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喜歡的事真的很難?

  有報道說,最終從事了自己喜歡的職業的人,只有3%。我有點兒疑心不應該這麼少。不過,喜歡自己所做工作的人確實不太多,認為自己在當前位置能盡展所長的也同樣不多見。

  工作可占據我們每天大部分的清醒時間,難道必得用這麼多時間精力,來做並非心愛只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不得不做的主要原因,自然是生計所迫。想當初我高中畢業曾想報考中文專業,遭到全家強烈反對,家人覺得我若去學了中文,畢業出來不餓死也多半會餓個半死。後來我才意識到,其實很多人選專業/職業(自己選或代人選)都抱類似的想法——可能的收入水平永遠是做選擇的第一要務。

  只是,收入水平一定抵得過學不愛的專業或者做不愛的職業的不甘嗎?志不在此、心有旁騖,又如何能在不得已的路上盡心盡力盡情?曾有心理實驗發現,用獎品獎勵孩子去做他本來興致勃勃做著的事,於是做事的目的變了,不再是為做事本身的樂趣,而是為了外在的物質獎勵,結果竟削弱了孩子對做事本身的熱情。那麼,僅僅為了報酬而做的工作,能激發出我們內心的熱忱、活力和潛質嗎?

  前人說:如果這樣能發財,什麼雜活兒我都可以做(「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但若不能,還是去做我喜歡的事情吧(「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總覺得這是真正看得透徹。

  記得國外有一項統計:追蹤調查兩組大學畢業生,一組不計收入高低直接尋求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組則打算先以報酬較好的工作打生活基礎,有了積累後再去做喜歡的事情。20年後,第一組中成為百萬富翁的比例是第二組的9倍——人說做你熱愛的事,金錢會隨之而來,還真有點道理。況且,即使金錢不來,做熱愛的事一樣可以獲得幸福。

  不過許多人覺得穩定、安全、保障重於個人志趣。並非真的不能做喜歡的職業,只是選擇了先不去做。誰不想要安全和自由,但作為自由的基礎之一,生活保障其實取決於兩方面:能獲取的和自己所需的。財務自由度的一個衡量標誌就是若此刻停止工作,能維持生活多長時間。需求少的人,自由度更高。

  曾見過一位知名律師,在傾力做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後,收入遠不及從前,於是賣掉大房子,改租小兩居;他認為所做的事值得,並不介意降低生活水準。

  現世安穩是很重要,然而我還是更欣賞和認同一位朋友的意見:不必太求穩定,因為很多的變數難以預測和控制。一心求穩容易經不起動盪變故。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既然如此,求穩不如求變。

  從心所欲,不只需要一點兒物質基礎,更需要面對未知、投入、嘗試、經得起變動的勇氣吧。

  總是有多條路擺在眼前。有人會直奔自己喜歡的,有人則愛挑當前看來好走的。那也許是考慮了個人目前承受能力的綜合選擇,不只關係到眼光的遠近。不論因為什麼,選了什麼,走了哪條路,都不妨讓自己一路走好。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無聊」?(1)

  面對乏味的工作、糟糕的交通以及繁瑣的家務,我們會經常感到很無聊。但這些抱怨究竟是有根有據,還是藉口託辭呢?當我們感到無聊時,又該如何讓生活變得充實、快樂呢?

  無聊是怎麼回事

  坐在安靜而昏暗的學術報告廳里,你和疲乏的「拉鋸戰」開始了。腦袋上方的投影儀嗡嗡作響,你卻神遊於那些幻燈片之外。台上那位教授仿佛離你十萬八千里,這時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你,那就是――無聊。

  科學家一直試圖找到無聊這種沉悶情緒的心理學基礎。早期,表現較差的工人對工作所表現出的厭煩情緒,促使科學家們研究單調乏味的工作對人的影響。1926年,英國國家工業心理學研究院的心理學家赫德森·戴維斯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無聊類似於精神疲乏,是由於工人對流水線上精細而重複的作業缺乏興趣所致。美國紐約城市學院的心理學家約瑟夫·巴爾馬克,在20世紀30年代末,指出無聊感是一種類似於睡眠的感覺,並發現同時使用3種興奮劑――安非他命(amphetamines)、麻黃素(ephedrine)以及咖啡因,可以減少重複性工作中的疲乏、睏倦、注意力渙散等無聊的症狀。此外,向參加測試的學生支付報酬也可以激起他們的興趣。這說明,無聊感是刺激和動力不足的一種複合物。

