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教授風濕性心臟病治療醫案

鄧鐵濤教授風濕性心臟病治療醫案

  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臟病之一。一般人認為,此病心瓣膜已損害、變形,心臟不同程度擴大,中醫治療奏效不易,因而文獻報道也很少。本人治療此病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簡要總結於下。>>>>>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重養心養德 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

  一、辨治風心病,信心應充足

  慢性風心病是在人體正氣內虛的情況下,風寒濕三氣雜至侵犯,引起痹證,痹證遷延不愈,或復感外邪,內舍於血脈、心臟,反覆日久,導致心臟瓣膜損害而成。正如《濟生方·痹》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因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素問·痹論》說:「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於是便產生「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等一系列臨床見症。中醫治療慢性風心病,首先應發揮其扶正補虛、調整全身的優勢,益氣陰,壯元陽,實表固衛,有效地提高機體抗禦病邪的能力,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避免反覆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對已感邪者,也可通過祛邪扶正,避免邪毒繼續內舍於心,從而制止心臟瓣膜病變的惡化。

  對於已發生病變的心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中藥與西藥一樣,雖不能使其在解剖結構上恢復到正常,但是中醫通過嚴密的辨證論治,補不足,損有餘,調節機體在有瓣膜損害的情況下,達到陰陽的儘可能平衡。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實際上是能夠改善風心病患者的血流動力學障礙,如通過擴張血管,減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心肌血液供應和代謝等,增加心臟做功能力和心肌儲備力,從而提高心臟和全身的健康水平,達到減輕病人痛苦,減少併發症,延長壽命的目的。

  對於慢性風心病心衰,尤其是應用西藥(洋地黃、利尿劑、擴張血管藥等)不能控制的所謂難治性心衰,嚴格地按照中醫理論辨治,大劑益氣溫陽利水,或佐以祛瘀,或佐以養陰,或佐以通痹,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虛損、水飲、瘀、標本宜分清

  慢性風心病,屬重病頑症,必須辨證精確,治法恰當,遣方用藥合理靈活,方能收效。病機乃理、法、方、藥中的理,是四個環節中的首環,它指導立法、遣方和用藥。對於慢性風心病的病機應從標本虛實分析。《素問·標本病傳論》說:「陰陽逆從,標本為道。」「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慢性風心病常有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咳逆倚息,咯血顴紅,胸悶胸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肢腫身重,脅下積塊,唇舌紫暗等。本人認為,雖症狀複雜,變化較大,又往往涉及到多個臟腑,但病機可以概括為本虛標實,以心之陽氣(或兼心陰)虧虛為本,血瘀水停為標;以心病為本,他髒( 腎脾肺肝) 之病為標。

  就心氣、心陽而論,心居胸中,為陽中之陽。心主血脈,靠心氣的推動,血液方得如環無端地周流全身。慢性風心病心瓣膜損害,不能把所有回心血液搏出,久之心臟增大,全身循環血液減少,表現為心陽氣虧虛,產生氣短、神疲、怔忡、自汗、面白、形寒、肢冷等症狀。有的人兼見口乾心煩,舌嫩紅少苔,乃因陰陽互根,氣(陽)損及陰,致氣陰虧損。

  就血瘀而論,心氣虧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停積而為瘀;痹證久病入絡亦為瘀。瘀積心中,引起心臟增大、心痛、怔忡;瘀積肺中,引起咯吐痰血、喘咳不寧;瘀積肝臟,引起肝大、疼痛;瘀積血脈中,引起唇舌紫暗、面晦肢痛等。

  就水飲停積而論,心在五行屬火,脾在五行屬土,心氣虛,火不生土,脾必虧損,致運化失職;心脾虛損,「窮必及腎」,致腎氣漸衰,腎陽不足,溫煦氣化無權;加之肺氣衰弱,血瘀阻肺,不能通調水道,於是水濕不能運化排泄,浸漬於髒髒經脈,泛濫為腫。晚期水氣上沖,凌心射肺,易成脫證危候。

  氣虛、陽虛愈重,導致血瘀、水停愈甚;反之,血瘀、水停加重,更加耗散陽氣,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不斷加深。

  總之,治療慢性風心病,一定要審證嚴密,詳分標本虛實,方能在治療上胸有成竹,做到「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問·至真要大論》),「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素問·五常政大論》)。

${FDPageBreak}

  三、補虛兼瀉實,治療重陽氣

  治療慢性風心病,本人主張標本同治,而以補虛治本為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又說:「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

  治本首先要補氣溫陽。水飲之停蓄、泛濫,瘀血之郁滯、留著,皆因陽氣不足之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人體的生命活動全賴乎陽氣的充足。《素問·髒氣法時論》又說:「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日中陽氣最盛,故心臟病人神清,一般情況較好;夜半陽氣衰虛,故病情嚴重;臨床上心臟病人也多數死於夜晚。顯然是陽氣起決定性作用。

