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養老、外關、丘墟、外踝點(雙)。

操作規程:①艾炷灸:每日灸2~3次,每次3~5壯,可配合鴉膽子5粒搗碎貼敷疣上,再以艾炷灸,或艾條懸灸。②溫和灸:取其溫經通絡、祛濕除疣之功,每日灸1次,每次選2~3穴及局部循經配穴,每次灸3~5分鐘。

主治:初起為一個針尖至綠豆大的疣狀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黃,表面蓬鬆枯槁,狀如花蕊,粗糙而堅硬。

技術二

艾灸穴位:中渚、丘墟、曲池、魚際、阿是穴。

操作規程:艾條灸。灸阿是穴15分鐘左右,其餘穴位渾法艾炷灸,每穴灸3~5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顏面、手背、前臂及肩胛等部,出現表面光滑的芝麻至黃豆大小的扁平丘,淡紅色、褐色或正常皮膚顏色,數目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偶有瘙癢感。

技術三

艾灸穴位:阿是穴。

操作規程:①艾條灸:在患處取穴。若多個疣體可選母疣或最先發者為主穴,熏灸10~15分鐘,每曰灸1次。

②溫針灸:適用於扁疣,局部選穴,視疣體大小,插入3~5根銀針,置艾炷針柄上點燃灸之,每次灸2~3壯。

③艾炷灸:將艾炷做成略大於撫體的艾炷,置患處點燃施灸,稍有溫熱感即移去,每日灸1次,每次灸2~3壯。

④艾炷隔蒜灸:將艾絨做成略大於疣體的艾炷,置患處點燃施灸,稍有溫熱感即移去,每日灸1次,每次灸2~3壯。

⑤鴉膽子仁天灸:取鴉膽子適量,搗如泥膏狀。先在膠布上剪一個與疣體大小相同的圓洞。將膠布套住撫體以保護周圍皮膚,然後把鴉膽子泥敷於疣體上,上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次敷灸1天,3日1次。

⑥燈火灸:將點燃的一端對準疣的頂部,進行直接灸灼,感覺灼熱疼痛時,可移動燈心的位置或稍稍緩和灸灼,如此反覆施灸,在灸灼中可見統頂部塌陷,漸漸至焦枯狀,直至燈心稍稍一觸及優體,即有灼熱疼痛感為度。灸後5~10天可以脫痂而愈。灸後3~5天內灸處避免接觸水,以防感染。

主治:各種龐。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癃閉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足三里(雙)、關元。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小便點滴不爽,排出無力,神疲乏力,手足欠溫、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細。

技術二

艾灸穴位:神闕(隔鹽灸)、三陰交(雙)、陰陵泉(雙)。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小腹墜脹,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質淡,脈弱。

技術三

艾灸穴位:中極、關元、氣海、腎俞(雙)、命門(雙)、三陰交(雙)。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神氣怯弱,畏寒怕冷,腰膝冷而酸軟無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技術四

艾灸穴位:中極、關元、氣海、膈俞(雙)、血海(雙)、三陰交(雙)。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曰灸1~2次。②艾姓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小便點滴而下,或尿細如線,其則阻塞不通,小腹冷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

技術五

艾灸穴位:三焦俞(雙)、陰陵泉(雙)、三陰交(雙)、小腸俞(雙)、水道、太沖(雙)。

操作規程:①雀啄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灸1次。③溢針灸:每次選用2~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

主治: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脅腹脹滿,情志抑鬱,或多煩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

技術六

艾灸穴位:陰谷(雙)、腎俞(雙)、三焦俞(雙)、氣海、委陽(雙)、脾俞(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灸1次。②隔姜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2次。③溫灸器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0~30分鐘。

主治: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氣短,語聲低微。小腹墜脹,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質淡,脈弱。

脅痛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期門(雙)、肝俞(雙)、支溝(雙)、陽陵泉(雙)。

操作規程:艾條灸:每穴灸5~10分鐘,每日灸2次。②艾炷灸:每穴灸3~5壯,每日灸1~2次。

主治: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甚則連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則痛增,胸悶,善太息,得噯氣則舒,飲食減少,脘腹脹滿,舌苔薄白,脈弦。

技術二

艾灸穴位:陽陵泉(雙)、期門(雙)、足三里(雙)、陰陵泉(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灸:每穴灸5~10分鐘,每日灸2次。②艾炷灸:每穴灸3~5壯,每日灸1~2次。

主治:脅助脹痛,觸痛明顯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悶納呆,噁心咽吐,厭食油膩,口乾口苦,腹脹尿少,或有黃疸,舌苔黃膩,脈弦滑。

技術三

艾灸穴位:膈俞(雙)、血海(雙)、行間(雙)、大包(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灸:每穴灸5~10分鐘,每日灸1次。②艾炷灸:每穴炎3~5壯,每日灸1次。③溫針灸:留針15~25分鐘,每日灸1次。

主治:脅助刺痛,痛處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續不巳,入夜尤甚,或脅下有積塊,或面色晦暗,舌質紫暗,脈沉弦。

疝氣的艾灸療法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灸1次,以灸至局部溫熱、紅潤為度。②艾炷溫和灸:每次選用1~3個穴位,每穴用綠豆大艾炷灸3~5壯,每日灸1次。

艾灸技術的操作規程

艾灸療法是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氣、調整陰陽,恢復機體各器官、組織功能的失調而達到治病目的;在使用艾灸療法寸,必須嚴格按照中醫基礎理論和經絡腧穴理論及針灸治療的基本規律選取不同的部位、經絡、穴位、時間及補瀉方法以辨證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