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卑爾根大學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對志願參試者進行了大腦血流掃描監視,結果表明,當一個人完成單調而毫無創新的任務時,其大腦便會轉換為「安眠模式」,這一變化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
新研究主持人湯姆·埃切爾及其同事發現,大腦「安眠模式」大約開始於工作出差錯前30秒。這一發現有助於研製出一種預警系統,讓人們工作時精力更集中,更小心,以促進安全生產。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如何識別老闆的心理底線
最近聽到一位職業經理人感嘆:「我不過就是說錯一句話,就被幹掉啦,至於嗎?堂堂一個大老闆,怎麼就這點胸懷?」
箇中原因,我沒有多問。但作為諮詢師,由於角色的特殊,往往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老闆和職業經理人,上述的感嘆亦經常聽聞。
動了最親的老丈人
王女士是某知名民營企業集團的行政人事副總經理,從外資企業的主管跳到這家民營企業任副總,無非是有職業發展、升職和大幅加薪的機會。按她當初的話來說就是:「一張白紙更好描繪最美最新的藍圖,我終於找到一個可以發揮優勢與才能的地方!」老闆也希望通過引進她從而使公司在人力資源方面有質的飛躍。
2006年底她剛上任,就點燃了三把火:首先實施績效目標考核;其次進行崗位競聘,優勝劣汰;最後是系統培訓,人才培養。憑著一股子幹事業的熱情勁,她制定了詳細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戰術。連專家站在專業的角度都認為方案做得好。可是不到三
個月,她的計劃擱淺,五個月後她被公司宣布辭退。
原因何在?
王女士自身總結為錯誤地估計了企業的文化,方案雖好,但無法在企業內紮根,這棵來自西方的樹就沒有生長的土壤,哪能結出果實?雖說是一張白紙,可是你這支筆就根本沒法在上面畫出色彩來。
借著到該企業訪談的機會,我與老闆聊到此事,他一席話道破天機:「我為什麼要開除她,原因很簡單。她的三把火一來就燒到我家裡,績效目標沒錯,崗位競聘也沒錯,培訓更是件好事。錢我是捨得花的,人我是願意培養的。可是她非要動我的七大姑、八大姨。連我老丈人都看不慣,老丈人年齡一大把了還願意到公司來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如此盡心盡職的行為一直是員工學習的榜樣。她卻認為其能力模型不符合傳達室門崗的要求,不適應國際化公司的標準,說要勸退或是辭退。我老丈人傷了一夜的心,說想晚年發揮點餘熱的機會都沒了,老臉沒地方擱。她卻認為這可以起到殺一儆百的帶頭作用,是公司人力資源規範化管理的關鍵事件。我多次有意無意的提示她從其他地方開刀,她偏不!認為這事有代表性。那段時間,鬧得我回家老婆不開門,家族裡得了個『為富不仁』的名聲。我發家那幾年,老丈人沒少幫襯過,這份情感我可是割捨不下的,割他就跟割我肉一樣!讓她走還是我老丈人走,我沒有選擇!」
因為,畢竟老闆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如果你動了他靈魂深處那根脆弱、敏感的情感神經,他可得動你的位子了。尊重老闆的情感,獲得了老闆的認同,事實上也就獲得了變革的最大推動力!
