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流行骨感美的時代,很多人都沒有看到它的致命危害。英國《每日郵報》載文指出,英國劍橋大學露絲·洛斯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研究發現,體質指數(BMI=體重/身高平方)低於18.5的太瘦人群,以下7方面的危險會大大增加。
流產危險增加72%
英國倫敦衛生和熱帶醫藥學院研究發現,懷孕前太瘦的女性,懷孕頭3個月發生流產的危險會增加72%。太瘦女性孕期也容易出現嚴重的反胃。
自殺危險增加12%
《美國流行病學雜誌》刊登一項涉及100萬瑞典男性的大規模研究發現,與體重正常的男性相比,太瘦男人自殺危險增加12%。主要原因是瘦男人大腦中使人產生欣快感的化學物質水平更低。
男性不育危險增加
英國阿伯丁大學一項涉及5316名男性的研究發現,男人太瘦會導致精子質量差,進而影響生育力。
車禍傷亡幾率更大
《美國公共衛生雜誌》刊登一項涉及2.2萬名司機的調查發現,一旦發生車禍,瘦司機比體重正常的司機死亡危險更大。
更容易發生骨折
《內科學文獻》雜誌刊登一項涉及3683名女性的新研究發現,女性越瘦,其骨密度就越低,中年更易骨折。過瘦女性應適當增加體重,多進行跑步、跳繩和舉重等運動。
關節炎和心臟病危險增加3倍
美國梅奧診所研究人員對數百名患者42年病歷數據的研究發現,體重過輕的關節炎患者在中年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體重正常者高3倍。
老年肺病危險增加
《性別醫學》雜誌刊登一項為期20年的研究發現,太瘦的老年婦女更易患支氣管炎、肺氣腫和哮喘等慢性肺病。
所以,為了自己健康,過於骨感的人群還是要想辦法給自己增長一下體重吧。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睡眠促大腦排清毒素 睡眠的幾大好處
人類為什麼要將生命的1/3時間用於睡覺?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當人們處於睡眠狀態時,大腦才能高效清除代謝廢物。除了此作用外,睡眠還有其他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好處。
睡眠促大腦淨化
「一宿好的睡眠有助於頭腦更清楚」,這句古老格言的含義近日被新的科學發現刷新。10月17日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在睡覺時,清除大腦中廢物的系統最活躍。這個啟示可能改變科學家對睡眠生物目的的理解,指向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式。
論文第一作者、羅切斯特大學博士後謝璐璐介紹說,他們此前已發現大腦內有一個獨特的「垃圾處理系統」——該系統的清潔速度甚至比廣為人知的身體淋巴系統更快,其被命名為「類淋巴系統」。它的工作原理是,腦脊液沿著動脈周隙流入腦內組織,與腦內組織間液不停交換,並將細胞間液體的代謝廢物帶至靜脈周隙,隨即排除至腦外。而新研究發現,這些工作幾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
增強機體免疫機制。促進疾病康復
睡眠時,人體的免疫系統得到某種程度的修整和加強,體內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及其所產生的免疫活性物質增加,產生抗體能力增加。當外源性有害物質人侵人體時,這些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和物質即引發一系列免疫反應而清除病原體,對機體起到免疫防禦和免疫修復的作用。對於患病者,睡眠後,免疫力增強,即機體抵抗力增強,無疑加快了疾病的康復過程
促進生長發育
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嬰幼兒在出生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大腦繼續發育,這個過程離不開睡眠;且兒童的生長在睡眠狀態下速度增快,因為睡眠期血漿生長激素可以連續數小時維持在較高水平。所以應保證兒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證其生長發育。
有利於皮膚美容
在睡眠過程中皮膚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其分泌和清除過程加強,加快了皮膚的再生,所以睡眠有益於皮膚美容。
飲食養生「十六食」:養人最是粥 晚食不宜遲
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曾說過:「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這是千真萬確的。可飲食養生要講究方式,不光要吃得營養,還要真正懂得吃的科學和方法。
少食
在保證營養前提下的「少吃」。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壽高101歲,他在《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善養性者——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應把握在尚飢非飽之間的狀態。他認為,飽食可結積聚之痰,多飲可釀痰癖之患。故提倡養生以少食為佳,最好是「早飯清清一碗粥,夜飯少吃亦教足」。著名的麥凱效應已證實少食可延壽。基因學說也證明,少食可有效地延長端粒DNA序列縮短的速度,而端粒DNA序列是壽命生物鐘所在。少食還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體潛能,而具健體強身多種效應。少食的保健作用,還在於它能防治那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如肥胖症、癌症、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症等。
