好的改善疲乏的狀況。
行:排解抑鬱情緒 出行避雷暴
在陰冷潮濕的天氣里,心理素質較差的人會因為混濁空氣而誘發抑鬱症等一些心理障礙。很多人在潮濕的天氣里無故感到疲勞,情緒煩悶抑鬱,脾氣也易變得焦躁。其實,許多季節性疾病與天氣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
醫生介紹說,氣壓、溫度、濕度、日照、風等多種氣象因素作用於人體後,都會影響人們的生理功能,引起情緒的變化。比如,氣壓越高,血液溶解氧氣的能力越大;氣壓越低,人體內血紅蛋白結合氧氣的能力就越低,如果氣壓變化過大過快,就會使人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狀。這種生理上的變化,又會引起情緒的緊張和煩躁。
一般來說,人都有釋放心情的需要。在晴天,人們安排的活動較多,心情往往比較愉快;而在陰雨連綿並且潮濕的環境裡,戶外活動大量減少,一旦長時間空閒下來沒有事情可做,人就會產生空虛感,隨後,悲觀失望的情緒就乘虛而入,還會誘發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在連續的陰雨天氣中,對於經常情緒低落的人,如果不及時排解,負面情緒容易堆積,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導致疾病。抑鬱患者要注意放鬆,聽聽輕音樂調節心情,最好找朋友聊聊天,做做桑拿、足療等,情緒一定要及時調整。
多雨天氣人的情緒易焦躁壓抑,如天氣狀況稍好,可外出運動以改善不良情緒,避免誘發抑鬱症、焦躁症等心理疾病。外出時遇到暴雨,要儘量避免涉水淋雨。雷雨天氣時不宜使用、接觸電器設備;不要太靠近高大建築物外牆。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老年人炎症性腸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炎症性腸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環境、遺傳、感染、免疫等。
1、環境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時期的IBD發病率有很大的差別;亞洲移民及其後代移居歐美後,其IBD的易感性增加。美國黑人IBD的發病率已接近美國白人,而非洲黑人很少患IBD;城市居民IBD發病率高於周圍鄉村。提示環境或生活方式與IBD具有密切關係。在與IBD相關的諸多環境因素如吸菸、口服避孕藥、發生於兒童期的事件、感染及飲食因素中,目前已明確的是吸菸可增加患克羅恩病(CD)的危險性,而對潰瘍性腸炎(UC)則有保護作用。
2、遺傳因素 IBD發病率在種族間有明顯差異;有家族聚集現象;單卵雙生子IBD的同患率高於雙卵雙生子;某些IBD患者常伴有與遺傳有關的疾病及具有遺傳易感性的免疫疾病,均提示遺傳因素在IBD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遺傳學研究發現HLA基因與IBD相關,但研究結果不盡一致。比較肯定的是HLA-DR2、DR9及DRB1*0103等位基因與UC有關,HLA-DR7及DRB3*0301等位基因與CD有關。近年發現某些細胞因子基因與IBD相關,如腫瘤壞死因子基因(TNF-α-1031CD)與CD相關,白細胞介素-1受體拮抗藥基因與UC相關。並且發現了IBD的易感基因位於第3,7,12,16號染色體。其中近年研究較多的是位於16號染色體IBD1位點的NOD2/CARD15基因,研究證實該基因發生變異可增加CD的易感性。IBD的遺傳學研究不僅對闡明發病機制至關重要,且有可能直接對本病的診斷和治療產生突破性的影響。現有的研究顯示IBD是具有遺傳異質性(不同人由不同基因引起)的多基因疾病。
3、感染因素 由於UC與沙門菌、志賀菌或阿米巴等感染性結腸炎相似,CD與腸結核相似,促使人們多年來一直在尋找腸道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等感染性致病原。研究發現IBD患者針對細菌抗原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增強,細菌滯留有利於IBD的發生,而糞便轉流能防止CD復發。抗生素和促生態製劑對一些IBD患者有益,特別是近年發現用轉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動物模型,在無菌狀態下不能誘發與IBD相似的腸道病變,提示細菌與IBD發生有關。但至今尚未在細菌、病毒、真菌等中找到某一特異微生物病原與IBD有恆定關係。故目前多認為病原微生物可能是本病的非特異性促發因素。也有人認為IBD是由針對自身正常腸道菌叢的異常免疫反應所致。至於本病是否存在特異性病原微生物及其作用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