贈品風波
除了親情外,老闆們也擅長細節處見真章,可能因小的道德瑕疵而大動干戈。
2007年7月的一個下午,廣州某空調公司趙總急急的給我來電,一定要儘快在他的公司講授《職業道德與忠誠度》這門課程。一問原因,他的公司正暗涌著一股不道德的風氣,再不「整風」後果不堪設想。
他氣急敗壞地在電話那頭講道:他們的空調從5月份以後就進入了銷售的旺季,到7月銷售也一直居高不下,全公司的人都進入了高度戰備狀態。
在捷報頻傳的日子裡,他們公司主抓銷售的一位副手李經理卻停職了。停職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一個細節。總公司為了促銷,定製了廚房刀具一批,凡是購買產品的人均可免費領取一份。這套刀具公司定價在70元左右,對外售價是105元。李經理幹了一件似乎「聰明」的事情,公司空調品牌好,性價比高,所以顧客不是衝著贈品來購買的。於是他扣留了這三個月來所有的贈品,一次性地以低價銷售給了一家五金店的老闆。老闆樂呵呵地進了貨,李經理也開心地收入了近6000元。李經理還真有點江湖義氣,6000元作了獎金,按職位大小比例進行了分配。連銷售內勤都分得了200元的旺季獎金,部門上下歡欣鼓舞,正策劃著下一輪的促銷品「套裝餐具」如何處理。
趙總得知此事,不但沒有表揚小李,反而讓他停職待崗。按趙總的說法是,小李的行為極無商業道德可言,儘管他的錢不是私吞,但比私吞的後果還要嚴重。因為他在團隊內製造了一種不良的風氣,讓全公司的人認為破壞顧客利益和商業規則是一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如果此種風氣不殺,員工的職業價值觀會走入誤區,顧客的滿意度會下降或喪失,公司的品牌會受到影響。
李經理的停職令我痛惜,但員工的職業道德建立與對企業忠誠度的正確理解是我們使用員工的首要因素。
在職業經理人的思維意識中認為無傷大雅的行為或許已經超越了企業的「雷池」。之所以外資企業在培訓員工時非常重視道德與企業價值觀的培訓,是因為這將決定著員工未來行為的導向。
沒有底線的老闆是可怕的,但無法識別出老闆心理底線的職業經理人是可悲的。所以作為職業經理人主動積極地去分析、了解、探知老闆的心理底線,這將正確引導您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的找到了同「道」中人,也決定著未來的合作道路能走多遠?
誰是你的「皮格馬利翁」
或許我們都曾注意到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沒在人群中,那麼他很可能就這樣一直平庸下去;而當他被周圍人寄予厚望並頻頻鼓勵時,他卻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間充了電一樣,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議的「壯舉」。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應」,心理學上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內心期待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一個熱愛雕塑的人物。他曾經對著自己雕出的美女像神魂顛倒,痴迷不已。後來美女雕像竟化為真人,與他相親相愛。
皮格馬利翁情到深處的夢想成真雖是神話,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他人的期待成為現實,卻並不罕見。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和助手在一所小學裡,聲稱評估學生們的未來發展前景,並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學生的名單神神秘秘交給教師,還要求嚴格保密。名單上並不全是老師熟悉的好學生,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評估的是發展前途如何,而不是目前的表現。
戲劇性的事情發生在八個月之後,心理學家回到這所小學檢查實驗進展。當初名列「有發展前途」名單的學生果然成績進步更快、性格更開朗活潑、跟老師的關係也更好。
當教師讚嘆心理學家的評估驚人準確時,研究者揭開了謎底:其實那份名單是隨機選出來的,跟所謂評估一點兒關係也沒有。真正影響學生表現的,是教師相信他們有發展前景後,無意中流露出的對「天才學生」的關愛和期望。
科學實驗有倫理限制,沒有做也不可能嘗試交一張「絕無發展前途」的名單給教師。可是,我們是不是都看到過教師或父母輕易做出這樣的判斷:「這孩子沒什麼發展,教不會!教不好!」「現在就這樣,將來怎麼辦?」
父母和教師們,在抱怨孩子不夠爭氣、不夠聽話時,了解自己的期待對他們有怎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嗎?在雙方關係中處於強勢的一方,知道自己無心流露出的喜惡或判斷,對相對弱勢的一方有怎樣的塑形嗎?
創造良好的情感氣候和心理環境
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業有成、人格健康,那麼,如何使孩子有一種良好的期待心理,從而樹立「我能夠成功」的信念就顯得尤其重要。
不止一次聽到過周圍成功人士這麼解讀他們成功的動力:「小時候爺爺就說我聰明,將來一定能讀大學,我就真的讀了大學。」「有一次上課,老師誇我作文寫得好,將來一定能成作家,我就這樣成了作家。」
表面看來,是如此簡單的一個積極暗示,造就了以後順理成章的事業與功名。究其背後,卻掩藏著深刻的道理與隱喻。
許多事實證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周圍環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對自己的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人都是他自己的創造者,都是自己信念的形象。
大家常感嘆中小學時代遇到好老師格外重要,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少兒時,這些生機勃勃、潛力無限同時又需要引導的孩子,多容易受外界成年人的影響啊。
孩子會為了喜歡一位老師,而對一門功課痛下苦功;會為了老師或父母的一個肯定或否定而心情大起大落……他們有天分需要開發,有好奇需要培育,有夢想需要助力,也會因做事把握不好分寸需要指導和規範。本應陪伴他們健康成長的成年人,給了他們足夠的愛與約束、足夠的信任與正向期待嗎?在孩子獨立走上社會之前,家庭和學校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情感氣候和心理環境了嗎?
