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的配伍應用

1、配芒硝,芒硝咸寒,軟堅潤燥,而瀉下通便。二者相須為用,攻下之力增強。如《本草崇原》「與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熱,而調其腸胃,使之下泄也。」

2、配枳實,一苦寒,一辛寒,二藥相伍,瀉下行氣並舉,相得益彰。瀉下輔助行氣,行氣輔助瀉下,如《醫方集解》載:「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

3、配厚朴,厚朴辛苦溫,辛能行氣,苦能泄實滿,溫能化濕,合用可行氣寬中,疏導腸胃,使中焦得舒,胃腸得暢,瀉實除滿。

4、配附子,取附子辛熱溫里扶陽,二藥相伍,大黃走泄,附子取其散寒,可溫下寒實積滯。

5、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潤,涼血生津,二藥相伍為用,可治於心胃火熾,氣火升騰,挾血上逆之吐衄。可收火降血寧之效,有增水行舟之功。

6、配甘草,甘草甘平,和補中焦,調和藥性,二藥合用,可壯其功而杜其弊。《王氏醫存》:「大黃與甘草同用能利小便。」

7、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功。相使配對,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輔相成,有通降下行,瀉火散瘀之效。

8、配桃仁,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潤,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潤燥滑腸。二藥配伍,剛柔相宜,大黃專入血分,破血積,下瘀熱,桃仁得大黃,專長氣分,潤腸燥,通積滯。用治產後腰痛,太陽、陽明蓄血證,痛閉經經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大黃牡丹湯服用方法

【方劑名】

大黃牡丹湯

【出處】

《金匱要略》

【組成】

大黃12克(四兩)、牡丹皮3克(一兩)、桃仁9克(五十個)、冬瓜仁30克(半升)、芒硝9克(熔化)。

【用法】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現代用法:水煎服,芒硝熔化。一副藥煎兩次,分兩次口服。

【方歌】

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腸癰初起腹按痛,瀉熱逐瘀消腫良。

【方解】

本方證多由濕熱鬱積,氣血凝聚,結於腸中,腸絡不通,聚而成癰所致。熱結氣滯血瘀,腑氣不通,不通則痛,右少腹為腸癰的好發部位,故右少腹疼痛;熱結於里,故痛而拒按,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甚,古稱「縮腳腸癰」;氣血鬱結不散,則局部可觸及包塊,甚至可使血肉腐敗而化膿;正邪交爭,營衛失調,故時時發熱,自汗惡寒;舌苔黃膩,脈滑數,為實熱鬱結腸胃之徵。故治宜瀉熱破瘀,散結消腫。方中大黃苦寒攻下,瀉腸中濕熱鬱結,並祛腸中稽留之瘀血;桃仁性善破血消癰,共為君藥。芒硝咸寒,軟堅散結,瀉下清熱,助大黃通腑瀉熱;牡丹皮涼血散瘀消腫,助君藥活血祛瘀,共為臣藥;冬瓜子甘寒,清腸利濕,排膿散結,為佐藥。諸藥合用,使濕熱瘀結蕩滌下泄,熱結通而癰自散,血行暢則腫痛消,腸癰自愈。

【功效與作用】

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

腸癰初起,尚未成膿。右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伸則腹痛甚,甚則局部腫痞,時時發熱,自汗惡寒,舌苔黃膩,脈滑數。

【配伍特點】

瀉下、清利、破瘀於一方,濕熱得清,血滯得散,腸腑得通,則癰消則痛止。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用於腸癰初起,由濕熱血瘀而成者,功效極佳,以右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治療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婦科附件炎、盆腔炎等屬於實熱瘀滯者。

【加減化裁】

若熱毒較重者,加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敗醬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血瘀較重者,加赤芍、乳香、沒藥以活血化瘀。

【使用注意】

如腸癰屬於寒濕郁滯者,或癰膿已成,且有其他併發症(如寄生蟲、腹膜炎等)則不宜使用。對於老人、孕婦、體質虛弱者,亦不宜用。

大黃利膽膠囊副作用

從成分看,大黃利膽膠囊是由藏大黃、手掌參、余甘子等為主要成分製成的中藥製劑。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主治實熱便秘、熱結胸痞、濕熱瀉痢、黃疸、淋病、水腫腹滿、小便不利等症。

手掌參補益氣血,生津止渴,治肺虛咳喘,虛勞消瘦,神經衰弱,久瀉,失血,帶下,乳少,慢性肝炎。

余甘子清熱涼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主治血熱血瘀,消化不良,腹脹,咳嗽,喉痛,口乾及維生素C缺乏症,在藏藥中,余甘子主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高血壓病等。

從功能主治看,大黃利膽膠囊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用於肝膽濕熱所致的肋痛口苦、食欲不振,膽囊炎,脂肪肝,酒精肝,肝腫脹,右肋疼痛,肝區隱痛,酒後肝不適膽固醇升高等。

大黃的臨床應用

用大黃1兩研成細末,加適量醋調成糊狀,敷於兩側湧泉穴上,每次二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臨床觀察6例,一般敷藥後一小時即出現腸腔蠕動感和肛門排氣現象,自覺腹脹減輕,有腸鳴音。

大黃的副作用

另外,服用大黃後,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黃色。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後,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於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後及月經期間也必須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