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是一天冷過一天,在這樣的日子裡,總會想起辣辣的味道,帶給味蕾刺激的同時,也驅走一些身上的寒意。吃辣是永遠不會讓人厭倦的。因為有著太多選擇的辣,麻辣、酸辣、香辣、芥辣……面對辣的千般風情,幾人能抗拒?
冬日暖身選擇吃辣
辣之風情一式——酸辣
酸辣的產生,大多和地理位置有關,比如雲貴,更比如東南亞地區,炎熱的自然氣候形成了其嗜酸辣的飲食文化特色。不過也有例外,比如韓國,並不算炎熱,可韓國人卻是酷愛酸酸辣辣的泡菜。而當辣與酸親密接觸後,不但開胃解膩,而且還多了一種柔柔的酸味相對減弱了辣的程度。
至於酸辣的菜式,酸菜魚、酸辣粉……東南亞的酸辣菜就更多了,以泰國為例,其中聞名的酸辣菜式有冬蔭功湯、咖喱炒蟹、青紅咖喱海鮮和泰式檸檬蒸辣椒魚。其酸辣來源於多種調料。辣多來自泰國的朝天椒以及其他辣椒,酸則來自泰國檸檬,個小,味酸,帶有典型的東南亞味道。此外,常見的咖喱、檸檬葉、香茅等等,也為酸辣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辣之風情二式——麻辣
川菜常用麻辣。麻辣無疑是最霸氣的一種辣。麻辣的主要調味料由漢源大紅袍花椒和著名的二金條干辣椒構成,成味既麻且辣,色澤紅艷如火,廣泛使用於各種著名或不著名的菜餚中。麻辣味型有著冷熱菜的分別,冷菜中的麻辣由精鹽、白糖、醬油、紅油、香油、花椒麵(油)調和而成,夫妻肺片和口水雞都在此列當中。熱菜之中,麻辣火鍋、麻辣燙、水煮魚、麻辣小龍蝦、毛血旺……聽著就讓人覺得辣氣直冒。
辣之風情三式——香辣
當「吃香的」遇到了「喝辣的」,就產生了「香辣」。提起香辣,不能不提的便是湘菜。位列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素以香辣聞名,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多以辣椒、熏臘為原料。那酸辣口味的特色涼菜、瓦罐燉出的野山菌和土雞、各式做法的板鴨和臘肉……想一想都會讓人食指大動。
辣之風情四式——芥辣
日本人的飲食一向清淡,但偏偏喜愛食材原味的日本人卻對一味辣情有獨鍾,便是芥辣。芥辣味主要來自於山葵,又名綠芥末、青芥辣,取名綠芥末正是有意要與中國傳統的黃芥末區別開。兩者雖都有類似的沖和辣,但卻來自不同的植物。黃芥末是植物的種子,山葵則是植物的根。
青芥辣有膏狀、粉狀和泥狀三種。泥狀的是將新鮮山葵洗淨後,用細眼刨茸器刮擦而成;粉狀的則要先用水調和靜放2至3分鐘以後才能使用,以便其刺激的辣嗆味和獨特的風味產生;膏狀的是成品,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像牙膏一樣,用時擠出即可。除了這三種之外,還有芥末油,也是芥辣味的來源之一。
冬天如何吃辣不上火呢?