  1986年,美國俄勒岡大學心理學家諾曼·D·森德伯爾與他的學生理察·F·法默對無聊進行了更系統的研究。他們共同發明了由28個問題組成的無聊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簡稱BPS),用BPS測試人們在不同境況下產生無聊感的傾向性,結果顯示,幾乎每個人在身處重複、單調、壓抑的環境卻無法擺脫的時候(如排隊等候),都有過短暫的厭煩情緒。但有些人卻頻繁地感到無聊,他們需要在生活中尋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於不具備自娛自樂的能力而閒得無聊;或者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和目標,對「生存」本身產生厭棄。

  美國西佛羅里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史蒂文·沃丹洛維奇和同事的研究顯示,常感無聊的人患焦慮症、抑鬱症、嗜藥及酒精成癮的風險更高。他們易怒、好鬥,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學習中也表現較差。

  兩大因素催生無聊感

  無聊感的產生主要歸咎於兩個因素:外部刺激不足和自身調節能力偏弱。

  2005年,沃丹洛維奇和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J·克雷格·華萊士,以及西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史蒂文·卡斯在BPS分析中指出,無聊感的產生主要歸咎於兩個因素:一是外部刺激,或者說是對新鮮感、興奮感以及變化的渴望。由於渴望外部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於無聊中。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漢斯·艾森克指出,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續變化的刺激,才能達到最佳的喚醒水平(arousal level),否則無聊感就油然而生。

  儘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卻各不相同。這是沃丹洛維奇在BPS測試中總結出的第二個因素。愛好廣泛且富有創造力的人,就不容易陷入無聊的泥淖。森德伯爾稱:「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侶那樣安靜打坐,也不會感到無聊。他們依然能用心感悟生活、發現快樂並不斷成長。」如果內心世界不充實,自身調節能力又弱,再多的外部刺激和新鮮感也會轉瞬即逝。沃丹洛維奇認為:「大腦會不斷尋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腦對刺激的需求便慾壑難填。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你永遠不會感到滿足。」

  為了擺脫無聊,人們會沉湎於吸菸、搞破壞、賭博以及嗜藥等有害行為,追求感官刺激。

  情緒波動會陷無聊深淵

  情緒對無聊感的產生也很有影響,擁有積極自我意識的人很少會覺得無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願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就會深陷在「無聊」的深淵中。1951年,澳大利亞籍精神分析學家奧拓·費尼謝爾在對無聊情緒的精神分析中說,由於不清楚自己想幹什麼,就會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和意義。

  在極端情況下,如果個體不知道找樂子,被無意義感包圍,就會產生一種更複雜的無聊感,直指生存問題本身。而當個體出於現實考慮或迫於其他壓力,放棄了至關重要的生活目標和夢想,無聊感也會隨之產生。2000年,美國聖弗朗西斯大學臨床心理學家理察·巴爾迪爾,描述了6例被他稱之為「生活無聊感」的案例。這些案例顯示,失去生活目標會使人產生深刻的無聊感。其中,有一位女性在放棄當生物學家的夢想後,後悔嫁了一個不喜歡的丈夫,生活在空巢一般的家裡;另一位男性放棄了當天文學家的夢想,轉而投身宗教事業,也出現了同樣的症狀。

  通過「內觀」來對抗無聊

  無聊感各有不同,治療無聊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果無聊源於乏味的工作,那就可以嘗試換個工作,或者通過增加工作的強度和難度來改變工作環境。

  沃丹洛維奇指出,如果一個人的業餘時間總是被無聊感占據,他就應該嘗試培養新的興趣愛好,或者學習一些新的技能。他說:「通過自我訓練,你會發現周圍的世界其實很豐富多彩。只要用心去體會合發現周圍的美,就不會感到無聊。」

  2003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克爾克·沃倫·布朗和羅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理察·M·瑞安在一篇論文中寫到,充分認識自我和周邊環境是內觀(mindfulness)的關鍵。內觀是人感知和關注當前的狀態,源於東方哲學中的打坐冥想,要求練習者緩慢放鬆,專注於自己的呼吸吐納和肢體感覺,並讓思緒天馬行空般穿行於腦海。內觀訓練可以幫訓練者提高注意力,走出情緒的漩渦,從而減少無聊感的產生。2007年2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心理學家報告稱,在接受為期10天的內觀訓練後,冥想的初學者與沒有接受訓練的人相比,工作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都明顯改善。此外,前者的發呆情況和抑鬱症也逐漸消失了。

