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跟辦公室話語權較勁

  

  職場上的話語權到底有多重要,問問李大嘴就知道了。頭一次跟有話語權的人聊天,他嚇得只能一個勁兒用「我叫不緊張」給自己壯膽兒。

  「有話語權就那麼重要嗎?」人家問。

  「那可不是咋的,你說呢?」在大嘴眼裡,這個問題本身就多餘,答案是明擺著的嘛。

  所謂話語權,其實就是控制輿論的能力——關鍵不在於話多話少,而在於分量。就像選秀比賽里的評分規則,雖說現場每個人的意見都要包含在內,但普通觀眾的投票價值1分,媒體記者的投票價值2分,而專業評審的一票則價值3分——這就是最直觀的話語權的差異。

  一個朋友在雜誌社工作,編輯部十幾個人,每周都要抽出一個下午時間,來討論稿子的標題。據她描述,每次「頭腦風暴」大家都能冒出不少好點子,但究竟哪個最好,卻總是爭執不下。這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選擇權交給主編,讓他做最後的決定——或者從N多備選項里挑一個,或者徹底推翻重來。有意思的是,每次這位主編把定稿後的標題再拿給大家看時,得到的往往是一片讚揚之聲,反對意見偃旗息鼓。

  可見,當一個人在團隊裡得到認可,大家都願意追隨或者服從他的時候,他就有了話語權。雖然他這時候說的還是自己想說的話,但是威力卻比從前大得多——此時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整合了整個團隊的意志,變得無比強悍。

  怪不得李大嘴緊張呢,說得過分點兒,跟「話語權」聊天,就是在接受人民群眾普遍意志的審判。萬一演砸了,自己就一下子站到主流的對立面上去了,萬劫不復倒不至於,但最起碼,今後要想在江湖上揚名立萬,就比較困難了。

  血淋淋的例子擺在眼前。由於家庭住址被掌握著話語權的《江湖月報》曝光,「太極大俠馬小強於上月初五在家門口慘遭圍毆,至今昏迷不醒。」看見沒有,「話語權」說誰是壞人,然後只要揮一揮手,人民群眾就會一擁而上,打他個遍體鱗傷。

  辦公室里也有相似的場景。那個男同事其實請你吃過幾次飯的,但大家都說他雞賊,從來一毛不拔,任你再怎麼替他申辯也是枉然。還有那個傳說中矯情到有些變態的女同事,如果你願意刨根問底的話,可能沒幾個人能舉出活生生的例子,來說明她到底哪件事做得不地道。

  職場和選秀比賽不一樣,我們每個人既是參賽選手,又兼有評委的職責——既評判他人,又被他人評判。同樣是PK,如果你的意見權重比別人大,那麼在賽場上就具有了先天的優勢。因此,能否放大自己的意見,讓自己變得重要起來,關鍵就在於是否掌握著辦公室話語權。

  有些話語權是天然的,你占據了這個位置,自然在很多問題上就能「說了算」。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雜誌社主編,比如作為管理者的客棧老闆佟湘玉,職位賦予他們的權力就是最終拍板,一錘定音。

  至於怎麼定音、定什麼音,佟湘玉是有決定權的——她可以組織大家投票,舉手表決是否把店交給賽貂蟬,或者小貝是不是該習武。但同樣的,如果某件事她真的有了主意,一句「就這麼定了」,即便大家再不滿意,也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這時候,任何抵抗都是徒勞的,在話語權面前,你只有乖乖服從的份兒。

${FDPageBreak}

  還有一些話語權是後天形成的。同樣是打工仔,白展堂明顯就比李大嘴說話有分量,而人微言輕的莫小貝在絕大多數場合里,更是只有乖乖服從的份兒。

  也就是說,除了權力之外,民間意見領袖同樣可以占據辦公室話語權:他沒有一官半職,這種「說了算」的權力也得不到任何制度上的保證,但真要是遇到問題了,大家總是願意聽聽他的想法,看看他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進而,他的想法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態度,並且在更大範圍內得到認同。

