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擰捏捏養生法 趕跑胃病失眠

  當寶寶不吃飯、消化不良、易感冒,中醫會以「擰捏」脊背的養生之法治療寶寶,這種方法稱為捏脊或捏積。其實,捏脊不僅可用於兒童,而且也可用於成人。捏脊能很好地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特別是對胃腸功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捏脊能調理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提高人體抵抗力的作用,並對失眠有一定效果。

  簡單地說,捏脊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在人體背部皮膚表面循序捏拿捻動的一種中醫治病的方法。在中醫理論中,人體背部的正中為督脈,督脈的兩側均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督脈和膀胱經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通過捏脊療法,可以疏通經絡,達到調整臟腑的作用。

  捏脊的具體方法

  捏脊方向為自下而上,從臀裂至頸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在捏最後一遍時,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稱為「捏三提一」。

  捏法分三指捏法和二指捏法,具體操作如下:

  1、三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背伸,拇指橫抵於皮膚,食中兩指置於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三指捏拿肌膚,兩手邊捏邊交替前進。

  2、二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尺偏,食指中節橈側橫抵於皮膚,拇指置於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

  捏脊的動作要領如下:

  1、應沿直線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膚鬆緊要適宜。

  捏脊應注意以下幾點:

  1、捏拿肌膚鬆緊要適宜。

  2、應避免肌膚從手指間滑脫。

  3、應沿直線捏,不要歪斜。

  另外,捏脊之法最好在早晨起床後或晚上臨睡前進行,捏脊前要露出整個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鬆。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炎熱夏季吹冷風 養生換季你對了嗎?

  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1 溫帶氣候,提醒我們「順四時」

  偌大一個地球,究竟哪裡最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呢?這是地理學家需要解決的問題,但中醫學對此早有研究。

  答案是溫帶。理由:地球上其他地方缺乏明顯的四季更替。中醫認為,人「秉天地之氣而生,法四時而成」。人在四季更替明顯的地區生活,才能做到「順四時」。

  比如南極和北極,由於地處高寒,幾乎全年皆為冬天。半年長夜,半年白晝,陰和陽是絕離的,沒有一個適時的交替。熱帶則是一年長夏,同樣沒有四季,「波瀾不驚」。而在溫帶,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對人類的身體和智力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並使人對外界氣候的應對能力增強。所以,生活在溫帶的人們應該很自豪、很幸福,因為大自然給予了相對優厚的外部環境。

  2 你在不自覺地「反季節」嗎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按「順四時」這個規律來養生、防病的。比如,夏天時,很多人都喜歡待在室內打開空調,而且,唯恐空調溫度不夠低,屋子不夠涼快;冬天時,很多人則待在室內開暖氣,而且,唯恐暖氣不夠熱。這些做法,其實都違背了季節規律。

  夏天,不少空調「粉絲」來診所看病,還疑惑地問:「我怎麼渾身都不舒服呢?」我就跟他們說:「該出汗時你不出汗,都在體內憋著。你能舒服嗎?」所以,我建議,夏天若是開空調時,多少打開點窗子,以利於新鮮空氣進入室內,讓空氣不斷循環流動,同時避免室內外溫差太大。

  無論空調還是電扇,都不要讓其對著你直吹,而要讓其對著牆或側面吹,這樣可以有一個讓空氣迴旋流動的餘地,使人體接受的是溫和的涼風。這是因為,天氣熱的時候,我們的毛孔是開放的,若讓空調、電扇迎著我們正面送風,那就成了《黃帝內經》描述的「虛邪賊風」了。體質虛弱的人若不注意迴避,很容易引發感冒發熱、腰酸背痛,甚至有的人可能動彈不得。這些例子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同樣道理,到了冬天,正常情況下,人體的氣血是閉藏的。這時候,若是人為制暖,環境太暖和,導致身體捂得太熱,本來閉藏的氣血就會往外耗散。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也就是說,如果冬天不能夠把精血很好地貯藏起來,到了春天就很可能會得瘟病。

  所以,雖然冬天開暖氣無可非議,但是,建議室溫不能太高,控制在20攝氏度就足夠了。不能因為人為的因素,加劇室內小氣候和室外季節的反差。

  3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中醫認為,人的氣血運行與五臟是直接相關的。

  春天時,氣血從里往外流,裡面的氣血相對不足。這時,很多人會有肝氣、肝血不足的情況,常常感到失眠、春困。這時,我們應注意養肝。無論男女,最好服用些烏雞白鳳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子,療效經過上百年的實踐檢驗。女性以肝為先天,養血為主,服用此藥自然不在話下。但不要以為這只是婦科聖藥,男性也會在春天存在肝血相對不足的情況。有此證之男士,可每天早上適量服用。

  到了夏天,人的氣血都到外面去了。天氣特別熱,汗出得特別多,你往往會感到氣短、胸悶,這是因為夏氣影響了你的心氣。我建議多喝點生脈飲(人參100克,麥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尤其是中老年人。這是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的方藥。其中人參補氣,麥冬清肺熱,五味子收斂心氣,總體效果有助滋養心氣,抵禦暑熱。

  秋天則是氣血由外往裡走的季節。秋氣與肺氣相通。這時,可吃點秋梨膏(精選白梨,配合其他潤肺生津的藥物,加蜂蜜、紅棗等佐料製成)。梨有潤肺、止渴作用,可入肺經,有助氣血速降,幫助人們把氣血吸納回體內。

