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多吃新鮮蔬菜

雨水,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原本是指冬季過去,春天來臨,天氣轉暖,冰雪融化成水,萬物開始復甦。曆書說:「斗知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時節,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這些年,北方由於暖冬效應,此時很少下雨,而我國南方地區雨日與雨量均有明顯增加,是名副其實的雨水時節。可以說,雨水時節是萬物欣欣向榮、草木萌生的時候。

雨水節氣過後,氣溫開始回升,濕度逐漸升高,但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雨水時節因為降雨增多,空氣濕潤,天氣暖和而不燥熱,非常適合萬物的生長。

雨水時節空氣濕潤,又不燥熱,正是養生的好時機,首先應調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利用充分,反之則營養缺乏,體質下降。古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根據「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唐代藥王孫思邀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強調了這個季節調養脾胃的重要性。

調養脾胃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飲食調節是根據春季氣候轉暖,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千燥現象,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食品。可多食大棗、山藥、蓮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應少食羊肉、狗肉等溫熱食品。藥物調養則要考慮脾胃功能的特點,用生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明子、白菊花等。精神上還應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元氣。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春分時節運動養生

春分時節運動養生應遵循該時節的物候特點,動靜適宜,以養情致、保健康。

靜坐養生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主張要摒棄私慾,在靜中養生。明朝的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這一學說,創建了靜坐術。文學巨匠郭沫若年輕時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後來練習靜坐,頑疾消除,一直活到86歲。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坐時人的耗氧量顯著下降,心臟負荷減輕,腦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腦功能得到積極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體素質,使人耳聰目明健康起來。靜坐養生的具體做法如下。

1、姿勢:頭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對肚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舌敵上愕,寬衣松帶,腰背放鬆,肩肘F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他物,胸部可略前傾;手心向下,自然輕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兩腳平行著地與肩同寬,座位以屈膝九十度為宜。

2、呼吸:吸長而緩,呼短而促,行之不經意之間,靜坐特別講究運氣,要求自然、不用力、摒雜念、意在丹田。

3、時問:清晨和臨睡前較好;地點不論,每次靜坐30分鐘。

爬行健身

模仿動物進行爬行鍛煉,對防治冠心病、痔瘡和下肢靜脈曲張有較好效果。其具體做法如下。

1、爬行場所應選擇厚軟的草地或光潔的木板地。

2、鍛煉時,四肢著地,可戴上手套,穿好鞋襪,在地上爬來爬去。

3、開始爬行,動作可緩慢些,一段時間後,再加快運動速度,增加運動量。一般每天l一2次,每次20一30分鐘。

提肛養生

人進入中年以後,身體各種機能開始下降,肛門鬆弛,易患痔疾、脫肛、便秘等症。這是人體衰老的一個重要信號。若此時不採取積極的防止措施,發展下去定會影響人的健康。「提肛」可固精益腎、延緩衰老。一般若能堅持提肛一年以上,即可見效。

其具體做法如下。

兩腿分立與肩同寬,兩手並貼大腿外側,兩眼正視前方,全身放鬆,以鼻吸氣,緩慢勻和,吸氣的同時,用意提起肛門,包括會陰部。肛門緊閉,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時向上收縮。稍停,放鬆,緩緩呼氣。呼氣時,腹部和肛門要慢慢放鬆。這樣一緊一松,做10餘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放風箏怡情健身

放風箏是一項健身與娛樂相結合的運動,放風箏時需要動用手、腕、肘、臂、腰、腿等各個部位,使全身得到鍛煉。從引飛風箏開始,人體肌體各部位都在不停地運動。

當風箏上升或傾斜時,就需要奔跑、拉線、左右擺動……這些運動都能使身體的相關部位得到充分的舒展。

很多健身專家也認為:春分時節,人們應多走出戶外,在陽光明媚、空氣清新之處活動身體,而放風箏就是一項符合時宜的健身方式。因為冬天人們久居室內而氣血鬱積,所以春天來時人們應多進行戶外運動,可使氣血循環加快,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有利於人體的健康。

