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已經成為現代人保健養生的常見選擇,拔罐的確可以調養身體,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拔罐的注意事項,有些部位不適宜拔罐。
哪些部位不能拔罐
有些部位不宜拔罐。例如,皮膚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時,火罐易脫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皺紋處、皮膚鬆弛等部位不宜拔罐。
中醫專家指出,除了在皺紋等身體部位不宜拔罐外,還需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
1、在應用走罐時,不宜在骨突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2、在使用多罐時,排列一般不宜太近,否則易因牽拉產生疼痛,同時罐子互相排擠,也不易拔牢。
3、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4、拔罐後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瘀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5、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鐘。
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氧化鋅油或萬花油,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罐大吸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拔罐禁忌 拔罐太頻繁不利於養生
頻繁拔罐不利養生
人到中年的工作繁忙,壓力頗大的他經常感到腰酸背痛、疲勞不堪,妻子就經常為他拔罐治療。剛開始時,感到效果很好,筋骨疼痛的症狀減輕,人也神清氣爽、通體舒暢。於是妻子便「再接再厲」,每晚臨睡前都給徐先生拔罐。伴隨次數增多,感覺越來越怕冷,有一次還拔出「血疱」來,幾處拔罐的部位「血疱」破裂出血,讓他感到疼痛不堪。
據了解,拔火罐具有疏通經絡、行血祛淤、消腫止痛、拔毒瀉熱的功效,尤其對風寒濕痹引起的急性疼痛、筋骨酸楚等不適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拔罐實際上是一種瀉法,在負壓作用下使經絡部位的局部皮膚充血,把淤血、痰涎、水濁、邪火等病理產物通過皮膚毛孔中吸拔出體外。但拔罐時,因皮膚毛孔張開,陽氣容易外泄,因此不考慮體質而頻繁拔罐就容易損傷陽氣,使人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勞怕冷,甚至腰酸腹瀉等。
「對一些長時間的疼痛、慢性疲勞,拔火罐療法並不合適。」專家表示,老年人大多年老體弱、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拔罐療法不宜作為日常的養生手段。即使是體質較好的中年人,也不能每天都拔罐,治療疾病可隔日一次,預防保健則宜一周兩次。
拔罐常用到9個穴位及作用
中醫拔罐可以通徑活絡、祛寒活血,現代人也很喜歡利用拔罐來養生,而拔罐時需要找准穴位再拔,有一些穴位會經常用到,比如三陰交、足三里、湧泉穴等等,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下拔罐經常用到的9個穴位及穴位位置。
1、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的滋養,後天之精有賴於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後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2、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於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3、湧泉
湧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於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於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湧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4、內關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5、合谷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於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顏、抗衰老的作用。
6、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於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7、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學發現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8、大椎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於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領一身陽氣,聯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9、百會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髮,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於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昇陽益氣,醒腦寧神。
拔火罐最多10分鐘 拔火罐注意事項和禁忌
多數老百姓常常想當然地使用火罐。最典型的現象便是在他的門診上常會接診因拔火罐而使皮膚受到感染的患者,拔火罐一拔就是個把小時,非得拔出水疱,流出水來才甘心,且還有個說法為「把濕和寒氣拔出來了」,這種說法太荒唐。
拔罐7大常見穴位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的滋養,後天之精有賴於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後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