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身上飽含著無數奧秘,讓一代代科學家探索不止,因此,每年我們在了解自身上都會有所斬獲。12月23日,美國MSNBC網站報道稱,2009年度,又有9項人體奧秘被解開。
成人也有「嬰兒肥」。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褐色脂肪是嬰兒和兒童的專利,一旦他們長大成人後,這種脂肪就消失了。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最新研究卻發現,成人仍然保留了褐色脂肪。研究者稱,褐色脂肪可以燃燒熱量,有助於減肥。研究者預測,適當增加褐色脂肪能助人減肥。
皮膚是「細菌天堂」。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體上隱藏的細菌比我們以前知道的還要多,最新發現大約有1000多種細菌寄居在人體表面,而且不同地方的細菌分布不一樣,以潮濕而多毛的部位最多。另外,研究者還發現,前臂的細菌就多達44種。
早醒比晚睡更值得警惕。比利時研究人員發現,與晚睡的人相比,早醒的人更容易疲勞,注意力和反應能力也都不好。另外,義大利研究者也發現,晚上10點04分左右,人的創造性思維最為活躍,因此晚睡也是有好處的。
右耳朵聽到的話更容易讓人高興。義大利研究者發現,進入右耳朵的音節會被左腦半球優先處理,而左腦是人類的語言中樞,更善於理解話語的意思,而且更容易從中發現快樂的因子。
同時處理多種信息讓你更慢。人們通常認為,同時處理幾個事情是一種能力,能提高工作效率。但美國研究者最新發現,這樣會導致事倍功半,因為它會加快應激激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產生負面的生理作用。因此,同時處理多種信息會讓你的效率降低,而且「一心多用」的時間越長,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就越差。
嬰兒哭聲有「口音」。德國研究者發現,嬰兒哭聲的口音不僅存在國家差異,在同一國家也存在地區差異。這是因為胎兒在子宮內就會受到父母談話口音的影響。法國嬰兒的哭聲是「先低後高」,而德國嬰兒的哭聲則「先高后低」。
人為啥生下來不會走路。一些動物落地幾小時就能走路了,但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卻要經歷一年左右的時間,這是為什麼呢?科學家稱,哺乳動物大腦中主管走路的神經機制是相似的,大腦需要發育到一定程度來激活這些機制。只不過人腦發育的時間較長而已。
七成孩子缺乏維生素D。孩子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比我們想像得要嚴重。美國今年的最新報告稱,大約70%的孩子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偏低,這增加了他們將來患心臟病、高血壓等風險。
婚前同居者易離婚。美國丹佛大學的調查發現,43%婚前同居的人,結婚後容易對婚姻不滿,甚至出現較多的溝通問題,離婚概率也較高。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少吃一點減少熱量攝入能長壽
據《紐約時報》去年8月17日報道,生物學家對動物進行了「熱量攝入限制」試驗。在實驗室里讓老鼠少攝入30%的熱量,結果它們的壽命竟延長了30%至40%!
在這不久前,美國《科學》雜誌也介紹過威斯康辛大學的學者對羅猴進行的同類試驗。這項在大型哺乳動物身上進行的試驗開始於1989年,第一組羅猴維持通常的食物餵養量,而第二組羅猴則吃營養足夠但熱量少30%的特殊食物。試驗已進行了20年,由於羅猴的平均壽命有27年,最長壽的可以活40歲,所以科學家還要耐心地再觀察15年左右才能得出最終的結果。但是僅從目前情況來看,限制熱量攝入可以保護生命健康以及延緩衰老的作用,已經初露端倪。迄今為止,參加試驗的第一組羅猴已有37%因衰老死亡,而第二組羅猴的死亡率才13%。熱量攝入被人為限制的那一組羅猴,患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概率,也顯著低於熱量攝入多的那一組羅猴。研究人員公布了兩張分別屬於兩組羅猴的照片作比較:羅猴坎托,27歲,雖然已近暮年,容貌卻還相當年輕;羅猴歐文,29歲,老態龍鍾,看上去真像是坎托的老爺爺!
我們人類少攝入些熱量,是否也能一樣延緩衰老呢?雖然目前還沒有專門進行過這方面的試驗,但是科學家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平衡營養,控制熱量,早已被證明能夠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許多疾病。正常的成年人在不損害身體健康、不妨礙有足夠的體能從事生產勞動的前提下,少吃一點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早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全世界因為吃得太飽太好而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亡的人數。醫生提醒人們,吃得飽吃得好絕不能算是「美食」,有益於健康長壽的吃才是真正的美食。
保持健康做好四件事
一項新研究發現:僅僅做四件事情——不斷地參加體育活動、堅持健康的飲食、不吸菸和避免發胖,人們就可以將罹患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的風險降低80%。
研究發現,在23153人中,只有不到10%的人是這樣生活的。該研究成果發表在不久前出版的《內科學文獻》上。「研究直接聚焦於這樣一個要點:預防在避免嚴重疾病方面是起作用的,」美國癌症學會的醫療總監J·倫納德·利奇菲爾德博士說,「真正的難處在於如何想方設法讓人們注意到這個情況,使他們參與到有利於健康的行為中來。」
從1994年到1998年,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研究人員和德國的研究人員調查了一批德國人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年齡在35歲至65歲之間。研究開始之時,研究人員測量了參與者的身高和體重,對他們的疾病、生活習慣和飲食情況進行了詢問。
研究發現,有利於健康的因素包括:從不吸菸、每周參與體育活動不少於3.5個小時、飲食中紅肉少而且水果蔬菜多、體重指數低於30(體重指數到達30或更高的人則被劃分為肥胖類)。
大約9%的參與者進行著所有四個有利於健康的活動;4%的參與者沒有進行其中的任何活動;大約35%的參與者從事著兩種有利於健康的活動。
平均8年之後,研究人員發現:比起不從事任何健康活動的人,那些進行所有四項活動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93%,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降低了81%,中風的風險降低了50%,癌症的發病風險降低了36%。那些從不吸菸並且體重指數保持在30以下的人,慢性病的患病風險降低了72%。
科學家還發現,每個單一的健康因素都可以降低慢性病的患病風險。體重指數保持在30以下,總體患病風險的降低最為明顯,尤其對於糖尿病來說更是如此;而在四個因素中,從不吸菸在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方面效果最為顯著。
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亨廷頓醫院心臟病科主任、美國心臟協會發言人維莎莉·S·饒博士稱,該研究強調,一個人即使在身體超重的情況下,轉變為比較健康的飲食也會對心臟有利。她說,改變飲食的人們通常還會發現一個意外的收益——體重減輕了!
饒博士接著說:「心臟病專家們企圖進一步向病人強調這一點:心血管疾病是由每個有志於改變的病人來掌控的。」
「行為改變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糖尿病和心臟病的患病風險,這並不奇怪。」美國癌症研究院應用研究計劃部副主任雷徹爾·巴拉德-巴伯什說,「即使在幾年的時間之內,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伴隨健康行為所發生的病情好轉,如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和血壓的降低。」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數據表明,在美國,心臟病、癌症和中風是引起死亡的三個最主要的原因,估計每年造成130多萬人死亡;糖尿病是導致死亡的第六大因素,每年造成7萬多人死亡。
時間過得快幸福感越強
時光飛逝並非都是壞事,你越覺得時間過得快,快樂感也就越強。這項研究即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心理學》雜誌上。
致命性輸血併發症致病機理
德國科學家12月28日稱,他們發現了與輸血相關的急性肺損傷的致病機理,並找到了預防這種致命性輸血併發症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醫學》雜誌網絡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