依據中醫理論,春天一到,陽氣升·發,人體的氣血便產生往外透發的趨勢。走出戶外放風箏會使機體的春氣升發有序,陽氣增長有略。南宋時期的《續博物志》中,就有「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泄內熱」的記載。國外還發展了「風箏康復療法」,這種療法在治療神經衰弱、精神抑鬱、心緒煩亂、失眠健忘、食欲不振、高血脂、高血壓、少兒發育不良和智力低下等多種疾病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康復效果。同時放風箏對調節視力,消除眼肌疲勞,改善近視也有較好的療效。

小滿不宜過度冷食

小滿節氣過後,天氣就會變得越來越熱,喜歡吃冷食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喜歡在早晨上班前將自製的飲料或者將瓜果放入冰箱,忙完一天,下班回到家,打開冰箱,痛快飲、食一番,好不快活。還有些人害怕炎熱,總喜歡一次做很多飯菜,然後放在冰箱裡以作三餐,認為這樣更省事省力。

正是因為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腸胃很受傷害。特別是一些上班族,大多工作繁忙,生活缺乏規律,喜歡冰鎮瓜果或飲料,也習慣於將冰箱作為儲藏櫃囤積一段時間的食物。殊不知,沒吃完的熟食是不宜在冰箱裡存放的,放在冰箱裡並不是完全保險,也會滋生細菌,營養成分也會丟失,對於腸胃不好的人,更容易導致腸道疾病發生。

近年來,冰箱性胃腸炎一詞的使用越來越頻繁。所謂的「冰箱性胃腸炎」,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胃部有炎症。其原因是冷食進人胃裡,只有幾攝氏度的食物跟三十六七攝氏度的胃內環境相比,刺激性太大。過冷的刺激引起胃鑽膜毛細血管迅速痙攣收縮,造成胃黏膜嚴重缺血,使胃酸和胃蛋白酶明顯減少,降低胃內殺菌和免疫力,導致胃功能失常,產生「冰箱性胃腸炎」。

進人夏季之後,人們也不宜追求過冷過涼,從冰箱裡取出來的食物要在室溫下放一段時間再食用,以避免腸胃受刺激;將食物儲存在冰箱裡,還要預防污染,應當用塑膠袋加以封裝;存放在冰箱裡的飯菜應加熱後再食用,存放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兩天。

關於用冰箱冷藏食物,很多人都認為,冰凍食品安全性比較好,過低的溫度可以殺死病菌。其實不然,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和化膿性葡萄球菌都能在零下170℃生存。有的冷凍飲品因冷藏溫度不夠造成融化過後又重新冷凍,質量更無法保證。

基於以上原因,夏季食用冷飲一定要有度,否則腸胃就會遭殃。在這個季節,人們最愛的就是冰鎮西瓜和啤酒了。凍過以後的西瓜雖然能給人一種透心涼的感覺,但冷藏過久,瓜撅表面會形成一層薄膜,冷氣被瓜抓吸收,在食用後,口腔唾液腺、舌味覺神經和牙周神經都會因冷的刺激而處於一種麻痹狀態,傷害到脾胃,引起咽喉炎。

同樣,啤酒冷凍溫度也不能過低,啤酒長時間在低溫環境下就會結冰。受凍後的啤酒外觀混濁,即使是等它融化以後,其味道也大減。

夏季稍微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現冰箱性胃腸炎、胃絞痛,出現這種情況後,建議用熱水袋熱教肚子,症狀可以得到有效緩解,然後及時就醫。

立春注意保護陽氣

立春時節,大地回春,萬物更新,人們的精神調攝也要順應春季自然界蓬勃向上的生機,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廣施博愛、善濟仁慈、戒怒戒躁、保持精神愉悅,順應春季肝氣升發的特性,使氣血和暢。

驚蟄節氣少吃酸

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並漸有春雷出現,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並出土活動。雨水漸多,是春播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