  冬天戶外大雪飄飄,人體氣血都藏起來了,正是補養的好時機。冬天重在補腎,男性以精氣為主,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服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女性更年期前重在補血,可服用阿膠、大棗、核桃仁,用冰糖把三者做成膏劑服用;更年期後,可服用六味地黃丸。

  中醫稱這種養生方法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在身體功能正常情況下的滋補方法。若是感冒了,或患了其他病,則應先治療原發疾病。

  人是天地間的產物,從這點來看,人與一棵落葉樹沒什麼大的差別。我們一年四季的身體狀態,正像一棵樹,從發芽、繁茂、凋萎到落葉,周而復始。順四時,就是對季節規律的最具原則的養生把握。

   編輯推薦:

   牢記4大養生禁忌

   中醫養生的四大人體反射區

   常「三通」 中醫日常養生7個秘訣

鍛煉腹部「雙腦體操」 調血壓消抑鬱健身體

  當得知「腹部是第二腦」的科學論證,專家便將腹部納入想像操的訓練範圍,將這個體操命名為「雙腦體操」。病患們隨著呼氣吐氣的韻律,想像著自己利用肚子推動一個重物,吸氣時,把重物往外推,吐氣時,則把重物往回拉。

  這個雙向動作,有利於雙腦的協調,可大大地增強這個療法在精神與生理上各層面的效果,因而添加了一連串驚人的正面效益:

  自律神經障礙(疼痛、溢胃酸、脹氣、痙攣等現象)都消失了,連便秘的問題也沒了。

  消除了腹部周圍、髖部、腰部與大腿附近的蜂窩組織。

  減去過多的體重、不只腰線更加細緻,全身的肌肉線條也更加均勻。

  降低壞膽固醇,調節血壓、強化心血管系統、肺部系統與自律神經系統。

  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研究指出每天走路三十分鐘對糖尿病的療效要比藥物來得好。光做一個手臂彎曲的動作,每天都做一個小時,其效果就可等同打一針胰島素。

  強化賀爾蒙系統與免疫系統。

  改善焦郁、焦躁、抑鬱等狀態,去除憂慮感。

 

${FDPageBreak}

  如何進行雙腦體操?

  站著、坐著、躺著,都可以做。每天兩次:早上洗完澡吃早餐前做一次,晚上吃晚餐前做一次。每當你得面對壓力、需要放鬆時,都可做做這個雙腦體操。

  脫去外套,解開腹部上的所有束縛。讓自己與外界隔離,別忘了每個動作首先都得先在大腦中想像,加以計算,然後由腹腦加以執行掌控。需以緩慢、深層且持續的步調,同步搭配腹式呼吸法,將「動作落實」。

  雙腦體操,首先需要做到自我管控。建議剛開始時,先緩慢地使用輕微的想像力道,然後再慢慢地增加力道。

  第一個體操:全身

  站著,雙腳張開,彎曲,想像著你的腳掌定在地板上。

  夾緊雙臀,擺動著骨盆,恥骨朝上(與後挺的腎臟成對峙狀態)。

  背部微呈圓弧狀,雙臂往前伸,肩膀放輕鬆。

  握緊雙拳,想像著你將某重物(輕重由你的大腦決定)朝身體的方向拉。在此同時,經由鼻子慢慢吸氣七到十秒鐘,讓腹部充氣,仿佛肚子要將某個重物推開。

  這時,手腕來到腰間(在七到十秒鐘之後),手肘靠著身體,停留一到兩秒的時間。

  打開手掌,一邊吐氣,一邊把想像的重物往前推,持續七到十秒鐘,同時,讓背部成圓弧狀,讓頭擺在雙臂之間,排空腹部的空氣,好讓下次的空氣能夠充分進入,肚臍朝脊柱的方向內縮。

  起初,做個五次就可以了,幾天之後,可做七、八次,但除非是運動選手,否則不要超過十二至十五次。

 

${FDPageBreak}

  第二個體操:腹部跟背部

  跪在一張厚地墊上,雙腿微張,雙臂伸直,手掌張開,平貼地板。

  在七到十秒鐘的吸氣過程中,想像著以一個充氣的肚子往地板推開一個想像的重物,好讓身體可更靠近地板。

  在七到十秒鐘的吐氣過程中,想像著肚子朝向自己提起這個想像的重物,肚臍朝脊柱的方向內縮,將背部儘量拱起,就像提起重物一樣,讓你的頭柔軟地擺在兩臂中間。

  進行五次的連續動作,整個連續動作重複二到三遍。

  第三個體操:腹部直肌塊

  仰躺在厚墊上,雙腿彎曲。

  在七到十秒鐘的吸氣過程中,讓肚子充氣,同時想像著你把一個重物往上推開。

  在七到十秒鐘的吐氣過程中,抬起上半身,雙臂往膝蓋方向伸直,在吐氣過程中保持不動,儘可能想像著重物壓在肚子上。

  在整個吐氣過程中(七到十秒鐘),保持這個姿勢不動。 剛開始的時候做五次,整個連續動作重複二到三遍。

燥熱難耐不是病 血熱體質切勿在陽光下暴曬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越是夏季,越覺得手心發熱,特別是觸及別人的皮膚時,對方總說自己的手心燙人,而這,正是「血熱」的表現。血熱的人需要如何養生呢?

雷雨天氣易致哪些疾病? 專家教你防雷天

高溫、悶熱、潮濕的天氣還有利於細菌、病毒的生長和繁殖,人們易患感冒,其特點是起病急、發熱重、頭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渾身酸痛乏力等,重者還會出現咳嗽、胸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