一、主食選粗糧
怎樣吃辣椒不上火呢,其實主食吃粗糧可以緩解這樣的情況,因為其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可預防由腸胃燥熱引起的便秘。玉米或白薯就是不錯的選擇。此外,薏米也可去燥,若輔以百合熬粥,功效更明顯。
二、多喝湯水
中醫提醒經常吃辣椒很多人會出現咽喉腫痛或是嘴唇乾裂的情況,最好是多補充水分,平時可以喝碗青菜或番茄蛋湯,可起到生津潤燥的效果。吃辣時,喝杯酸奶或牛奶,不僅可以解辣,同時還有清熱作用。
三、辣椒與涼性食物烹調
如果真的是很想吃辣椒的話,最好可以和滋陰、降燥、瀉熱的食物一起烹調,像如鴨肉、魚蝦、苦瓜、絲瓜、黃瓜、百合、綠葉菜等,可清熱生津、滋陰降燥、瀉火解毒,尤其適合胃熱的人吃。烹調前先把辣椒在醋里泡一會兒,或在烹調辣菜時加點醋,也可緩解上火。也可以煮點清涼的綠豆粥、荷葉粥來敗火。
四、選甜的食物幫助解辣
辣雖過癮,吃多了也讓人有點承受不了。專家表示,多吃甜和酸的食物可以幫助解辣。甜能遮蓋並干擾辣味,酸可以中和鹼性的辣椒素。覺得太辣了,蘸點醋、喝碗冰涼的甜飲料、來塊涼爽的水果都很有用。
五、餐後多吃酸味水果
愛吃辣的人,餐後宜多吃酸味水果。酸味的水果含鞣酸、纖維素等物質,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腸胃蠕動,幫助吃辣的人滋陰潤燥。吃點蘋果、梨、石榴、香蕉,或吃些山楂、葡萄、柚子,都有去火的作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老人爬山的注意事項 這些人不宜爬山
老年人要量力而行。老年人體內各個器官功能都在衰退,而爬山是一項耗氧量很大的運動。準備爬山的老人,一定要先進行一些強度不大的運動,以便有個適應過程。爬山中,求勝心不要太強,一旦覺得身體不舒服,應馬上停止運動。
哪些老人不宜爬山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有人陪同。這類患者必須在醫生指導下確定運動量。即使可以登山,也要在家人、朋友的陪同下進行,注意隨身攜帶藥物。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低血糖。醫生指出,登山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體重和降血糖,但是也要特別小心預防低血糖。這類患者在爬山前應少吃一些食物或在飯後一小時開始爬山。此外,糖尿病患者一旦傷口破潰很容易感染,因此登山必須穿好鞋襪,而且襪子不能太薄;要選擇好走的路,防止摩擦磕碰,回家後也要記得在洗浴時仔細檢查自己身上有沒有細小傷口,如果有要及時消毒處理,老是不癒合的傷口更要及時就醫。
骨關節病患者最好別登山。以上山為例,人的膝蓋經常保持半屈狀態運動,上山又很費力,這樣對於膝蓋關節的磨損很大。經常有老人登山後膝蓋就疼,其實往往就是由於磨損造成的。但許多老人卻認為是沒有活動開而造成的,於是更加拼命活動,結果磨損越來越厲害。這類人可以選擇慢走來健身。
老人爬山的注意事項
1、多喝水
一方面稀釋血液,同時可以減輕運動時的缺水程度。在爬山時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可儘快恢復體力。
2、科學休息
爬山中途休息應長短結合,短多長少。短休息站著休息為主,長休息應先站一會再坐下休息。
3、要因人而異
如果患有心臟病,最好不要爬山。另外患有癲癇、眩暈症、高血壓、肺氣腫病的人,也不宜爬山。
4、循序漸進
爬山前先做熱身,然後按照呼吸頻率,逐漸加大強度。速度不宜過快,以沒有不良反應、不明顯喘氣為度。
5、扭傷切忌局部按摩
最好冷敷20分鐘至30分鐘,便能達到消腫和止痛的作用。出發前可以隨身帶一點創可貼、紫藥水等物,以備不時之需。
6、不要迷路
不要鑽那些沒有人走的山林。最好帶上通訊工具如手機,萬一發生意外便於同外界聯繫。
爬山有助於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並是一項全民健康的運動項目,但由於老年人體質較弱問題,在爬山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走難走的路,要及時補充水分和注意休息,不要勉強地爬山,以免受傷被困。
體檢合格≠身體健康 謹防體檢誤區
準確的健康體檢能夠及時發現疾病及潛伏的高危因素,但如果不注意犯了一些健康體檢上的禁忌時,則會令體檢的準確性大打折扣。
體檢檢查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忌採血時間太晚
體檢化驗要求早上7:30~8:30采空腹血,最遲不宜超過9:00。太晚會因為內生理性內分泌激素的影響,使血糖值失真(雖仍為空腹)。所以受檢者應該儘早採血,不要輕易誤時。
