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
性溫,味酸甜。根據前人經驗,石榴有損耗肺氣之弊,故凡肺氣虛者,不宜多食。
荸薺
性寒,能消積破氣。《本經逢原》中就已指出:荸薺,虛勞咳嗽切禁,以其峻削肺氣。因此,凡肺氣虛弱之人,無論咳嗽或是虛喘,皆不宜多食。
胡椒
性大熱,味大辛,是一味典型的辛辣刺激食品,古代醫家多認為多食動氣燥液,耗氣傷陰。《海藥本草》還說:不宜多服,損肺。元代名醫朱丹溪也認為:胡椒性燥,大傷脾胃肺氣,久則氣大傷,凡病氣疾人,益大其禍也。由此可見,凡肺氣虛弱之人,皆不宜多吃常吃胡椒。
薄荷
性涼,味甘辛,辛能發散,耗傷肺氣。清·吳儀洛認為:薄荷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本草經疏》亦云: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症者勿服。因此,凡屬肺虛所致的咳嗽哮喘,皆當忌之。
此外,肺虛者還應忌吃或少吃生蘿蔔、蘿蔔子、生薑、大蒜、胡荽、洋蔥、檳榔、蘿蔔纓、香椿頭、芥菜、地骷髏、金橘、金橘餅、羅漢果、肉桂、砂仁、豆蔻、菊花、白酒、香菸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氣虛體質適合喝的7款補氣茶
1、黑豆茶
功效:黑豆是防老抗衰黑武士,《本草綱目》中有入藥記載的黑豆,對防老抗衰、治腰膝疼痛,及烏髮、補腎有十分卓越的功效;營養價值與黃豆相當。藥用價值卻高於黃豆。是豆類家族的明星!
材料:黑豆100克,蘇木10克,紅糖適量,水700ml。
作法:
1、黑豆以水略洗,瀝乾備用。
2、鍋中加入黑豆、蘇木及水,燉煮至黑豆熟透後,撈除蘇木及黑豆。
3、再加入紅糖,攪攔至融化後即可飲用。
2、當歸丹參茶
功效:活血去瘀。當歸甘溫而潤,可活絡血液,丹參味苦微寒,可活血去瘀,調經止痛。兩味合飲可保氣色紅潤,精神飽滿。
材料:丹參8~10克、當歸8~10克。
作法:所有材料放入茶杯中,沖入250c.c。的熱水,燜約30~40分鐘即可飲用。提醒:容易腹瀉或腸胃功能弱者,可減少當歸的份量。
3、何首烏枸杞茶
功效:益肝腎。何首烏味甘苦,益精血補肝腎,枸杞味甘,可養肝明目,易腰膝無力、頻尿腎虛者常飲用,可養氣壯筋骨。
材料:何首烏10克、枸杞10克。
作法:所有材料放入茶杯中,沖入250c.c。的熱水,燜約20~30分鐘即可。提醒:由於枸杞較易上火,體者燥熱者可減少枸杞份量,或加入8克菊花,降低熱性。
補氣養血喝什麼茶好呢? 推薦七款養生茶飲
4、三七茶
功效: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塊;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症瘕;產後血暈、惡露不下;心紋痛;小腸炎。
材料:三七5克、花茶3克。
作法:用三七的煎煮液25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5、桃歸茶
功效:活血養血,祛瘀。用於婦女血閉不通,月經不調、經少、有瘀塊、手足心煩熱;產後惡露不盡。
材料:桃仁5克、當歸3克、紅花3克、牛膝3克、花茶3克。
作法:用前幾味藥的煎煮液35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6、活血美顏茶
功效:活血美顏花茶是由紅花、玫瑰花等花茶配製而成,紅花能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找謝,排除黑素細胞所產生的黑色素,更能降血壓、降血脂、改善機體微循環境;搭配法蘭西玫瑰的緊緻肌膚、美麗容顏功效,讓你身體血脈暢順、容顏潤紅。
材料:玫瑰果3克,洛神花、乾燥玫瑰花各2克,桂圓8顆,白冬瓜糖15克,水300ml。
作法:
1、桂圓略洗,瀝乾後備用。
2、鍋中加水煮滾後,放入玫瑰果、洛神、乾燥玫瑰、燜煮3分鐘。
3、再國入桂圓與白冬瓜糖,拌勻調化後倒入杯中即可飲用。
7、活血補氣茶
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本草從新》記載:「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
玫瑰花作為可供食用的藥物,是正式載入《食物本草》的。民間常用玫瑰花加糖沖開水服,既香甜可口,又能行氣活血;用玫瑰花泡酒服,舒筋活血,可治關節疼痛。
甜葉菊更是好東西,甜度高,還低卡。
材料:黨參7克,玫瑰2克,甜葉菊0.3克。
作法:用開水沖泡一會兒即可。
冬季氣虛體質補氣調理的小妙招
1、黃芪蒸全雞
材料:母雞約800克,黃芪30克,調料少許。
做法:黃芪放入雞腹內加調料後隔水蒸2小時,分2~3次食用。
2、陳皮鴨
材料:鴨1隻、人參10克,淮山藥10克。調料少許。
做法:將人參放入鴨腹內煮熟後,加入調料,再加入淮山藥煮15分鐘即可,分2~4次食用。
3、苡仁紅棗粥
材料:苡仁20克,紅棗20枚,小米10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苡仁,小米,大米加水煮熟時,加入紅棗熬成稠粥時即可食用。
氣虛體質食療原則
少吃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蘿蔔等。寒涼、肥甘厚膩的食物也要少吃,以免傷中陽,導致痰濕體質。
氣虛怎麼辦 中醫推薦7種補氣藥材
研究證實,人參有促進人體細胞發育,增加細胞分裂次數的作用,由於人參大補元氣,可常用於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脈微弱,血壓低的休克等症。此外,由於人參有補益強壯作用,可抗衰老,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怔仲,自汗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