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是人體第二心臟。負擔著把血液泵回心臟的重任。中醫認為「足是六經之根」,人體十二經脈中有足三陽經終止於足,足三陰經起始於足,分布於足部的經絡穴位多達60多個。沐足最早記載於東晉時期,在中醫看來,睡前用熱水泡腳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熱水泡腳有推動血運、調節經絡、健身防病的功效,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也大有裨益。
在此,介紹三味中草藥煎水泡腳,這三味中草藥是艾葉、銀杏葉、紫蘇葉:
方法:取艾葉、銀杏葉、紫蘇葉,布袋包裹,放入砂鍋中浸泡數小時,加水2000毫升左右,持續文火煎煮約10分鐘,倒出藥液,放涼或加溫水,調至45℃左右即可使用。每日1次,或每周3次。建議,藥包和藥液還可再次加熱,重複使用。
適合人群:有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心慌心悸、耳鳴耳聾、記憶減退、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中老年人或用腦過度的年輕人。
中藥泡腳流程
泡腳前:需要選擇泡腳桶,中藥泡腳一般使用木質材料的泡腳桶,這樣吸收藥物的效果更好;中藥泡腳水溫度控制在40度左右,深度要沒過腳踝。
泡腳時
在泡腳的過程中,最好用手按摩腳部,按摩方法如下:
推法:腳底板上半部「人字形」下約1厘米處,為腎反射區。雙手大拇指併攏,用力摁住該位置,往上推36次,至腳底發熱為止。此法對腎虛、中氣不足者,有一定的益處。
壓揉法:腳底後跟內圓上方中間的位置,為失眠反射區。雙手大拇指按住該位置,用力壓36次,壓到有酸痛感為宜;再揉3到5分鐘,至發熱為宜。此方法對頭暈眼花、嚴重失眠者有幫助。
刮法:用雙手食指關節用力刮腳踝骨以下內外兩側36次,至有酸痛感為宜。對前列腺等疾病有一定幫助。
泡腳後:一般泡腳30到40分鐘即可,泡腳後,如果覺得中藥水髒的話可以用熱水洗腳,完成後要注意腳部保溫。在泡腳後最好喝一杯溫水,可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在水杯里放入菊花或者枸杞,可以取得清肝、養肝的療效。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泡腳控制好水溫和時間是關鍵
健康人群養成泡腳的習慣,的確具有一定的健康益處,但也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溫度不宜過高。
水溫太高,不僅對心腦血管病患者不利,且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讓角質層乾燥甚至皸裂。水溫以40 ~45 為宜。可以先用手試試,糖尿病人保險起見,可以用溫度計做測量。
時間不要太長。
每次泡腳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因為泡腳時人體血液循環和心率會加快,時間太長會增加心臟負擔。
因人而異放草藥。
泡腳時根據自身特點適量放點中草藥能事半功倍,但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添加。一般來說,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薑水泡腳,取15克左右的生薑煮沸晾涼後即可;桂皮泡腳則對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膝關節不好的中老年人,建議在泡腳的同時熱敷膝蓋,可以祛風寒,緩解風濕骨痛。
適度按摩。
泡腳後再稍加按摩對健康大有裨益。按壓湧泉穴(位於足底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幾分鐘,可以更好地促進足底血液循環,改善睡眠,還可以護腎。
患有高血壓的人,泡腳時可以按壓湧泉穴、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以及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具有一定調節血壓的功效。
冬季女性泡腳緩解手腳冰涼 4大禁忌要注意
泡腳不要太久水溫不要過高
每次泡腳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因為泡腳時人體血液循環和心率會加快,時間太長會增加心臟負擔。此外,由於血液會湧向下肢,有人會因腦部供血不足感到頭暈,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更是要格外注意。
泡腳水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如果水溫太高,雙腳血管容易過度擴張,人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同時,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質層乾燥甚至皸裂。
太飽太餓時都不宜泡腳
泡腳時,避免在過飽、過飢或進食狀態下,因為沐足會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容易出現頭暈不適的情況。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
預防腳部傳染疾病
腳部傳染疾病一般有雞眼、灰趾甲、甲周炎等,如果要預防這類疾病,首先最好不要穿公共拖鞋,其次在修腳的時候儘量用一次性或者消毒過的工具,最後用醋和生薑放進腳盆里泡腳,可以有效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
腳氣患者要小心感染
患有腳氣的人,病情嚴重到起疱時,就不宜用熱水泡腳,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傷口感染。足部有炎症、皮膚病、外傷或皮膚燙傷者也不宜泡腳。另外,對靜脈曲張或血栓患者來說,泡腳也有健康風險。
泡腳放對料也能治病
姜味辛性溫,如果內服,可加速人體的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等不適症狀。用生薑水泡腳,並沒有什麼壞處,但是如果說通過薑汁泡腳就能治療某種疾病,是沒有依據的。
冬季泡腳不是任何人都適合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雖然目前南充的天氣還不至於冷成冰團,但是晚上的溫度還是較低,不洗個熱水腳就上床睡覺,是很難睡暖和的。冬季泡腳雖然對身體有益,但是不是任何人都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