別人的判斷如何左右自己的期待
孩子受暗示性較強,容易被大人的期待所左右。那是因為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心理能量較弱,相信和接受了別人的判斷之後,外來的期待就內化成為自己對自己的預期和判斷。
而當一個人相信了自己是怎樣的人,就很可能成為這樣的人。這可以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
聽過一位高中教師諄諄教導學生高考前別太緊張,並舉例:往年體檢中,曾有一次,醫院誤把馮京做馬涼,將某考生的疾病錯放在另一個健康考生的體檢結果上。幾周後複查時,原本有病的馮京,心無掛礙居然平安無事病痛全消;錯背了別人病情的馬涼,卻因精神負擔重,真的已得了該病,需要治療。
即便已不是小孩,我們仍然那麼容易被別人的判斷左右自己的期待。
而每個人,無論父母、教師、英雄、領袖,都曾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都經歷過當年身邊的成年人投來的各式各樣的期待或評判,也都有可能多年之後,仍未完全走出以往他人的期待所內化而成的對自己的期待,即使那並無多少事實依據。
於是,曾被期許為前途遠大的孩子,有較多機會真的成為發展良好的成年人,並且也對自己周圍的人有較多正向的期許;而曾被視為不上進也不可能上進的孩子,則容易在他人的失望中學會對自己的放棄,在別人「我早就知道他不行」的搖頭鄙夷中,較可能鬱郁不得志,並且會用同樣挑剔、不滿、沮喪的眼光看待後來人。
在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往復中,便有了「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無力和牢騷,有了振翅欲飛卻難以相信自己會飛的迷茫,因為早期聽到過太多的「這不可能」一類的預見。尋找到被負向期待、被否定的經歷來源,也並不一定能解決今日的不甘和困惑,因為那負面期待早已融入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因為相信已久,而難以去除。
我們還要被負面期待影響多久
司空見慣的事情,換一種眼光來審視,表象之下,別有驚心動魄的事實存在。我們怎會想到,自己對別人的期待,會無形中引領他人的走向?而早期無意中接受的別人對我們的期待,會漸變成我們相信自己是什麼樣人的源泉?當我們抱怨「我早就看出他不行」時,何嘗想到,有時候,我們自己無意中放大和加速了他的「不行」呢?
父母、教師和其他成年人,若能善待身邊的青少年,愛他們、信他們,以正向的期望激發引導出他們的發展潛力,當然可令他們的成長更好。只是要做到這一點,有它的前提——有力量的人,才能夠培養他人;有慧眼的人,才能在背後表現他人的本質;心中有光明有堅定有信念的人,才容易看到別人的光明和發展的空間。
昨日的遺憾、今日的壓力、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焦心,都足以弱化甚至損害這些力量和眼光。對自己都沒有正向期待的人,哪裡談得上正向期待其他人呢?
好在,每個人都有餘地重新選擇。我決定對自己抱持怎樣的態度?我決定對他人抱持怎樣的態度?如果有過不盡如人意的過去,被人負面期待甚或否定過,我還要讓它影響我多久?
這是一個無法由別人代為決定的選擇,這是每個人自己的生活。
職場八卦 該不該碰?
「兩個星期前,我和一位很好的同事S說了一段部門經理的八卦,結果這周部門經理就開始不斷給我穿小鞋。」在某IT公司供職的Maggie近日頗為煩惱,因為傳了那段八卦,公司一年一度的旅遊,她被安排到了和新人一組,顯然——旅遊線路和沿途吃住都要差許多。更讓Maggie擔心的是,只要經理懷恨在心,接下來不知道還會有什麼壞事在等著她。
研究表明瞬間表情顯露真心
新華網北京4月26日專電 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人無法控制面部瞬間閃現的細微表情,如歡樂、悲傷和憤怒等,從而暴露出內心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