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進補,女人要辯證補血

  辨明體質情況對症進補

  適當的進補,有益人體健康,但欲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神補」,尤其女性朋友當以愉悅心情,增加鍛煉為首要,適當營養為宜。

  進補之前應辨明個人體質。需進補的人一般以虛證為多,中醫虛證分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不同。以食補為主,藥補為輔。

 

${FDPageBreak}

  血虛

  症狀:面色萎黃或蒼白,口唇瓜甲、牙齦色白,倦怠乏力、消瘦、失眠、心煩、月經量少或閉經,舌質淡,脈濡細。

  食補方案:炒豬肝,胡蘿蔔飯或生吃胡蘿蔔,阿膠於黃酒中浸泡24h後隔水燉溶,加入花生米,冰糖邊燉邊攪拌或糊狀後置冷成膏,每次一匙,每日二次。

  藥補方案:十全大補膏,補氣養血膏,八珍湯。

 

${FDPageBreak}

  氣虛

  症狀:倦怠、乏力、面色蒼白、短氣、懶言、月經量多、色淡、舌質淡、脈濡細。

  食補方案:氣虛者食補可用瘦肉白參適量加水燉汁,生黃芪燉母雞。

  藥補方案:可用黨參膏、參芪膏每次一匙每天二次。

 

${FDPageBreak}

  陰虛

  症狀:午後潮熱,面色潮紅,消瘦,口乾不欲飲,腰酸, 膝軟,月經量多,色暗紅,舌質紅,舌體瘦小,苔薄,脈濡細。

  食補方案:蜂蜜燉梨,西洋參泡茶(適用於氣陰兩虛者),老鴨湯。

  藥補方案:六味地黃丸,烏雞白鳳丸,龜齡膏。

 

${FDPageBreak}

  陽虛

  症狀:面色發白,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胖而潤,苔薄,脈沉緩。

  食補方案:當歸生薑羊肉湯,牛骨髓湯等。

  藥補方案:參鹿補膏,鹿茸片,金匱腎氣丸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煎中藥的各種術語

  中醫行中,總有一些很「文」的,針對這些術語,您知道什麼意思嗎?文火、武火,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另燉。你能解釋出這些「術語」的作用嗎?下面就給您說說這些不得不知的中藥術語:

  文火、武火

  慢火煎謂之「文火」,急火煎謂之「武文」。前人有「急煎取其生而疏盪,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說。一般煎藥先武后文,即開始用武火,煎沸後用文火。如《本草綱目》載:「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先煎

  介殼類、礦石類藥物,因質堅而難煎出味,應打碎先煎,煮沸後約10~20分鐘,再下其他藥,如龜板、鱉甲、代赭石、生牡蠣、石決明、龍骨等。泥沙多的藥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質輕量大的藥物如蘆根、茅根、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後用澄清液代水煎煮其他藥物。

  後下

  薄荷、砂仁、沉香、大黃等氣味芳香的藥物,借其揮髮油起作用,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煎好時下,煎4~5分鐘即可,以防久煮使其有效成份散發而降低藥效。

  包煎

  為防止煎後藥液混濁及減少對咽、喉及胃腸道的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復花、蒲黃等,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入鍋煮。

  烊化

  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化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雞血藤等,用時應先單獨加溫溶化,再加入取渣的藥液中趁熱攪拌,使之充分溶解,以免同煎時粘鍋煮焦,且粘附他藥,減少藥物有效成分而影響療效。

  另燉

  有些貴重藥,如人參、羚羊角等,為了保護其有效成分不被損失,可將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燉2~3小時,取汁服用。

順應天時不致病

  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正常的六氣不易於致病,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或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六氣,便稱為「六淫」。淫,有太過和浸淫之意。由於六淫是不正之氣,所發又稱其為「六邪」,是屬於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特點:1.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處環境有關。2.六淫邪氣即可單獨侵襲人體而致病,又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3.六淫在發病過程中,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4.六淫為病,多侵犯肌表,或從口鼻而入,或兩者同時受邪,故又有 「外感六淫」之說,其所致的疾病,稱為「外感病」。