4、免疫因素 IBD的免疫機制是近年研究最活躍的領域,研究進展使我們對IBD的免疫炎症過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免疫機制的提出基於本病常表現出免疫異常,如腸黏膜免疫細胞數量增多,腸局部體液或細胞免疫活性增強,患者可有多種腸外表現,且應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可緩解疾病。目前一般認為IBD為促發因素作用於易感者,激發與遺傳有關的腸黏膜亢進的免疫炎症反應所引起。腸道黏膜免疫系統在IBD腸道炎症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中均有重要作用。參與腸道免疫炎症反應的免疫炎性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釋放出抗體、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γ-干擾素、TNF、TGF等)及炎症介質引起炎症病變及組織損傷。在炎症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對腸黏膜也有損傷作用。此外,腸道的非免疫細胞如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也參與炎症反應,與局部免疫炎性細胞相互影響而發揮作用。參與免疫炎症反應的細胞因子和介質非常多,彼此間相互作用機制十分複雜,有些尚不清楚。組織損害表現形式的不同取決於不同細胞因子表達釋放。而細胞因子的合成主要受黏膜免疫細胞表達的基因轉錄因子所調控。
UC和CD的免疫反應有所不同,CD具有TH1細胞介導免疫反應(細胞免疫)的特徵,是一種TH1型反應,而UC則具有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體液免疫)的特徵,為一種TH2型反應。
對本病免疫炎症反應的促發原因尚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可能是食物抗原或通常無致病作用的腸道共生菌。有研究發現本病患者結腸黏膜可能存在與遺傳有關的上皮細胞結構功能及腸黏膜黏液層的異常,提高了正常結腸黏膜的通透性,使一般不易通過正常腸黏膜、對正常人無害的腸道共生菌及食物抗原也可以進入腸黏膜,從而激發一系列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微生物病原的促發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完全證實;也有人認為本病為自身免疫病。在IBD患者血清中發現了針對結腸上皮細胞、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等一系列自身抗體,並發現了一些抗細菌、病毒抗原及抗食物抗原的抗體。但迄今尚未發現自身免疫反應致病的直接證據。近年報道較多的自身抗體——核旁型抗中性粒細胞抗體(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pANCA)在UC患者血清中的檢出率達70%左右,CD及正常人多在20%以下。但也未能發現其致病的確切證據,故多認為pANCA可能不參與致病,可能為腸炎的結果或遺傳易感性的標誌物,其真正意義尚待闡明。
(二)發病機制
IB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本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腸道免疫炎症性疾病,發病機制假設是環境因素作用於易感人群,使腸道免疫炎症反應過度亢進導致炎症病變與組織破壞。
UC和CD均有腸外表現,並且發病的人口分布及流行病學表現相似,提示可能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表現形式,但在病變好發部位、病理組織學及免疫學表現上二者存在差異,提示可能是機體對不同致病因素刺激所產生的具體發病環節存在不同,最終導致組織損害的表現不同。
高溫來襲注意心理中暑 易"催化"自殺心理
炎熱的夏天到來,持續的高溫天氣不僅會讓身體中暑,而且容易使人產生煩躁心理,導致「情緒中暑」。因此,大家要多吃清淡食物,注意勞逸結合,保證睡眠質量;參加一些感興趣的活動;遇事要心平氣和,儘量保持平靜、樂觀的心態;平時要多與朋友溝通交流,從而緩解心理壓力。
名詞解釋:「心理中暑」
「心理中暑」,指的是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現情緒和行為異常,如情緒煩躁、愛發脾氣、心情低落,容易罵人等。這種情況通常在清晨會好一些,但下午和晚上卻 變得比較糟。心理學家和醫學家認為,人的情緒與氣候有密切關係。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氣候變化對人的情緒明顯會造成影響,導致情緒和認知行為的紊亂。
