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和氣會讓員工自我壓抑——
伴隨著兩位當事人的雙雙離職,前陣子沸沸揚揚的「秘書門」事件已然落幕。業界專家普遍認為,這場「架」吵得十分不明智,職場矛盾不是一個「吵」字就能解決。仔細想想,你敢在職場上吵架嗎?你又會「吵架」嗎?
[場景一]同事間唇槍舌劍
「嘭」,又是一拳砸在桌上,比先前的一聲更加劇烈。不過,這回換成張雨反擊,他一步衝到同事安森的面前,照他剛才砸過的地方狠狠地落下一拳。「少跟我說這些,企劃書上的統計數據寫的明明白白,不按樣本作評估隱患有多大你知道嗎!」「廢話!但是你也不用用腦子,評估的參數那麼低,符合實際情況嗎……」
[專家拆招]小「吵」打破溝通鴻溝
同事之間,如果不是期望通過吵架來存心貶低對方、使對方難堪,而是在某個具體的工作問題上各持己見,爭執不下,那麼這樣的吵架,不會造成當事人雙方的敵對和仇視,反而有利於問題的充分溝通和解決。一方的強硬態度,會第一時間充分引起另一方的重視和思量,避免了由於沉默和妥協造成的溝通失效,配合遲鈍。同時由於彼此平等的工作關係,方式上可以表現得激烈一些,但切不可觸及對方身體,由「吵架」變成「打架」。
[場景二]上下級相互交鋒
張林嚴肅地走到經理室的辦公桌前,站定後將一份文案推送到經理馬克的面前,「我前天補充提加的方案開會都通過了,為什麼沒有寫進最終的報告裡去,請您解釋一下!」「後來我又考慮了一下,並不合適。」「不合適就可以隨意刪減嗎?那開會豈不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專家拆招]一味指責抱怨不可取
上下級之間,並不是絕對服從的不平等關係。當員工和老闆的意見產生分歧,或者認為遭遇了不公平待遇的時候,可以適當地通過「吵架」來表達出自身強烈的主張或是不滿。但是在言辭上要注意分寸,不要一味指責,而是要說明情況,探討原因。這樣其實有利於上下級之間的了解與配合。
[場景三]對下屬嚴厲批評
「扣你的獎金是按規定辦事,沒有停職已經是網開一面了。」
「為什麼一群人做錯事只懲罰一個人!」
「那我現在就給你一個機會,讓你解釋清楚!」沈鴻義憤填膺地開始詳細訴說整件事情的始末,身為主管的冉傑並沒有打斷他的陳述,眉頭緊鎖地仔細聆聽……
[專家拆招]給下屬一個說話的機會
作為主管,不應將下屬的牢騷和異議當作對自身權威的挑戰,而應當給予他們「說話」的機會和權利,在他們釋放自己的過程中學會聆聽和重新分析。同時語言上要注意留有餘地和空間,不要一言獨斷,允許下屬的解釋和辯駁。
北京東明時光國際諮詢中心的首席情緒與行為管理顧問文稚嘉女士指出,中國人講求凡事「一團和氣」,即使是看不順眼,也不會輕易發生正面衝突。長久以來,「吵架」一直被認為是下下策,很多人面對上司,不敢吵架;面對同事,不願吵架;面對下屬,不屑吵架。職場氛圍在這種過分的自我壓制和人工合成的太平盛世中,逐漸開始失真。
與其過分壓抑自己,造成溝通上的堵塞和彼此之間的不信任,還不如學會真誠而率性地「吵架」。文女士表示,「在不惡意攻擊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前提下,適當而直接地表達出對他人意見的異議,或者是對他人做法的批評,這樣的吵架是可以被理解並光明磊落地存在的」。
專家提示職場「吵架」要訣
1.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吵架來解決。人際交往的蜚短流長、利益紛爭的不甘示弱,這樣的吵架會連「身段」一同吵丟。 2. 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吵架。激烈的言詞和激動的情緒,不是每個人都能正常承受的東西。例如,「新人」如果在入職不久就「被吵」,那麼很可能會傷害他的職業自尊心,影響他對企業文化的正確認識和評估。
3. 吵架要建立在彼此了解,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初次合作的兩個人,還是應當儘量用平和的方式進行溝通,盲目的吵架會導致無端的猜疑,甚至造成關係的永久破裂。
4. 吵架要目的明確,不能偏題。只有發生了具體的問題時才可以吵架,不能將吵架視為日常不滿情緒的發泄方式。所謂「對事不對人」,切不可「沒事找不痛快」。
5. 吵架要注意語言方式。吵架應當就事論事,當事人可以直抒胸臆,但不可言詞污穢,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更不能越吵越遠,最後變成「揭底口水大戰」。
6. 正視吵架的意義。吵架不是攻擊性、壓倒性地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是通過比較激烈的方式,討論問題並解決問題。不要寄希望於通過比試嗓門的高低而使他人臣服。
7. 冷靜對待吵架的結果。當「戰事」平息之後,吵架的雙方應當抽離出激動的情緒,客觀地分析對方的意見或者指責,找出自身缺失或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和完善。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職場禁忌:積極莫亂了分寸