  這或許就是江湖上說的「帶頭大哥」吧。這「大哥」的地位,來自經年累月的積累,實打實的歷史業績,也來自資歷、威望和口碑。你看人家白展堂,有危險第一個往上沖,遇到麻煩也總能想出萬全之策,這麼個主心骨,由不得別人不信服。

  甚至,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帶頭大哥」的話語權比領導職位的話語權,更有決定意義。職場鬥爭中,下屬合起伙兒來做掉上司,這種事你我都不是沒聽說過。這也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做上司的,儘量避免和「帶頭大哥」正面交鋒的原因。如果可能的話,「招安」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就像佟湘玉和白展堂,永遠站在同一戰線上,煞是和諧。

  因為任何一個管理者都清楚,挑戰「話語權」,不僅僅是比拼個人實力,更重要的是,要挑戰他背後所有支持者的思維習慣和情感慣性。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可話又說回來,作為個人,我們當然不可能事事都和擁有話語權的人保持一致。所以當他說「這是黑色」的時候,即便你再確信眼前這東西是紅色綠色黃色藍色,也不要當面反駁他,而是找一個合適的場合,抱著請教的姿態問他:這為什麼是黑色?或者,找一個你認為是黑色的東西讓他分辨一下,兩個「黑色」到底一樣不一樣。

  總之一句話,千萬別冒犯話語權,即便是你對自己有十足的把握。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如魚得水的五種職場人

  

  人都說「職場如戰場」,我個人認為「職場如商場」的叫法更為貼切。因為,職場不是戰場上那種敵對的較量,更多體現競爭的智慧。職場上,哪些人風生水起?哪些人最為如魚得水呢?

  活氣靈氣之人

  職場上,領導經常稱呼這樣一些人:不點不通叫「傻氣」,點一下通一下叫「生氣」,一點就通叫「活氣」,不點自通叫「靈氣」,點而不通叫「晦氣」。可見,職場上我們追求最高的境界是要讓自己有「靈氣」,但「靈氣」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只要稍加努力,讓領導「傻氣」「生氣」「晦氣」的職員我們可以避免。所以,職場上一定讓自己做個「活氣之人」,「活氣之人」是通過努力得到的,不需要天賦,只需要有心和用心即可。

  嘴甜舌巧之人

  職場上,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默默無語不善言談的人多數是企業普通職員,嘴巴很甜的人多數成為公司中低層管理員,而那些「能說會道」的人卻是企業中高層。是的,能成為企業重要一員,成功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嘴巴不甜,話不會說」是阻礙我們走向成功的一個重要障礙。我們讀過很多「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知道「唇舌」的威力。在職場上,人與人之間關係微妙,好事或壞事往往是從嘴巴和舌頭開始的。我們開心時往往「大嘴巴」,不公平時往往「嚼舌頭」。其實,「良言一句三冬暖」,職場上沒有人不喜歡聽「甜言蜜語」。平時不妨對同事、領導嘴巴甜一點,舌頭巧一點,多一句問候,多一點建議,或許使降至冰點的人際關係多些暖意,令良好的人際關係錦上添花,或許還能成為同事和領導的焦點。

  眼疾手快之人

  眼為心靈之窗戶,手為行動之利器。每個企業都不是完美無缺,總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發現去解決,很多工作需要高效去完成,但很多職員很懶,認為這些事情與自己無關,看到了也不願動手。時間一長,便養成了眼過浮雲,辦事拖拉的習慣。等到問題「爆出來」的時候,不僅給企業造成了損失,也往往錯失了一個表現自己才華的良機。試想:一個對身邊的問題視而不見,一個眼高手低的職員,怎能得到同事認同及領導認可?聰明的職場人,往往感謝那些職場懶人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只要你工作一天,就要「眼裡要有物,手裡要有活」。

  狡而不滑之人

  現實中,一個人太狡猾了沒人信,一個太老實的人被人稱之為「蠢」。職場上也如此:老實人,老闆通常會把他放在身邊用,雖然是給予一些重要的工作,但可塑性不大,所以重用的機會不大;太狡猾的人,雖然為公司創造一些財富,讓老闆高興和欣賞,但也處處堤防。所以,讓人放心,又為老闆賺錢的「狡而不滑」的人,當然是老闆的首選!

