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隱白、關元、三陰交、百會、肝俞、脾俞、命門、中極、博俞(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經血非時而下,量多如崩,色淡質稀,腰痛如折,神疲體蜷,氣短懶言,不思飲食,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脈緩弱。

技術二

艾灸穴位:氣海、脾俞、三陰交、地機、血海、氣沖、沖門、支溝(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

主治:經血非時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淨,血色紫暗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澀或弦澀有力。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黃疸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至陽、陰陵泉(雙)、陽陵泉(雙)、膽俞(雙)、太沖(雙)。

操作規程:①燈火灸:採用陰燈灼灸法,每天灸1次,每穴1壯,灸至黃疸消退為止。②艾炷灸:每穴3壯,每日1~2次。

主治:陽黃。初起白睛發黃,迅速至全身發黃,色澤鮮明,右脅疼痛而拒按,壯熱口渴,口乾口苦,噁心嘔吐,脘腹脹滿,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短少,舌紅,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滑或滑數。

技術二

艾灸穴位:脾俞(雙)、至陽、中脘、關元、足三里(雙)、三陰交(雙)。

操作規程:①艾柱灸:每穴3~5壯,每日1次。②艾條灸: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1次。③燈火灸:採用明燈爆灸法,每天灸1次,每穴灸1壯。

主治:陰黃。身目發黃如橘,無發熱或身熱不揚,右脅疼痛,脘悶腹脹,頭重身閒,嗜臥乏力,納朵便溏,厭食油膩,噁心嘔吐,口黏不渴,小便不利,舌苔厚膩微黃,脈濡緩或弦滑。

泄瀉的艾灸療法

技術―

艾灸穴位:神闕。

操作規程:①艾炷隔姜灸:每天灸治1次,每次3~5壯,10天為一個療程。如果患者施灸部位皮膚出現明故灼熱,再加一片事先準備好的薑片,灸處皮膚必須呈潮紅方有良效。②艾炷隔鹽灸:每1次,每次7壯。每天灸治1次,每次3~5壯,10天為一個療程。

主治:脾胃虛寒泄瀉;症見泄瀉每日排便4次以上,甚至10多次,糞質清稀呈清水樣,食後作瀉或晨起腹痛,泄後痛止,脘腹發涼發脹面色蒼白,精神不振,納呆,四肢不溫,腹痛得溫則舒,舌淡苦白,脈細弱。

技術二

艾灸穴位:足三里(雙)、神闕、天樞、中脘(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鐘,以穴位表麵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次。

主治:脾胃虛弱泄瀉。症見大便時溏時瀉,食後加重,食欲不振,脘腹痞滿,倦怠乏力,神疲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技術三

艾灸穴位:足三里(雙)、神闕、天樞、中脘(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鐘,以穴位表麵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7壯,每日灸1次。

主治:脾胃虛弱泄瀉。症見大便時溏時瀉,食後加重,食欲不振,脘腹病滿,倦怠乏力,神疲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技術四

艾灸穴位:脾俞(雙)、胃俞(雙)、陰陵泉(雙)、足三里(雙)。

操作規程:麥粒灸脾俞、胃俞、陰陵泉、足三里,每穴3壯,隔日1次,1個月為一個療程。

主治:脾虛泄瀉。症見大便次數增多,時溏時瀉,食後加重,食欲不振,脘腹痞滿,倦怠乏力,神疲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技術五

艾灸穴位:足三里(雙)。

操作規程:直接灸:每次選用一側,用酒精常規消毒穴位,以米粒大小艾絨置於穴上,點燃艾粒,燃盡,再灸第二粒,局部保持乾燥清潔3日,1周後灸另—側穴位。

主治:脾虛泄瀉。症見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每日5~10次,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覆,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薑黃,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技術六

艾灸穴位:中脘(雙)、足三里(雙)、神闕、大椎、曲池(雙)、合谷(雙)。

操作規程: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鐘,以穴位表麵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灸1次。

主治: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若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

技術七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雙)、神闕、脾俞(雙)、腎俞(雙)、關元。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以穴位表麵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3~5壯,一般每日灸治1次,病情重者可以灸治2次,艾炷如棗核大,7日為一個療程。③艾炷隔附子餅灸:取適量附子切細研為細末瓶務用。施灸時取附子末10g,以黃酒調和做五分硬幣大小、厚約0.5cm的附子餅4個,中央用針扎數孔,分別置於腹或腰背部位上。上置艾炷灸之。每穴每次灸3~5壯,一般每日灸治1次,7日為一個療程。

主治: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腸鳴即瀉,烘質清稀,或瀉下完谷不化,飲食減少,小腹冷痛,腰膝酸軟,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詠細弱。

技術八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雙)、神闕、天樞、脾俞(雙)、內關(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以穴位表麵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3~5壯,一般每日灸治1次,病情重者可以灸治2次,艾炷如棗核大,7日為一個療程。

主治:大便溏薄,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伴有腹脹,納差,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技術九

艾灸穴位:天樞、足三里(雙)、上巨虛(雙)、陰陵泉(雙)、合谷(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灸1次,重證可1日灸2次。②溫灸器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灸1~2次。③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3~7壯,艾炷如寧核大,每灸1次。④溫針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灸1次。

主治:寒濕泄瀉。大便次數增多,突質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

技術十

艾灸穴位:脾俞(雙)、關元俞(雙)、中脘、天樞(雙)、足三里(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0~20分鐘,每曰灸1次。②隔姜灸:每次選用2~5個穴位,每穴用黃豆大艾炷灸3~7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脾虛泄瀉。大便溏薄,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伴有腹脹,納差,神疲乏力,面色薑黃,舌淡,苔白,脈細。

技術十一

艾灸穴位:腎俞(雙)、命門、中脘、無樞(雙)、足三里(雙)。

操作規程:①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3~7壯,艾炷如棗核大。隔日灸1次。②隔附子餅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3~7壯,隔曰灸1次。

主治:背虛泄瀉。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瀉後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內,脈細弱。

小兒夜啼的艾灸療法

主治:啼哭時哭聲低弱,時哭時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溫,吮乳無力,胃納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紅,舌苔薄白,指紋多淡紅。

呃逆的艾灸療法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個穴每次灸10~15分鐘,以穴位表麵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灸1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7壯,每日灸1次,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