慢食
在美國、日本、土耳其等一些國家,健康與營養學專家一致在努力倡導新的飲食觀念:「想長壽嗎?慢點兒吃。」這些專家甚至列舉「快餐綜合徵」的種種表現,從而激發人們擯棄口味千篇一律的速食,回歸豐富的傳統美食習慣和美食文化,並啟發人們懂得「吃得越慢,活得越久」的道理。「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可以減肥、美容、防癌、健腦。
素食
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營養學家一直在強調,儘量吃植物性食物(蔬菜、水果、豆類等),少吃動物性食物(肉、魚、禽蛋、奶製品等),尤其要少吃高脂肪含量的食品,才是健康的飲食方式。但單純素食,絕對素食不可取,應該是「基本吃素」,而不是一點葷也不吃,這也是人的進食原則。
博食
博食充分體現食物互補的原理。博食是獲得各種營養素使營養平衡的保證。日本提出「每天至少吃30種食物」。我國古代醫學著作中提出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博食思想,一直受到古往今來的中國人的高度重視。博食的正確辦法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注意糧豆混食、米麵混食,適當輔以包括肥肉在內的多種動物性食品。
淡食
淡食是指多食蔬菜,少食葷菜,主張薄滋味。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主張「善養性者,常很少食肉,多食飯」。《呂氏春秋》鄭重提出:「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為食。」正如俗話所說:魚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多鹽、多油、多糖現在稱為「三害」,淡食還要有少鹽、少油、少糖三大內容。
冷食
「低溫可延壽」的觀點,正在被人們所推崇。目前多為「外界降溫」,而冷食則是內部降溫法,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會加快蠕動,可以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
暖食
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燙口,以熱不灼唇,冷不冰齒為宜。食物過熱過燙,對消化道主要是物理傷害;燒灼黏膜、燙傷管壁;過食生冷,寒傷脾胃,運化失調,食滿腹脹,甚而痛腸無時,導致嘔吐、腹瀉、痢疾等病。
鮮食
絕大多數食物均以新鮮為上,許多「活營養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鮮吃鮮做」、「不吃剩」。
生食
生食被認為是「良性回歸自然」,適合生食的儘量生食。我國人民歷來有生食瓜果蔥蒜的習慣,但生食範圍狹窄。生食某些食物有多種好處。一般的瓜果蔬菜經過高溫燒煮,包括維生素在內的許多營養成分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食則無此弊端。
熟食
高溫煮食,可以殺菌消毒,利於消化吸收。熟食還可以增進美味,去除惡味,使對人體不利的成分分解或揮發掉,或轉化為對人體無害的物質。
潔食
飲食不潔可造成食物中毒,引起腹痛、腹瀉、下痢、嘔吐等,甚至導致細菌性痢疾。潔食包括無塵、無細菌病毒、無污染。
乾食
食可以增強咀嚼功能,刺激牙周、牙齦的神經末梢,刺激含有抗癌因子的唾液分泌,起到健胃、健腦、美容、抗癌的功效,應經常為之。
稀食
古代陸游就有「養人最是粥」之說。食粥養生自古延續至今。牛奶、豆漿、各種煲湯等都對身體大有裨益。
選食
科學引領人們進入個體營養時代,應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食物(甚至可根據個體基因類型),使營養更具針對性。
早食
「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遲」,即三餐皆需早。早食與晚食大不一樣,可避免一天中營養的短期不平衡。晚餐早食可預防十餘種疾病。早餐早食,有益健康和一天的工作、學習。相反,漏吃或晚吃,晝夜節律就會變成「夜間型」,它很難使你的大腦在中午之前活躍起來,這也是某些疾病的誘因。
斷食
古人稱為「辟穀」,即在一定時間內,一頓或一天不進食。可有效地增進消化道功能,還可徹底地排除體內毒素,利於挖掘人體潛力。
打嗝叫人情以何堪!9個方法有效制止打嗝
飯後打嗝是很多人遇到的事情,其實醫生指出打嗝涉及中樞反射弧與外周的膈神經,如果打嗝超過24小時,則大多屬於病理表現。而且在家打嗝也就忍了,如果到了辦公地點正在洽談業務還在打嗝,叫人情以何堪!
腸是人的第二大腦 懂得「腸壽」才能更長壽
腸道的壽命與長壽有什麼樣的關係?您腸道的年齡與真實的年齡相符嗎?大家如何通過保養腸道實現健康長壽的願望呢?上,這些問題讓不少市民朋友第一次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