  慢性風心病,必有心氣虛證,臨床表現為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動則尤甚,面色神疲,或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代,用四君子湯加黃芪或五爪龍,有時配入少量桂枝、當歸或棗仁。黃芪可加強其益氣、固表作用,且可強心利小便;少佐桂枝,取其補少火以生氣,且與炙甘草合為《傷寒論》中治心陽虛、「其人叉手自冒心」的桂枝甘草湯方;配少量當歸、棗仁,乃因血為氣母,氣血相配,養心以安神。若出現肢冷畏寒,面黯汗泄,脈微細或遲虛、散澀等陽氣衰虛症候,常在原方再加桂枝、熟附子,或逕用四逆湯加人參(用高麗參或吉林參),急急益氣溫陽強心,以防陽氣虛脫。若衛陽不固,汗出如注,雖投參附、四逆而汗出仍不止者,應重用黃芪以補氣溫陽固表,並助參附之力;並用煅龍骨、牡蠣,重鎮潛陽以斂汗。

  若見心悸怔忡,頭目暈眩,顴紅煩熱,夜臥不安,或見咳痰咯血,此多為陽損及陰,成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常以生脈散加味,如加入沙參、玉竹、生地、女貞子、旱蓮草、仙鶴草之屬,可用西洋參或紅參參須。俟陰熱一清,當酌加益氣扶陽之品。

  一些中藥新製劑,如高麗參針、生脈針、參附針等,用之效果亦好,而且有起效更快的優點( 改革劑型是中醫的一大進展)。但須嚴格遵照中醫理論選擇使用,若單憑西醫「強心」 概念孟浪亂投,鮮有不出謬誤。

  對於治療風心病標實證,如血瘀與水腫,必須要在扶正固本的基礎上進行,僅能在上述補虛方藥上加味,以免虛其所虛。心痛怔忡,面色晦黯,唇甲紫紺,或咯血,或肝臟腫大,舌青紫,脈結代或散澀,均為瘀阻心脈或肺、肝之象,用《類證治裁》之桃紅飲(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威靈仙),其中當歸用當歸尾,令其散血,可酌加丹參,兩者相合,活血中有養血生血作用;威靈仙可走四肢,通經脈。也常加失笑散。益氣用參,祛瘀用五靈脂,是否有礙?我認為,傳統認為「人參最畏五靈脂」的說法與臨床實際和一些實驗室研究結果不相符,當存疑待考。在臨床上可以肯定的是黨參、太子參不畏五靈脂。

  慢性風心病心衰,全身水腫而以雙下肢為甚。若一般症狀不重,可在益氣扶正的基礎上加用五苓散、五皮飲之類,以利水消腫。若病情重,出現氣急喘促,怔忡煩躁,此乃心腎陽氣大虛,水氣射肺凌心,恐有陰陽將脫之虞,當急急以獨參湯(用高麗參)合真武湯濃煎頻服,溫陽益氣,利水解危。緊急時可先用高麗參針靜脈注射,再服煎劑。如此,常能拯救病人於垂危。

  在補氣溫陽中,可稍佐行氣藥,如枳殼、橘皮之類,使補而不滯。對利水與消瘀,應中病則止,切勿過急過猛,或飲以重劑。利水過快易傷陰,祛瘀過劇多耗血破血,徒加重病人臨床症狀。

  慢性風心病幾次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出現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此為風濕痹證復發,必將幾次出現急性心臟炎而加重原有心臟病變。急性風濕性心臟炎以心陰虛和風濕多見,而心氣虛與血瘀也不可忽視。因此,可以生脈散益氣養陰以固本,酌加威靈仙、桑寄生、豨薟草、木瓜、防己、雞血藤、絡石藤等以祛風濕,並選加桃仁、紅花、丹參、失笑散之類以活血祛瘀止痛。

  慢性風心病患者應注意生活調理。適當鍛煉身體,但不能過勞,「勞則氣耗」。堅持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運動,不但能促進氣血周流,增強抗病能力,而且能鍛煉心臟,有效地提高心臟儲備力,起到「治本」的作用。其次要注意後天之本脾胃的運化,「有胃則生,無胃則死」,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於營養,勿食滯胃腸而增加心臟做功;食物不宜過咸,以免凝澀血脈,加重心臟負擔。還應注意防寒避濕,防止外感,避免風寒濕邪再次侵入為害。如此,方能帶病延年。

${FDPageBreak}

  某女,40歲。病史:患者少年時患風濕性關節炎,20歲時發現有風濕性心臟病。30歲懷孕,生產時出現心衰,10年來心悸、氣促、水腫反覆發作,經中西醫診治不能完全緩解。此次復發急重

進口奶粉再曝假冒 假奶粉對寶寶的4大危害

自從出了三聚氰胺的事件之後,人們對於喝國內的奶粉有一些恐懼,對國內的很多牌子的奶粉缺乏信任,家長們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安全 健康 的奶粉,不惜高價去購買進口奶粉,以為這樣會更加的安全,可是最近網上爆出進口奶粉也出現假冒,這真是讓家長們無所適從,孩子成長真是面臨著太多的健康的危機呀。

職業病與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