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的幾種方式

  《關於廣州高校心理輔導機構現狀的調查報告》表明,大學城10所高校都成立了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職能部門。但目前除廣大外,各高校心理輔導人員大多是兼職,由於身負行政、教學等多項任務,對心理輔導工作有很大的衝擊和干擾,即使是少數專職人員,由於在待遇及角色認定上不夠明確,工作中時常出現迷茫情緒,工作熱情難以提高,這些都嚴重影響高校心理輔導的發展。

  目前各高校心理輔導中心諮詢形式仍以面談、電話訪談等傳統諮詢方式為主。如今,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大學生聯繫外界獲取信息最普遍的工具,但調查顯示,10所高校都沒有開設網際網路在線諮詢方式,電話諮詢的方式使用率也很低。

  這反映了高校的心理諮詢形式不夠豐富,緊守傳統,未能與時俱進,開拓新渠道,從而加強心理諮詢對大學生的作用。

  面談:

  一般多數人都會採用面談的方式。面談的好處是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並且能很好地互動。諮詢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一些問題提出疑問並做深入的探討。這是最佳的諮詢方式。

  電話:

  面談從各方面來說,都是比較理想的。但由於地域的限制,或其它因素的原因。很多人是沒辦法到諮詢室與諮詢師面對面的交流,這就需要電話進行交流。雖然電話諮詢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同時也可以隱藏自己。但諮詢師所能收集到的信息,相對於面談來說,就要少很多。

  網上諮詢: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認為最有效的諮詢方式是網際網路在線諮詢。網絡諮詢的方式尚未成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它具有自身的優勢,首先是隱私性強,即使是難以啟齒的問題,諮詢者也能較少顧忌地提出,也可以較易深入問題核心。其次是相較電話諮詢,網絡諮詢的花費較低。但也存在耗時長,效率低,效果不明顯的缺點。

  涉及網際網路的新穎諮詢形式有由廣藥朋輩心理服務隊建立的心理諮詢Q群,廣工的「心靈小屋」網絡留言諮詢等,但因耗時長等原因導致效率不高,諮詢效果不明顯。由此,我們建議各高校的心理輔導機構儘快建立起網際網路在線諮詢,以適應學生要求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對於郵件和論壇發貼尋求幫助這類情況而言,這種方式更象是一種朋友聊天式的討論。首先提問者要有很全面的描述,回答者根據已有資料進行分析和回復。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春困也是亞健康信號警報(圖)

  一進入春天,很多人就特別容易犯困。睡覺睡不醒,工作沒精神,有人說這是「春困」,也有人說這是一種「病態」。那麼春困到底是病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哥打的不是「哈欠」,是「春困」

  最近,在鄭州市經三路財富廣場辦公樓上班的王衍總是沒精打采,哈欠連天。特別是早上一到辦公室,王衍一個哈欠接著一個哈欠,甚至還趴在桌上再打個盹兒。同事們笑問他,晚上幹什麼去了,這麼累?

  王衍用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回答說:「哥打的可不是哈欠,是春困。」

  隨著春季的到來,不少同事、朋友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的春困現象。

  原因:春困也是亞健康信號警報

  人到春天為何會犯困呢?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史曉紅認為,春困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自然季節變化而發生相應調節的一種生理現象。冬天,人體為了防止熱量散發,皮膚和微細血管處於緊張收縮狀態,維持機體的生理恆溫和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信息增多,人的大腦比較清醒。而春天,氣溫適中,皮膚和微細管處於舒張的狀態,體表血液供應量增加,流入大腦的血液就相應減少,於是出現昏昏欲睡的「春困」現象。

  史曉紅說,人到春季常感覺想睡覺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但是對於嚴重的「春困」則不可忽視。因為有時「春困」也是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報警信號。比如,不少情況下,嚴重春困是抑鬱症、焦慮症的先兆。而糖尿病、高血壓等軀體疾病往往與情緒變化相關。此外,「春困」在某種程度上也傳遞出身體出現了肺陰虛、肺燥熱、濕痰、肝陽上亢、腎陰虛等不良「信號」。

${FDPageBreak}

  多睡,並不解「春困」

  為了解決春困,有些人選擇睡覺的方法,鄭州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王志宏表示,多睡並不一定能解決春困。「一般情況下,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時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之處於抑制狀態,人會變得更加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結果是越睡越困」。

  抵禦「春困」有啥方法

  王志宏介紹說,雖然春困不是什麼嚴重的病態,但不利於人的身體及精神狀態健康協調,需要通過各種方法加以調節。

  王志宏建議說,避免春困更多的是要加強鍛煉,增加戶外活動,在陽光充足、綠化多的地方活動,多做些深呼吸,給大腦提供新鮮充足的氧氣。此外,油膩食品可使人產生疲憊無力、情緒低落的症狀,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春困」現象,因此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吃新鮮果蔬。「辦公一族,要注意調節室內溫度,在室內添置一些色彩艷麗並富有生機的飾物以及花草,或聽些曲調優美明快、有激勵振奮人心作用的音樂或歌曲等方法驅除困意,振作精神」。

  史曉紅說,出現「春困」,千萬不要隨意服用藥物,不要試圖靠喝咖啡、濃茶改善症狀。嚴重「春困」者應該及時到醫院神經科或心理科檢查,以明確原因。

「沒心沒肺」的人活得更輕鬆(圖)

  

  「沒心沒肺」與「麻木不仁」意思相近,在許多人看來是個貶義詞。這種人即使剛挨了批評,不多會兒又沒事人一樣,跟旁邊人有說有笑;跟誰都愛掏心窩子,也不管人家能不能接受;行事為人不知道害怕或害羞為何物……但俗話說得好,「傻人自有傻福」,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活得比較粗線條的人,往往更樂天派,甚至更長壽。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來,「沒心沒肺」是近代才出現的、對國人含蓄性格的一種修正,有三方面的優點:認知上,能接納自己和他人的缺點和錯誤,里里外外的負面評價都不會往心裡去,能「相逢一笑泯恩仇」;情緒上,心情比較穩定,也相對比較積極;行為上,大膽主動,比較坦誠,不為細節所困擾。

  有研究表明,這種簡單的人其免疫力往往比敏感者高,如唾液中抗體數就會比較多。而且,沒心沒肺的人不會因為太過於壓抑而抑鬱,也很難因為太敏感而焦慮。加上他們主動溝通的特點,往往能爭取到更多有益身心的社會支持。

  因此,臉皮太薄的人平時可以多跟這種人交流接觸,慢慢模仿和認同其行為做派———下館子時被服務員忽略了,即使一開始不好意思開口召喚,但跟著那些膽大的人,也會學著開始勇敢爭取自己的權益了。另一方面,敏感的人要向這種人學自信,多挖掘自己的閃光點和成就感,少被別人的眼光左右。當然,沒心沒肺也很容易因為太自我中心、不善於體諒他人感受,而出現「人際危機」,因此也要多聽他人反饋,不斷調整自己的敏感度。

養生向孔子學習「八不食」(圖)

國產大片《孔子》,在發哥的號召力下,讓年輕一輩了解了孔子。孔子作為一名中國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值得後人遵循的不僅僅是孔子的思想。

5種提升幸福感的訣竅

快樂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近日的《生活科學》雜誌中,美國加州大學裡弗賽德分校的研究人員對51項增進快樂的研究進行總結後,給出肯定答案,並指出了5種能大幅度提升幸福感的「快樂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