除了氣溫變化以外,「心理中暑」還與人的睡眠時間和飲食不足有關。高溫天氣,人食慾普遍下降,加上睡眠質量差和出汗,會影響體內電解質代謝,從而影響大腦神經活動,讓人情緒和行為出現異常。
心理中暑易「催化」自殺心理
心理專家認為,自殺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但持續的高溫天氣所起的「催化」作用不可忽視。氣溫上升幅度較大時,氣候對人體大腦情緒 調節中樞的影響明顯增強,容易導致人的情緒和認知行為紊亂。與此同時,高溫天氣下,人體難以得到正常充足的休息,再加上食慾低下,容易導致人體內分泌紊 亂,在一定程度上會激發人體的激動、煩躁和焦慮情緒,使精神長期處於應激狀態。
心理中暑容易導致心梗
夏季是心腦血管 疾病發病的高峰期,而「心理感冒」是造成夏季心血管疾病高發的原因。天氣炎熱,人的心情容易煩躁、緊張,加上夏夜天氣熾熱,睡眠質量下降,容易導致交感神
經興奮、使心臟的耗氧量增加,如果再加上過度神經勞累等因素,發病危險就更大了。另外,高溫環境下,心臟等器官的供血相對減少;心臟的負擔增加也是主要原因。重視定期的體格檢查,按照醫囑服藥治療是預防心絞痛、心梗的首要措施。
如何預防心理中暑
1、打造一個「心理空調機」,為心靈吹風納涼。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經常聽聽舒緩的輕音樂,或是靜坐沉思,閉上眼睛想像森林、藍天、大海、冰雪等令人感到涼爽的情境,打造一個「心理空調機」,為自己的心靈吹風納涼。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切忌暴跳如雷,最好是冷靜下來,暫時迴避,正如俗話講的「退一步海闊天空」。
2、要有意識地保持樂觀、寬容的心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力斯曾提出合理情 緒療法,並用ABC來表示:A代表誘發事件;B指個體對這一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C則代表個體情緒和行為的結果,理性信念往
往導致樂觀快樂的情緒,而非理性信念則容易導致悲觀煩惱的情緒。因此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要儘可能以積極的、樂觀的態度去理解,與他人相處儘可能以善良、寬容服人。
3、要注意勞逸結合,做好自我的時間管理。
參加游泳、滑冰等全身運動,不僅可以增強耐熱能力,而且有利於疏解內心壓力。根據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應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養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習慣,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是保證心情舒暢的法寶。
心理專家建議:遭遇「心理中暑」時,可聽聽舒緩輕鬆的音樂,或者靜坐,閉上眼睛想想藍天、大海等大自然中令人涼爽的情景,從而降低「心理熱度」。高溫天 時,室內可鋪設乳白、淡藍、淺綠等冷色系的裝飾,少用紅色等暖色系,起到安撫作用。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外出。在封閉空間內可打開空調,進行降溫,並儘量增加休息時間,適當吃點冷飲、水果等。高溫天應儘量避免喝白酒,少吃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不要濫服補藥。當身體出汗多時,在多喝水的同 時還要適當補充鹽分,多喝些菜湯等,有助於預防電解質紊亂引發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慢性腹瀉或是炎症性腸病 病因不明不可根治
10多年前,炎症性腸病(IBD)還較為少見,對這種疾病有診治經驗的醫生也不多;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現在這個疾病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廣東省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科首席專家陳旻湖教授表示,10年前他們接診的炎症性腸病每年病人才幾十個,現在長期在他們科隨訪的病人已經有1000多人,並且每年都有200左右的新增病例。
炎症性腸病患者一定要注意睡眠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所以啊,腸道的狀態決定了人的容顏和美麗。由於生活壓力的增大,很多上班族很容易熬夜,有晚睡強迫症,其實殊不知,晚睡熬夜會給我們的腸道帶來很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