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兒科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因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很多急慢性疾病均有發熱的症狀。有不少家長一見到孩子發熱立即就給予退熱藥、口服或靜脈滴注抗生素,有的家長認為用抗生素就能退熱。但是不同種類的抗生素只能殺滅或抑制若干特定的菌種,且對病毒無效,如果盲目長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會逐漸使細菌產生耐藥性,且易發生「二重感染」。
採用中醫傳統療法,根據患兒發熱證型﹙外感發熱、肺胃實熱、陰虛內熱、氣虛發熱﹚,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推、拿、揉、捏等中醫手法進行治療,效果較好。如:
清天河水:蘸滑石粉,醫者以手自患兒掌後腕橫紋中點至肘窩止,呈單方向推100~200次。
推三關:醫者以手於患兒前臂外側緣,自腕橫紋推向肘,推200~300次。
推脊 :醫者於患兒後正中線上,自上而下在脊柱上直推100~300次。
捏大椎:醫者捏患兒大椎穴5~10次,以出痧為宜。
以上手法,每次20分鐘,對1歲以內患兒以推、揉等弱刺激手法為主,推拿後以微汗出為宜,同時協助患兒飲溫開水200毫升左右。其無痛苦,能夠減少或避免用藥縮短病程,是一種安全、綠色、有效的療法,尤其適用於嬰幼兒。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盤點腳底十大保健穴位 教你按摩方法
我們的腳部是穴位密集的地方,腳的穴位達到33個,經常按摩腳底可以養生保健,想要按摩腳底,首先要知道腳底的穴位都有哪些,下面為大家介紹腳底十大保健穴位及按摩方法。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人老腳先老」。腳位於人體位置的最低處,承載著全身的重量,步履輕快,精神充沛,是人體氣足神旺的表現,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精神百倍的感覺。而當人感到精神疲憊的時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腳發沉無力。可見腳的健康狀況關係到整個人體的健康狀況。腳部保健則是養生延緩衰老的好方法。
十大腳上穴位按摩保健法
1、太溪穴:補養腎臟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
2、照海穴:緩解咽喉乾燥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徵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3、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4、湧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5、豐隆穴:祛濕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6、大敦穴:清醒頭腦
足厥陰肝經,此穴在大拇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關節的外側趾背上。主治肋脹痛、胸滿、嘔吐、腹瀉、疝氣、尿閉、腰痛、婦女小腹痛等。腳拇趾是一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臟、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指壓時強壓7-8秒鐘,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複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7、隱白穴:健脾回陽
足太陰脾經,此穴在大腳趾內側,距指甲跟腳一分處。主治舌本強、食則嘔,善意、倦怠乏力、身體困重、食不下、脘腹脹痛、大便溏泄、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黃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狀物壓迫此穴,或是以拇指與食指捏住腳趾兩側,加以揉捏,間接刺激穴位。
8、厲兌穴:通調腸胃
專家說,厲兌穴在第二腳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腳趾側,點壓該穴,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點壓腳趾上的厲兌穴,力度可漸漸增大,以有疼痛感為好,2分鐘為好,以後用相同的方法掐壓另一隻腳上的厲兌穴。
9、至陰穴:清熱散風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並堅持1~2分鐘,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10、竅陰穴:治療偏頭痛
足少陽膽經,此穴在四腳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距趾甲根腳一分處。主治往來寒熱、口苦、肋痛、偏頭痛、瘰癧(老鼠倉)、瘧疾,股、膝、小腿外側、四腳趾等處疼痛、運動性障礙等。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腳底十大保健穴位及按摩方法,冬天天冷,睡前可以泡個腳,泡腳無聊的時候就可以為自己按摩下,這樣既舒服又養生。
痛風怎麼辦?中醫穴位按摩有療效
患有痛風的患者一定都了解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發熱的感受,尤其喝酒之後,那種鑽心般的疼痛,讓人難忘,那麼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治療痛風呢?下面中醫就為大家推薦穴位按摩治療痛風的方法以及痛風患者的飲食禁忌。
中醫穴位按摩輔助治療痛風
第一步,可先輕柔崑崙穴,10分鐘後移到膻中穴,同上再按內關及心包經其他的穴位,結束時可以對膽經進行按揉。
第二步,可先找到小腿脾經進行按摩,結合腎經的復溜穴一同按摩,來減輕肝臟的負擔,然後達到補肝的目的。
第三步,通過對太沖穴的按摩,從太沖揉到行間穴讓體內的一些難以排泄的尿酸物質及廢物得以排泄。
注意:當痛風發作時,按摩的同時用熱水泡腳,可以令痹症得到減輕。
作用:通過長時間這種按摩,令那些長時間堆積於關節處的鈉鹽得到溶解,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令心、肺、腎臟功能恢復,然後達到控制尿酸、消除鈉鹽堆積、減輕痛風疼痛的目的。
中醫穴位按摩用於別的疾病治療較為常見,而用於痛風只能當作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可是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它的治療效果一點也不比藥物的效果差。
痛風患者飲食注意事項
①碳水化合物可促進尿酸排出,患者可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飯、饅頭、麵食等。
②少吃脂肪,因脂肪可減少尿酸排出。痛風並發高脂血症者,脂肪攝取應控制在總熱量的20%至25%以內。
③大量喝水,每日應該喝水200毫升至3000毫升,促進尿酸排除。
④禁酒。酒精容易使體內乳酸堆積,對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誘發痛風。
⑤限制嘌呤攝入。嘌呤是細胞核中的一種成分,只要含有細胞的食物就含有嘌呤,動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較多。患者禁食內臟、骨髓、海味、發酵食物、豆類等。
⑥蛋白質可根據體重,按照比例來攝取,1公斤體重應攝取0.8克至1克的蛋白質,並以牛奶、雞蛋為主。如果是瘦肉、雞鴨肉等,應該煮沸後去湯食用,避免吃燉肉或滷肉。
常練太極拳改善失眠 配合「腹式呼吸」效果好
清晨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老年人在公園裡晨練太極拳,因為勤練太極拳能夠提升免疫力,強身健體,甚至還可以改善睡眠哦,經常失眠的朋友可以試試。
大椎穴處拔罐可治療哮喘病 還你自由呼吸
拔罐是中醫學的特色療法,拔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對於多種慢性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哮喘就是其中之一,下面為大家介紹拔罐大椎治療哮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