  健而善忘之人

  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在職場上,有誰真正順心如意?有誰不受到同事的抱怨上級的批評?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說:魚有7秒鐘的記憶,過了7秒就會忘記以前的事情。是的,職場上每個人,不可能像魚一樣健忘,但若只記得痛苦,只記得抱怨,可能隨時隨地變成一隻「炒魷魚」。有時候,像魚一樣適時健忘,甩掉沉重的包袱,是一件好事。

不宜太早規劃職業生涯

  

  「大學生在學校就開始職業生涯規劃為時太早,應該做的是如何轉變角色,成為一個『職場人』」、「學校的分科教育不能成為學生就業的瓶頸,應該提升學生就業的兼容性」、「企業對新人多一點寬容度,不應有經驗歧視」……日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向14位來自業界的專家頒發了特聘教授證書,他們都是自己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或者是職業經理人,已經在外貿學院學位後基地授課一年以上,並且通過了學生的「考核」。在儀式結束後的座談會上,這些特聘教授們對大學生的就業提出了各自的建議。

  大學生最需要考慮改變角色

  在大學期間就談職業生涯規劃是空中樓閣。大學生就業最需要考慮的是改變角色。這是不少企業負責人對大學生提出的建議。

  已經在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擔任了幾年特聘教授的奧耐斯蒂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青湖稱,在面試時不少學生一開口就是自己遠大的發展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但他們對進入應聘的企業後承擔什麼角色身份都沒有弄清楚。大學生的心態是「地基」,能力是高樓,只有好的心態才能為今後打下好的基礎。

  上海一家旅遊企業的董事長凌進也說,她在招聘員工時,不少名牌高校的學生一談就是自己遠大的理想,而問他想來公司應聘什麼職位,回答總是隨便、不知道。連分工都不清楚,讓人擔憂應聘後是否能夠勝任。

  因此,他們建議,大學生在就業時,應該先考慮如何進入職場的角色轉變,然後再考慮自己的提升問題,最後才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做好自己短期或者長期的職業生涯規劃。說到底,大學生應該多一點踏踏實實「走樓梯」的心態,而不是「坐電梯」。

  不能讓專業成為就業瓶頸

  「專業背景應該成為學生就業的優勢,但學校不能讓專業成為學生就業的瓶頸」,北京一家醫藥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的副總裁孟凡強稱,作為企業,他關注學生的專業背景,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透露,公司曾經招過一些著名醫科大學心理衛生專業的大學生,遇到病人感冒發燒也會束手無措。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常常是跑來問他怎麼辦,而不是自己積極地想辦法去解決。他建議,學校要提高學生的就業兼容性,不能讓分科教育成為學生就業的瓶頸。

  企業對新人多一點寬容

  「新來的大學生什麼都不會幹」、「名牌高校的大學生跳槽率太高」,這些都是經常能夠聽到的抱怨。不過,企業對新人應該多一點寬容,少一點就業歧視、校際歧視。這也是座談會上特聘教授們的建議。

  據介紹,不少企業往往願意招聘有經驗的員工,可以立即派上用場;也有企業擔憂名牌高校的學生穩定性差,喜歡隔三岔五地跳槽。其實,上述觀點未必正確。陳青湖就表示,如果企業的流程都沒有問題,畢業生只要進入這個流程,應該很快就能融入角色。

  特聘教授們還建議,不論是企業還是學校都應該給學生更多的實習機會。現在不少高校把實習安排在大四,一般到這時候,學生的實習已經帶有「功利」色彩。事實上,實習可以從低年級開始,尤其是那些操作性比較強的專業更應如此。

職場突圍精彩PPT幫你忙

身在職場的人總是想尋找機會突出表現,也難怪,在這個「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殘酷職場上,如果你不適時展現自己,有可能很快就會被淹沒在浩瀚的人才庫[1.82 -0.55%]中,難有出頭之日。可是當機會出現時,有人卻不善於抓住,白白浪費掉。

HR是如何篩選簡歷的

《王大哥的求職經》中的王大哥,曾先後在多家大型外資企業擔任經理人,長期與外資企業及獵頭公司打交道,熟悉外資企業的用人制度、招聘流程及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