幾乎所有的辦公室新人在剛剛坐到自己的電腦桌旁時,都有難以言喻的興奮:那是混合著知遇之感和自信之願的一種情緒,尤其是那些進入知名企業的年輕單身人,在打電話回去向父母報喜時,父母總會諄諄告誡說,你是新人,最忌疏懶;有什麼額外的工作,人人可推託的,你不要推託,不僅不要推託,還要多做份外之事,人積極一點總沒的……啊,這番話對初出茅廬的你來說,不啻有醍醐貫頂之感,從此你自願承擔了辦公室里眾多的分外之事,你忙得像一隻上足了發條的鬧鐘,你覺得自己如此用心賣力,該是離成功越來越近了吧。如果不是那次在公司餐廳里偶然旁聽到同事的議論,你還以為自己在事業這條盤山路上已經遙遙領先……然而,關於你的「賣力」和積極,別人似乎並不領情,非但不領情,好像還藉此懷疑你的才幹和人品,總的來說,他們認為你是一個很懂得「作秀」、太有虛榮心的人。聽到這些議論你感覺到一絲無言的落寞和傷感嗎?你會想,「我如何將我的真心解剖給眾人看?難道真是積極反被積極誤嗎?」
辦公室的微妙人際關係是一面三稜鏡,你希望出現的形象與他人看到的形象常常是不一致的。所以你要審時度勢,及時繞開某些欲速則不達的欲速則不達的「表現陷阱」。
表現「積極」的陷阱之一:
樂於受人指派
你總是想:我是新人,我多做事,總可以掙得正面的印象分吧。其實不然。
超過七成的新人以毫無怨言地受人指派來表現他們的「謙虛、肯干」,即便發展到最後,直接上司和資深同事以純私人的事宜來麻煩他們,他們也不好意思拒絕。「我是新人,我多做事,總可以掙得正面的印象分吧。」還有一點就是,「藝術地拒絕別人,很傷神的,還不如有求必應更省事,也能掙得一個好人緣。」問題是,你掙得的這個「好人緣」,對你的事業發展有沒有用?在你心甘情願地陷入大量事務性工作以後,同事對你的印象竟是:「他樂於做這些事,說明他身上有一種『保姆情結』,這樣的人大體適合做一些被動的工作,是缺乏創見和個性的。」
你是不是很冤枉?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你花費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卻被說成一個在工作中缺少主動能力和主動意識的人,只能在別人的計劃中以謙卑的姿態分一碗羹吃。你不禁委屈道:人心不古啊,我這樣對他們,竟換下來他們的感激,反而被他們鄙薄。
事實上這是很自然的一種質變;當你偶爾幫助別人做一些事務性工作,並一再強調自己的分身乏術時,別人感激你;而當你以矚目的關鍵一條是,「不要過早地擁有配角意識。」「主角」們可以做一些事務性工作,但這是有代價的,需要同事也幫他做一些瑣事來「償還」,「主角」不會以做事務性瑣事為樂。擺脫被脂派僵局有兩條需要共勉:一是要確立「主角」意識,不要一上來就以「配角」自居;二是可以平和的態度去指派那些指派過你的人,讓他們感受到,接受指派不僅僅是出於善心,也是出於責任和友誼。在你的同事學會換位思考前,不要經常隨意接受他們的指派。${FDPageBreak}
表面「積極」的陷阱之二:
沉迷加班慣性
你每天在辦公室呆到**點鐘甚至更晚才回去,連雙休日也不例外。你覺得自己很勤奮,其實不然。
沒有很強的「限時任務壓力」,你也習慣每天在辦公室呆到**點鐘甚至更晚才回去,連雙休日也不例外。雙休日公司餐廳不開張,你寧可買碗仔面吃,並為自己與電腦留守歲月的執著生出一絲悲壯感。那一日你剛剛泡好碗仔面,恰逢公司老總下來巡查,讓他「打撈」到你勤勤懇懇的背景,令你好一陣猜測與興奮:你這一茬新人中,最有晉升希望的人,是你吧!
然而你忘了去看周一上班時,部門主任和同事嗅見辦公室里一股子瀰漫不去的碗仔面氣息時,他們含意複雜的表情。中層主管Heien 說,「我也是從新人走過來的,他們在3個月內把辦公室當家,我覺得蠻正常;但若一年以後他們還是賴在辦公室里,待到末班車開來才依依不捨地離去,我會覺得他們的生活太封閉,會直接影響他們對這份工作的興趣的長久性。」Heien總結說,有張有弛才會興趣不久,所以她不喜歡下屬晝夜圈在辦公室里。
更有比Heien嚴厲的主管,會毫不客氣地指出,「如果不是在趕貨階段,一個人不能在每周40小時內完成工作,要靠加班來完成,只能說明他效率低下。還有,不少單身員工雙休日也在辦公室里泡電腦泡長話,干的卻不是本公司的活。」要是給上司留下後一種印象可就糟了:利用公司的資源來滿足你的私慾,這是任何一間公司的Boss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啊,雙休日為何不打一局網球或回家吃老媽的拿手好菜呢?為何要呆在二氧化碳濃度甚高的寫字樓里,那裡的地毯上,果真有什麼遺失的珍寶,才值得你貪戀留在那裡的分分秒秒?
中年上班族工作時間過長易患痴呆症
芬蘭保健專家最新研究指出,工作時間太長會導致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增加。研究發現,在中年上班族中,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比每周只工作41小時的人,思考能力、短期及長期記憶力都要差。
研究結果顯示,工作時間過長對中年人的認知能力可能有負面影響,而認知損傷會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