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K缺乏的病因有哪些?

維生素K缺乏症是一種獲得性、複合性出血性疾病。存在引起維生素K缺乏的基礎疾病、出血傾向、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減少為其特徵。那麼,維生素K缺乏的病因有哪些?

發病原因

吸收障礙

(1)膽鹽缺乏:如膽總管梗阻,膽瘺,術後膽汁引流導致膽鹽缺乏,或長期服用礦物油潤滑劑,使脂溶性維生素K吸收障礙。

(2)各種腸道病變:吸收不良綜合徵,胃腸道大部切除術後等。

(3)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抑制腸道細菌生長,使腸道合成維生素K2減少。

利用障礙

嚴重肝功能損害,口服抗凝藥如苄丙酮雙香豆素(Warfarin),醋硝香豆素(Acenocumarol)及雙香豆素(Dicoumarol)等化學結構與維生素K類似物,可抑制維生素K參與合成活化有關凝血因子的作用,維生素K缺乏或口服上述抗凝藥均可致血中維生素K缺乏誘導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e K absenceⅡ,PIVKA-Ⅱ)形成,PIVKA-Ⅱ穀氨酸殘基未r-羧化,不能與Ca2 結合,不能黏附磷脂,不能激活,無凝血功能。

主動轉運吸收

維生素K2在末端迴腸及結腸被動擴散吸收,均需膽汁,胰液參加,並與乳糜微粒結合,由淋巴系統轉運至全身,儲存於肝臟,腎上腺,肺,骨髓,腎等器官,儲存量不多,以葡萄糖醛酸衍生物的形式自尿中排泄,影響腸道吸收因素較多,液體狀石蠟,其他脂溶劑,輕瀉劑可明顯減少維生素K的吸收,長期腹瀉脂肪吸收障礙,或膽管阻塞患者,常致維生素K缺乏;長期抗生素治療抑制腸道合成維生素K的菌群,亦可引起維生素K缺乏,維生素K複合物活性易被紫外線和鹼破壞。

維生素K是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血漿凝血抑制物(蛋白C,蛋白S)穀氨酸殘基γ-羧基化的重要輔酶,維生素K缺乏時,上述凝血因子的合成,激活受到顯著抑制,引起各種出血表現,維生素K輔助的穀氨酸殘基γ-羧化還發生於骨,牙,腎,皮膚,肝和乳腺等組織的蛋白質分子,在骨骼中即為調節鈣在骨基質中沉積的骨鈣蛋白-骨鈣素(osteo-calcin),並可能參與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1989年美國科學院推薦維生素K每天飲食供給量,正常成年男性每天70~80μg,成年女性每天60~65μg,經研究人類的維生素K需要量每天為0.5~1.0μg/kg。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維生素D缺乏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又叫骨軟化症即骨礦化不足,為新形成的骨基質鈣化障礙,是以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紊亂和臨床以骨骼的鈣化障礙為主要特徵的疾病,維生素D是維持高等動物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素,它是鈣代謝最重要的生物調節因子之一。維生素D不足導致的佝僂病,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發病緩慢,影響生長發育。多發生於3個月~2歲的小兒。那麼,維生素D缺乏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藥物治療:

1。維生素D應用

(1)口服法:

活動早期,嬰幼兒每天給維生素D 62.5~125μg(0.25萬~0.5萬U),成人每天給125~250μg(0.5萬~1萬U)。活動極期,嬰幼兒每天給維生素D 125~250μg(0.5萬~1萬U),成人每天服維生素D 250~500μg(1萬~2萬U),治療量持續用1個月後改為預防量。恢復期可用預防量維持,嬰幼兒每天10~20μg(400~800U),成人25μg(1000U)。為防止同時攝入大量維生素A,宜用單純維生素D製劑 (維生素D2片或膽維丁乳劑)。

(2)肌內注射:

凡有吸收不良、或嬰幼兒不能堅持口服者可考慮採用肌內注射維生素D3 7500μg(30萬U/支)作為突擊療法。活動早期或輕度患兒可肌內注射維生素D3 7500μg(30萬U)1次。中度至重度者,可肌注維生素D3 7500μg(30萬U)2~3次,每次間隔1~2個月。上述劑量完成後1個月,仍以預防量口服維持至2歲。成人在活動極期也可肌注維生素D3 1.5萬μg(60萬U);根據病情用1~2次,每次間隔1個月。以後繼用預防量。治療3個月後療效不顯著,應查明原因,除外抗維生素D佝僂病。

2。鈣劑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天膳食鈣的參考攝入量為:0~6個月300mg,7個月~1歲400mg,1~3歲600mg,4~10歲800mg,青少年為1000mg。孕婦和乳母,絕經期婦女和老年人則需要1000~1200mg,奶製品是鈣的最好來源,在膳食中注意補充小魚、小蝦、豆製品、海藻和綠葉蔬菜。在補充維生素D 時應適量給予鈣劑。應選用含元素鈣高、胃腸道刺激性小的鈣劑。

維生素D缺乏病的症狀有哪些?

