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祛濕吃什麼?推薦祛濕湯有

1、黃瓜去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淨,鴨腎洗淨、飛水、切片,粳米淘洗乾淨。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症。

2、健脾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淨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3、和中化濕湯(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淨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4、清熱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小滿濕氣重 多喝4款祛濕粥

1、蓮子粥

原料:蓮子30克,米適量(1人份)

製法:將蓮子和米洗乾淨,將兩種材料放入鍋中加水煮成粥。

功能:健脾、養心、安神。

2、玉竹粥

原料:玉竹30克,米、瘦肉適量(1人份)

製法:玉竹與米、瘦肉同煮成粥。

功能:得當腹脹、脾胃衰弱、大便溏爛的人,能起收斂,改變大便溏爛。

3、荷葉消暑粥

材料:荷葉3克、米50克。

功效:荷葉清熱利濕、解暑生津、調理脾胃、升發陽氣。

做法:白米洗淨後放入藥材,加500c.c。水以大火煮開轉小火煮約30分鐘至軟爛。

4、薏米紅豆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米、芡實各20克,川萆薢10克,赤伏苓15克,木棉花20克,燈芯花10克,粳米50克。

製法:

(1)將川革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淨,加水3碗,煎至2碗,去渣取汁。

(2)以上幾味煎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米、芡實、粳米煮粥食。每日1料。

功效:赤茯苓味甘、淡,入脾、胃、腎經,能滲利濕熱;燈芯花性微寒,味甘、淡,入肺、心、小腸經,能清熱利尿、清心除煩;木棉花性平,味甘、淡,入脾、胃經,能清熱祛濕;赤小豆能清熱解毒;白扁豆、薏米能健脾祛濕;芡實能健脾祛濕止瀉、固腎澀精。諸物與粳米合用,具有清熱祛濕、利水固澀之功。

具有祛濕功效的五味中藥

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2、蒼朮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朮和北蒼朮的根莖。芳香能化濕,味苦也能化濕,故祛濕力較強,濕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適用於脾為濕困、運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悶嘔惡、腹痛泄瀉、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朴、陳皮等同用。

3、白朮

白朮可以補脾氣,對胃的好處也可以,還可以止汗、利於小便、安胎等功能。

4、綿茵陳

綿茵陳是廣東民間十分熟悉的祛濕類中藥,在春濕夏暑時常入藥入湯,它價格十分便宜且隨處可見,但它早在《神農本草經》時就被列為上品。中醫認為它能清濕退熱、利膽去黃,尤善治三焦濕熱,以及黃疸、肝炎、小便不利、風癢瘡疥等。

5、五指毛桃

可以食用也可以藥用,它的作用是補虛的能力很強,也可以補脾和肺氣。

南風天吃什麼祛濕

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的功效。

4招測試寶寶體內濕氣 10種有效祛濕食物

綠豆具清熱解毒、除濕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綠豆湯有利於排毒、消腫,不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有機酸、維生素受到破壞而降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