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農諺歌

  與大暑有關的氣象諺語有,「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大暑展秋風,秋後熱到狂」。而與農業有關的諺語有「大暑不暑,五穀不起」,「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等,這說明沒有大暑的強光酷熱,莊稼是不會有好收成的。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

  大暑不暑,五穀不起。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

  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風,秋後熱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泡藥勿超30分 專家支招煎中藥

如果是從醫院取回中藥飲片自己回家煎煮,藥材在煎煮之前泡一泡,可使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泡出,藥效會更佳。如果按季節分,春秋季一般泡30~60分鐘,夏天天氣較熱,浸泡過久藥物更易變質,因此控制在30分鐘以內即可。

熬製中藥時先用大火燒開,然後用文火慢慢煎煮。其他草藥飲片用乾淨的塑膠袋或玻璃瓶密封,放入冰箱冷藏室儲存。但是,夏季藥材保存不要超過一個月。

夏季氣溫高,藥液保存也需注意。為了充分利用藥材,人們通常習慣在第一次煎後,將藥渣保存到晚上甚至次日,藥渣翻煎後服用,夏天藥渣翻煎要記住,別保存藥渣,而要保存藥液。一服藥通常一天煎兩次,夏天在煎藥時應在頭煎後,立刻加溫水煎第二次,以防藥渣變質。此外,從冰箱拿出來的藥液,一定要徹底加熱後再服用,以免引發腸胃不適。加熱時,應把藥液放入蒸鍋、電飯煲隔水蒸,最好不用微波爐加熱。如果是醫院或者藥店代煎的中藥一般是採用真空密封包裝,保存時間是比較長的,但最好是將藥液放在冰箱裡儲存,保存時間不宜超過7天,不能圖方便請人代煎多袋中藥拿回家慢慢服用。

夏季吃中藥要少吃涼辣食品。對服藥者來說,要注意避免和藥材相衝。虛底、寒底體質的人如吃溫補藥物,要避免吃冷食;而熱底者如果在服用清熱解毒類藥材,再吃性質寒涼的食物,就可能會「涼過頭」。

中藥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藥物治病的療效,我國歷代名醫都十分重視中藥煎煮方法。漢代醫家張仲景將煎煮用水分為雨水、千揚水等多種;徐靈胎認為:「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指出了藥液煎煮不當的不良後果:「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這些都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諸多因素影響煎煮質量,而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中藥藥效的發揮。

中藥煎煮過程中要發生兩種變化:一是藥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藥物中各種生理活性成份進行化合反應。因此,湯劑的煎制方法有許多特殊的講究。

可見中藥的煎煮方法對於有效地利用藥物和提高治療效果十分重要。中藥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發揮藥物的作用,對於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義。中藥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2。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份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小,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鍋孔隙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鏽鋼鍋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鹼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藥成份發生反應,大量製備時多選用。銅、鐵質煎器雖傳熱快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中多種成份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質量,不能使用用銅、鐵、鋁鍋、錫等器具,鋁鍋雖傳熱快、化學性質較穩定,但鋁鍋不耐強酸強鹼,對酸鹼性不很強的藥可以選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藥用具。

3。浸泡

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後加常溫水--室溫水浸泡60分鐘,輕壓藥材時水高出藥平面約2厘米。以藥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藥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淨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藥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鐘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份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面淹沒藥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

很多中藥說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實這是籠統的說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藥物有多少之別,藥材質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簡單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論。

5。方法

5。1煎煮中藥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

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減慢水份蒸發,有利於有效成份的溶出。至於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於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儘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

5。2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鐘,二煎10~20分鐘。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l0~20分鐘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鐘,二煎為20~30分鐘,三煎為l0~20分鐘。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藥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後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藥液濾出後,要將藥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藥渣內剩餘藥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藥渣內的藥液可增加藥液成份的l5%~25%。

中藥煎後所取得的藥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學齡期兒童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劑300毫升日服2次,學齡期兒童200毫升日服2次,嬰幼兒100毫升日服2次為宜。

中醫:晨起嘴裡發苦怎麼辦

  很多人早上起床都會感覺口腔有苦味,引起口苦的原因很多,其中,睡眠不足也是一個原因。

    中醫:口苦是由濕熱引起的

  引起口苦的原因很多,如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疾病的人;有口腔疾病以及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人;經常疲勞、睡眠不足、過度吸菸、酗酒的人;患有某些腫瘤的人等,均可出現口苦症狀。

  中醫認為時常產生口苦,這主要是由於濕熱引起的,其中又包括肝膽濕熱和胃熱兩種。肝膽濕熱口苦,可能是由於肝膽部位存在炎症引起的。胃熱產生的口苦,部分人肝膽沒有炎症,但由於飲食不合理,食用了過多的辛辣食品,也會引起口苦。同時,一些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人等)的人也會有口苦的情況。

  另一方面,很多腦力工作者,由於工作精神壓力大,再加上飲食不當、不規律、活動少等特點,其腸胃功能呆滯,進食的食物在胃腸停留時間過長,很容易產生濕熱,也會引起口苦。

  中醫專家建議:

  1、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病因治療引起的口苦。

  2、對於壓力大的人,應該儘量使飲食規律、食物結構合理,少食辛辣,多吃水果、蔬菜等。

  3、適當運動,從而促進消化功能的正常運轉,尤其是腦力工作者,運動要加強,而且要有規律性。進餐時,應儘量少考慮工作的事情。

抗病毒緩感冒需「紅色」 測測你的健康缺哪種色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一樣的,不同人需要的「健康顏色」也是不一樣的,如血管硬化的患者可以多吃紫色食物。

多吃含維生素E食品 延緩內臟衰老3妙招

怎麼才做能延緩內臟衰老速度?在這裡叫大家3個方法,如果你想增加身體壽命,不妨按照下面方法進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