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盜汗是如何進行診斷的

夜間盜汗分為兩種,一種是屬生理性的;一種屬病理性的。現代醫學認為,小兒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屬生理現象。證名,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又稱寢汗。指入睡後出汗,醒後即止。多屬虛勞之症,尤以陰虛者多見。詳見虛勞盜汗、陰虛盜汗條。中醫的說法是「陰虛則盜汗」,「陽虛則自汗」。

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金匱要略·水氣篇》中「食已汗出 ,又常暮盜汗出者 ,此勞氣也。」《景岳全書·汗證》指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 ,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 ,盜汗必屬陰虛」。另外張景岳在《景岳全書·汗證》裡還有「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且臨床尚有因陰虛而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由血瘀而致水濕內停的血瘀與水濕並見等等,辨證時更需詳審,所以又細分為:陰虛盜汗、陽虛盜汗、氣虛盜汗、血瘀盜汗、血虛盜汗、濕阻盜汗、外感盜汗。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小兒夜間盜汗的病因是什麼

孩子的新陳代謝要比成人旺盛很多,由於白天活動量強,到了晚上很容易睏倦,因此睡覺也自然較早。身體健康的孩子睡眠都相對比較安穩,但是如果孩子身體出現異常,就會有反覆翻身或者磨牙等狀況,其中以夜間盜汗為主要病理特徵。孩子夜間盜汗的原因有哪些?

小兒夜間盜汗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生理性盜汗,一種是病理性盜汗。所以想要給予適當的治療與防治,前提必須及時查明原因。

對於生理性盜汗,我們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而是採取相應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導致高熱的因素。例如,孩子睡前活動量過大,或飽餐高熱量的食物導致夜間出汗,就應該對小兒睡前的活動量和進食量給予控制,這樣也有利於睡眠和控制小兒肥胖,有益於小兒的身心健康。

有的孩子的夜間大汗,是由於室溫過高,或是蓋的被子過厚所致,這樣我們就要依據季節更替,溫度增減來調節。例如冬季臥室溫度應在24℃~28℃為宜;被子的厚薄應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

總的來說,如果家長注意到上述幾種容易引起產熱增多的誘因,並給予克服的話,出現盜汗的機會會自然減少。即使小兒偶爾有一二次大盜汗,也不必過分擔心,盜汗所丟失的主要是水份和鹽份,通過每日的合理飲食完全可以補充。對於病理性盜汗的孩子,我們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就是引起寶寶盜汗的主要病因之一。

夜間盜汗的中醫驗方

夜間盜汗是指入睡後汗出,醒後即止的症狀。有的人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其中若是偶爾盜汗可不必在意,經常盜汗並伴有發熱、咳嗽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夜間盜汗患者可以使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自治。

驗方法:

1、生黃芪 30 克,黑大豆 90 克,白朮 10 克。洗淨加清水 500 毫升,煎至 250 毫升,加食鹽少許,飲汁食豆。

2、浮小麥 30 克,淮山藥 30 克。浮小麥以布袋包,與淮山藥同加水煎湯,代茶飲。

3、浮小麥 15 克,烏梅 10 枚,桑葉 9 克,紅棗 10 枚。 加水煎服。用於陰虛盜汗。

藥膳法:

1、羊肚 200 克,浮小麥 30 克。 羊肚洗淨、切塊,與浮小麥同煮熟,吃羊肚喝湯。

2、浮小麥 50 克,紅棗 6 枚,甘草 6 克,桂圓肉 5 枚。水煎喝湯,吃棗和桂圓肉。

外用法:

1、五倍子 1.5 克,硃砂 0.3 克。共研為細末,冷開水調,睡前敷臍中,次晨去掉。

2、龍骨、牡蠣、糯米各等量。共研細末,布包撲身上。每日數次。

冷汗需與盜汗相鑑別診斷

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睡時汗出,醒則汗止,稱盜汗。中醫認為盜汗伴有乏力、咳嗽、胸痛、食慾減退、月經不調、發燒、咯血等,這是陰虛的表現,一般多見肺結核病人。

小兒盜汗吃什麼好

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於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