二、忌體檢前貿然停藥
採血要求空腹,但對慢性病患者服藥應區別對待。如高血壓病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壓藥,是保持血壓穩定所必須的,貿然停藥或推遲服藥會引起血壓驟升,發生危險。按常規服藥後再測血壓,體檢醫生也可對目前的降壓方案進行評價。服少量降壓藥對化驗的影響是輕微的,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高血壓患者應在服完降壓藥後再來體檢。對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應在採血後及時服藥,不可因體檢而干擾常規治療。
三、忌隨意捨棄檢查項目
體檢表內設定的檢查項目,既有反映身體健康狀況的基本項目,也包括一些針對惡性疾病和常見疾病的特殊檢查項目。有些檢查對疾病的早期發現有特殊意義。如肛門指診檢查,對四十歲以上受檢者直腸腫物的發現尤為重要。有的受檢者因怕麻煩或害羞,自動放棄該項檢查,若受檢者真有病變,自然也就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其後果不言而喻。
四、忌忽略重要病史陳述
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體檢醫生判定受檢者健康現狀的重要參考依據,據此制定干預措施,對疾病的轉歸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有的受檢者抱定一種「考核」一下體檢醫生水平的心理,認為疾病只能靠查出來,不能靠說出來。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例如,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指導前,必須搞清楚其高血壓病的發病時間、治療過程、用藥情況等關鍵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進一步的治療意見,包括加減用藥劑量、調整用藥品種等,從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如受檢者記不住所服藥物的名稱,可以把藥盒帶來辨認。病史陳述要力爭做到客觀、準確,重要疾病不可遺漏。
在做體檢的時候一定要謹防誤區
誤區一:體檢合格就是健康
常規的健康體檢是查體而不是查病,可不能對它的期望值太高。它只能說是一個初檢,一些常見病是可以被發現的,比如說,尿常規可以發現腎臟方面的嚴重疾病,而高血壓、B肝,還有明顯的肺部疾病則可以通過測量血壓、驗血和胸透及時發現。但對於一些較複雜的病,常規的健康體檢就無能為力了。千萬不要覺得體檢合格就萬事大吉,而輕視了醫生在體檢報告中所簽署的意見。要認真實施體檢結論中醫生給您量身開出的健康處方。
誤區二:體檢講「名人效應」
每當有名人得病或猝死,就會引發一股體檢熱。人們看起來是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了,可怎麼說都有點臨時抱佛腳的意思。累了才休息,渴了才喝水,病了才就醫……這是許多人的生活方式,結果呢,身體有病時「亡羊補牢」肯定不如沒病防病,把握健康的主動權,這才是現代健康養生的真諦所在。體檢切忌跟風,不要非等某某名人離世來為你敲響健康警鐘。
誤區三:挑三揀四、抓大放小
有些人體檢時,對身體的重要器官(如心、肺、肝、腎)的檢查非常重視,但忽視耳鼻喉科這樣的「小科」,對血脂、血糖很關心,卻不查尿常規。心、肝、肺等重要臟器要查,眼耳鼻喉也千萬不要漏檢。尤其是鼻咽癌,早期沒有症狀,多數患者都是在體檢中發現的。又如眼底檢查,眼底視網膜是全身惟一可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的末梢血管,其狀況對全身系統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的診斷及治療非常重要。
女人容易怕冷 寒冷天多吃「暖身餐」
女人為什麼會怕冷,很多女性通常手腳冰涼,非常怕冷,冬季時尤其明顯。女人為什麼怕冷,原因何在呢?因為女性新陳代謝不及男性旺盛,體內產生熱量少,因此人就怕冷了。另外有人認為女性的末梢血管的血液循環沒有男性通暢,所以容易產生手腳冰冷及畏寒。
寶寶春天應如何「春捂」?
春天天氣乾燥,正是兒童易過敏、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衣服穿少了寶寶會感冒,「捂著」又會捂出病。那到底寶寶春捂有什麼講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