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夜間尿頻屬虛證中醫艾灸可治療
很多人由於晚上頻繁的跑廁所感到煩躁後,總以為是自己晚上喝水喝多了,中醫理論認為,腎主水,司開闔,膀胱貯藏尿液,故夜間尿多尿頻多責之於腎與膀胱,實為陽氣虛衰所致。還有因為出現上火症狀而尿頻的也要觀察其本質原因進行治療。
素體陽虛或年高久病致腎陽不足,封藏失職,膀胱失約,攝納無權;或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虛衰不能充養腎陽致脾腎兩虛,下元溫攝不固,均會導致夜尿增多。中醫推薦艾灸穴位治療夜間尿頻症狀。以脾腎雙補、溫陽固澀為治療原則,穴取關元、氣海、神闕。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處,系三陰與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現代研究證實,按揉或震顫刺激關元穴後,可通過調節內分泌達到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氣海穴:位於臍下1.5寸,屬任脈。凡虛脫、形體羸瘦、疲憊乏力等氣虛病證均可治療。
神闕穴:位於臍窩正中,又名臍中,屬任脈。經常艾灸這3個穴位,不但可有效地防治中老年夜尿頻多,對腹痛腸鳴、水腫、泄痢脫肛、中風脫證等,亦有獨特療效;同時可使人精神飽滿、體力充沛、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
患者取舒適體位,仰臥於治療床上,充分暴露穴位處。術者右手如持筆寫字狀,使艾條與局部皮膚成45°角,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局部溫熱、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施溫和灸,順序是關元、氣海、神闕,由下向上,依次每穴15分鐘。每日一次,15次一個療程。注意神闕穴施灸結束後,一定要用手掌心按捂10餘分鐘,防止受涼。
另外尿頻患者也需要調養,多吃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的食品,少吃肉類,多吃蔬菜。
三伏天艾灸 隔姜灸最為正宗
入伏以後,幾大中醫院都在開展「冬病夏治」三伏貼,治療一些冬天易發的疾病,其實冬病夏治並非僅僅是三伏貼,在這個時期進行艾灸也是很好的補充人體陽氣,達到冬病夏治的最好辦法。其中「三伏灸」中又以「隔姜灸」效果最好。
貼敷時間要記住
「三伏灸」起源於秦漢、被稱世界上最早預防醫學手段,系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以中藥製成的藥餅,在相應穴位進行貼敷濕熱刺激,促進血脈運行,疏通經絡,以達到養身調理的效果。
進行三伏灸時間短暫,為每年的頭伏、中伏、末伏三天。今年的初伏為7月18日,二伏為7月28日,三伏為8月7日,加強伏為8月17日。
隔姜灸最正宗
「三伏灸」中,「隔姜灸+貼藥」是最傳統療法。隔姜可使貼的藥容易滲透,激發穴位功效使療效疊加,才能發揮三伏灸的真正療效。
隔姜灸加藥貼一般需要30-40分鐘。之前要事先準備,精選的大老薑,要切成厚度相等的薑片。隔上薑片點燃艾灸,待灸燃盡再敷貼上藥,只有這樣才是正規定義的三伏灸。
特別強調,作為慢性疾病的治療,三伏灸一般需要堅持三個療程,也即連續三個夏天都要按時完成初伏、中伏和三伏的治療。有的醫院還推出加強灸以及冬天的三九灸,鞏固療效。
哪些病適合「三伏灸」
傳統上,三伏灸適合陽氣不足引起一些疾病的患者,主要適合兩大類疾病,一是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及小孩冬天易感冒等;二是跟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痛、結腸炎、關節痛、虛寒頭痛、腎虛引起的腰痛及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骨關節病等。
此外,辦公一族常見的空調病、肩頸酸痛,由抗生素、激素引起的陽氣不足者,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等屬虛寒證,也可嘗試三伏灸保健治療。現在不少年輕人在緊張的工作中,也出現亞健康狀態,用這種藥物發泡方式治療,清心氣通氣血,效果很好。
女性痛經難忍中醫艾灸來治療
女性常有痛經之事,往往會令女性小腹和腰部疼痛。嚴重者導致女性不能坐立,臉色蒼白甚至昏厥。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鬱不舒,氣滯血瘀,或寒凝經脈,氣血不暢所致,治宜活血化瘀,溫經止痛。臨床觀察發現,採用灸法有明顯的止痛之效。以下介紹幾則供選用:
經常便秘很苦惱不妨試試艾灸
經歷過便秘的人都知道那種感覺很痛苦,所以很多人都試圖找到更好的辦法去解決便秘的困擾。便秘常表現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乾結、硬便,排便不淨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