  一、風為春季的主氣,但四季皆有風,放風邪為病雖以春季為多,但不僅限於春季,其它季節也可以發生。

  (一)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風為百病之長。風邪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濕、燥、熱等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2.風為陽邪,常傷及人體的頭面、陽經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泄,出現頭痛、汗出、惡風等症狀。3.風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變幻無常,發病迅速和動搖不定的特性。

  (二)外風與內風的區別:內風多為肝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主要症狀為頭目眩暈、四肢抽搐、肢麻、動手、強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外風多為自然界風邪為患。外風主要症狀為發熱、惡風、汗出、頭痛、鼻塞等,脈象浮緩。

 

${FDPageBreak}

  二、寒為冬季主氣,其它季節亦可見到,在氣溫較低的冬季,或氣溫驟降,人體防寒保護不夠,常易感受寒邪。

  (一)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2.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症狀。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如寒邪侵襲肌表可見惡寒發熱,無汗;寒客血脈,可見頭痛身痛,脈緊;寒客經絡關節、經脈拘急收引,則可使肢體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二)外寒和內寒區別:外寒指外感寒邪。其致病又有傷寒、中寒之別。寒傷於肌表,郁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里,傷於臟腑陽氣,由為「中寒」。內寒則是機體陽氣不足所產生。

 

${FDPageBreak}

  三、暑為夏季主氣,乃火熱所化。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立秋之前。暑邪純屬外邪,故有「暑屬外邪,並無內暑」之說。

  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故暑邪致病,出現高熱、煩渴、汗出。脈洪等症。2.暑性升散、耗氣傷津,可致多汗,口渴喜飲,尿赤短少或者心煩悶亂而不寧,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3.感受暑邪的同時,常兼感濕邪,故還可見四肢睏倦,胸悶噁心,大便溏瀉而不爽等症狀。

  四、濕為長夏之主氣,夏秋之交,天氣炎熱,又為雨季,濕氣最盛,故多濕病。

  (一)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濕性重濁。2.濕為陰邪,容易損傷陽氣。3.濕邪的性質粘膩停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濕邪致病,常纏綿難愈,病程較長,反覆發作。二是指濕病症狀多粘膩不爽。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症狀多見於下部。

  (二)外濕與內濕的區別: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冒雨,居處潮濕等外界濕邪所致。內濕則是由於脾失健運,以致水濕停聚所致。二者相互影響,外濕發病,易於傷脾,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而內濕由於脾陽虛損,水濕不化,又易招致外濕。

 

${FDPageBreak}

  五、燥為秋季主氣。秋季斂肅,氣候乾燥缺乏水分,人體易感燥邪而發病。

  (一)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燥邪乾澀,易傷津液。2.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故易傷肺。

  (二)外燥與內燥的區別:外燥由於外感燥邪而發病,可見發熱、頭痛、少汗、口渴心煩、鼻乾咽燥,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而不爽。內燥則是津傷液耗的一種表現。由熱盛津傷,或汗、吐、下後傷津過多或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內傷等原因引起。多見口咽乾燥、皮膚干糙,毛髮乾枯不榮,肌肉消瘦,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症。

  六、火熱為陽盛所生,故火熱可以混稱,但二者同中有異,火以病氣而言,則常由內生,而熱則多屬於外淫,如風熱、暑熱、溫熱之類,無機體正氣之說。這是二者的明顯區別,但因火與熱同性,亦常並稱溫熱。

  (一)火(熱)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l.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2.火熱易耗氣傷津,往往伴有津傷液耗症狀。3.火熱易生風動血。 4.火熱之邪入於血分,可腐肉敗血而為瘡病。5.火熱與心相應,心主血脈而藏神,可見火邪擾心的神志不安,煩燥、譫妄發狂,甚或昏迷。

  (二)外火與內火的區別:外火多由感受溫熱之邪或風寒暑濕燥五氣化火所致,臨床上有比較明顯的外感病演變過程。內火則為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或五志化火而致,是通過各臟腑的病理變化反映出來的,無明顯外感病史。但外火與內火相互影響,內生之火可招致外火;而外火亦可引起內火。

中醫論癘氣

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在中醫文獻記載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名稱。

聲音嘶啞的中醫療方

聲音嘶啞是喉部(特別是聲帶)病變的主要症狀,也可因全身疾病引起。聲嘶的程度因病變輕重而異,輕者僅見嗓音變低、變粗,重者發聲困難甚至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