  一些應對無聊的方法有時還會幫助我們治療其他疾病。一些研究顯示,如果戒毒以後能有效應對無聊,復發的可能性就小。美國紐約市貝斯以色列醫學中心正在用美沙酮對156名嗜藥者進行臨床治療研究,發現嗜藥者的無聊程度是判斷他們是否痊癒的惟一可信指標。

換個顏色又何妨

  最近工作壓力很大。昨天開會時,老總還說,年底商場促銷活動方案由我負責,另外一個新來的女孩做我的助手。今年大家的福利獎金有多少全看我這次活動成功與否。

  老總說完這話的時候,不僅我自己不敢相信,全會議室的人都愣了。怎麼可能?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我這個剛過試用期毫無經驗的小女孩負責?

  晚上,躺在床上,頭腦一片空白,輾轉難眠。打電話給我一位待我亦母亦友的老師,問她,這老總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藥?是委我重任,還是不想發大家獎金,讓我背黑鍋?老師聽後笑著說,甭管他賣的什麼藥,你現在能做的是,喝下去,好好做。

  我聽後不服氣地說,肯定是想找個藉口趕我走人。聽說,我那個助手就是老總的什麼親戚。到時,費了這麼大力氣,做好就是那個人的功勞,做不好就是我背黑鍋,真划不來。想想,做不做結果無異,不如省點力。

  老師聽後不說話,只說,別想這麼多,好好休息。明天上午你來我這一趟。聽老師這麼一說,我心寬了。這麼多年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她總有辦法引導我圓滿解決。

  第二天一大早,我迫不及待地趕到老師家去討「靈丹妙藥」。本以為到了之後,老師會像往常一樣和我說故事、講道理。結果,她只是端了杯水給我,不急不徐地從衣櫥里取出一件粉紅色的大衣。我一看,愣了,這不是前幾天,和她去逛街時看中的那款嗎?連蝴蝶花紋的鈕扣都一模一樣,肯定錯不了。當時因沒有綠色,才沒買。

  老師示意我穿上試試。我看了看她手中的粉紅色大衣,很為難地說,老師,你也知道我……老師接口道,我知道你喜歡綠色,想做一株清新淡雅的竹子,衣物和生活用品也非綠色不買。但為什麼不能換種顏色呢?你這個年齡,穿粉紅色很水靈。試一下,反正都買回來了。 心不甘情不願地穿上之後,被老師推到鏡前,自己都嚇了一跳。鏡子裡是白裡透紅的臉,微微漾著一絲不滿,但眸子裡閃出的卻是驚喜。我不得不承認,雖然有點不習慣,但的確比綠色映襯下略黃的臉要水靈,人也可愛很多。

  老師看後,滿意地點了點頭說,看到沒?換個顏色未必不適合你。這次要不是自作主張幫你先買了,你怕是要習慣性地穿一輩子的綠衣,多虧呀!看,固定思維多可怕。生活原本就豐富多彩,是你把其它的顏色都給抹去了。

  我聽後不好意思地點頭。老師又笑著說,工作也和買衣服一樣,如果你喜歡那個款式,或許只是顏色不稱心,那麼換個顏色又何妨?你喜歡那份工作,就要好好做,你不試怎麼知道不行?多試幾次,總會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至於老總做出這樣大膽的決策,我想是因為每年商家促銷方法大同小異,效果不明顯。如果用有經驗的人,和你一樣走不出喜歡綠色的固定思維模式,想出奇制勝很難。用新人,說不定就有新收穫。不試永遠不知道哪種方式效果最好。凡事往好的方面想,才有好結果!

  聽了老師的話,心裡猶如打開一扇窗,陽光占滿心房。很多時候,不管遇到什麼事,多給自己一點選擇的空間,往自己認為最好的方面去努力,一定會成功。如同一件衣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顏色,才能展現自己最動人的一面。在一種顏色穿在身上不理想時,不妨換個顏色試試。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在線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無聊」?(2)

參考資料

為什麼能幹不提升?

職場上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不少,可真實的狀況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很多時候可能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而你卻沒有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