維生素D缺乏病的症狀有哪些?佝僂病和骨軟化病是維生素D缺乏在臨床特有的表現,佝僂病發生於生長發育中的嬰幼兒及兒童時期,骨軟化症發生於成年人,臨床表現存在明顯的差別。

1。佝僂病

(1)症狀:

主要為精神神經症狀見於佝僂病的活動初期和極期,小兒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夜驚,夜哭,多汗,由於汗水刺激,睡時經常搖頭擦枕,以致枕後脫髮(枕禿),隨著病情進展,出現肌張力低下,關節韌帶鬆懈,腹部膨大如蛙腹,患兒動作發育遲緩,獨立行走較晚,重症佝僂病常伴貧血,肝脾腫大,營養不良,全身免疫力減弱,易患腹瀉,肺炎,且易成遷延性,患兒血鈣過低,可出現低鈣抽痙(手足搐搦症),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出現面部及手足肌肉抽搐或全身驚厥,發作短暫約數分鐘即停止,但亦可間歇性頻繁發作,嚴重的驚厥可因喉痙攣引起窒息。

(2)骨骼改變:

隨著病情進展,出現骨骼改變,多見於佝僂病活動極期,骨骼的改變與年齡,生長速度與維生素D缺乏程度等因素有關:

①頭部顱骨軟化多見於3~6個月嬰兒,以枕骨或頂骨為明顯,手指壓迫時顱骨凹陷,去掉壓力即恢復原狀(如桌球感覺),6個月後顱骨增長速度減慢,表現為骨膜下骨樣組織增生,額骨,頂骨隆起成方顱,嚴重時尚可呈十字顱,鞍狀顱,此外尚有前囟遲閉,出牙遲,齒質不堅,排列不整齊。

②胸部兩側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呈鈍圓形隆起稱「肋串珠」,以第7~10肋為顯著;肋骨軟化,受膈肌牽拉,其附著處的肋骨內陷形成橫溝(稱為赫氏溝);嚴重佝僂病胸骨前突形成雞胸;胸骨劍突部內陷形成漏斗胸,由於胸部畸形影響肺擴張及肺循環,容易合併重症肺炎或肺不張,以上畸形多見於6個月~1歲嬰兒。

③脊柱及四肢可向前後或側向彎曲,四肢長骨幹骺端肥大,腕及踝部膨大似「手鐲」「腳鐲」,常見於7~8個月,1歲後小兒開始行走,下肢長骨因負重彎曲呈「O」形或「X」形腿,「O」形腿凡兩足靠攏時兩膝關節距離在3cm以下為輕度,3cm以上為重度,「X」形腿兩膝靠攏時兩踝關節距離及輕,重判定標準同「O」形腿。

早期輕型佝僂病如能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恢復,不留下骨骼畸形,重型至恢復期可遺留輕重不等的骨骼畸形,如方顱,雞胸,「O」形或「X」形腿,大多見於3歲以後。

2。骨軟化病 

常見的症狀是骨痛,肌無力,肌痙攣和骨壓痛,早期症狀可不明顯,常見背部及腰腿疼痛,活動時加劇,肌無力是維生素D缺乏的一個重要表現,開始患者上樓梯或從座位起立時很吃力,骨痛與肌無力同時存在,患者步態特殊,被稱為「鴨步」,最後走路困難,迫使病人臥床不起,體檢時患者胸骨,肋骨,骨盆及大關節處,往往有明顯壓痛,骨骼畸形有頸部縮短,頭下沉,脊柱後側凸;雞胸,骨盆狹窄,造成分娩困難,不少病人發生病理性骨折。

3。其他臨床類型

(1)先天性佝僂病:

多見於北方寒冷地區,發病率為16.4%,本病多見於早產兒,多胎,低體重兒,冬春季出生嬰兒,母孕期有維生素D缺乏史,缺少動物性食品,少見陽光;或孕婦體弱多病,患肝腎或其他內分泌疾病,孕婦經常發生手足搐搦,腓腸肌痙攣,骨痛,腰腿痛等症狀,重者可有骨軟化病,新生兒臨床症狀可不明顯,部分有易驚,夜間睡眠不安,哭吵,體徵以顱骨軟化,前囟大,直通後囟,顱骨縫寬,邊緣軟化為主,胸部骨骼改變如肋軟溝,漏斗胸較為少見,X線檢查腕部正位片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先天性佝僂病顯示典型佝僂病變化,血液生化改變僅能供診斷參考。

(2)晚髮型佝僂病:

多見於北溫帶地區,好發於冬末春初季節,5~15歲兒童,日曬不足,維生素D攝入不足,與生長速度較快或有身高劇增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行走乏力,下肢疼痛,尤其是膝,踝關節或足跟痛,常訴腓腸肌痙攣,此外,尚有多汗,睡眠不安等症狀,病程長者可有下肢變形(「O」形或「X」形腿),少數可見肋外翻或雞胸等胸廓畸形,實驗室檢查顯示25-(OH)D降低(<24~96nmol/L),鹼性磷酸酶增高(>30金氏單位),血鈣,血磷降低,X線腕部攝片可顯示輕重不等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變化,根據實驗室與X線檢查可除外生長痛,風濕病,類風濕病等。

維生素D缺乏病的飲食保健要注意什麼?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又叫骨軟化症即骨礦化不足,為新形成的骨基質鈣化障礙,是以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紊亂和臨床以骨骼的鈣化障礙為主要特徵的疾病,維生素D是維持高等動物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素,它是鈣代謝最重要的生物調節因子之一。維生素D不足導致的佝僂病,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發病緩慢,影響生長發育。多發生於3個月~2歲的小兒。那麼,維生素D缺乏病的飲食保健要注意什麼?

維生素D缺乏病要做的檢查有哪些?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又叫骨軟化症即骨礦化不足,為新形成的骨基質鈣化障礙,是以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紊亂和臨床以骨骼的鈣化障礙為主要特徵的疾病,維生素D是維持高等動物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素,它是鈣代謝最重要的生物調節因子之一。維生素D不足導致的佝僂病,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發病緩慢,影響生長發育。多發生於3個月~2歲的小兒。那麼,維生素D缺乏病要做的檢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