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吃什麼好?雨水節氣天氣乍寒乍暖,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影響身心健康,對胃腸消化能力影響很大。因此,增加的能量可適當由糖供應,也就是傳統所說的「雨水節氣宜吃甜」。
雨水時節正值初春,氣候轉暖,又風大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和嘴唇乾裂等現象,這是「上火」的表現。
造成「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多由於飲食起居不當引起,一般分為外感之火和內生之火兩種。外感之火主要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相關,如春天乾燥,屬於溫熱的氣候,這種條件下人體就容易上火。內生之火則主要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結構、消化代謝功能、體質及情緒變化等密切相關。
為防止「上火」,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具體來說,雨水時節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食韭菜、香椿、百合、茼蒿、山藥、芋頭、藕、蘿蔔、甘蔗等,同時少吃生冷黏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專家提醒,「上火」期間應少吃或不吃辛辣的食物,不喝酒,多魚少肉,特別是要少吃牛羊肉及火鍋等。此外,還要做到生活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切忌熬夜。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雨水節氣天氣的變化
雨水節氣的到來,說明氣溫又有所變化。 24節氣就是古代人根據氣溫變化所定,那麼雨水節氣的到來,天氣會有哪一些變化呢?
雨水節後全國大部分地區嚴寒多雪之時已過,下雨開始,雨量漸漸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長,抓緊越冬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選種、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準備工作。在雨水節氣的15天裡,我們從「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意味著除了西北、東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許多地區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了由冬轉春的過渡,在春風雨水的催促下,廣大農村開始呈現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但是,雨水季節,北方冷空氣活動仍很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既然這說到個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就不能不提人們常說的「春捂」。這是古人根據春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養生原則。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人們逐漸去棉穿單。但此時北方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冽,但由於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相對疏鬆,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會有所減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時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為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應當繼續進行春捂外,應採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煉法。保持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後,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於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又由於此時氣候較陰冷,可以適當地進補,如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
白露過後更易秋乏 教你如何趕走秋乏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此節氣過後,秋季的時令特色將體現的越來越明顯,所謂秋意更濃,不僅天氣會更冷,更加乾燥,而且人們常常會感覺疲乏倦怠、想睡覺,這就是「秋乏」。秋乏的產生,與夏季高溫導致的機體消耗有關。因此緩解、應對秋乏,即應補充上這些消耗,讓身體的陰陽氣血重新恢復平衡。具體該怎麼做?專家提醒,補充上這些消耗,不是簡單的多睡些、多吃些就行,而應該通過規律作息、適當運動、時令飲食等,多管齊下,將自己的生活日常與時令的變化調整一致。
為什麼會「秋乏」?
秋高氣爽,告別了酷暑的悶熱難耐,整體感覺舒服了不少。不過,許多人在這樣的宜人季節里,仍會出現疲乏倦怠、想睡覺的現象,即使一夜好睡,早晨仍然是感覺沒睡夠,不願起床;整天覺得昏昏沉沉沒精神,甚至四肢乏力,難以集中注意力。這些表現,如果並非是由一些疾病所引起的,「毫無緣由」地出現在平時還算健康的人身上,就可以被稱之為「秋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之所以出現秋乏,多是由於經過一夏的消耗,身體所釋放出的要求調整休養的信號。夏季高溫炎熱,人們大多出汗較多,或睡眠不好,從而導致身體消耗較大。出汗多且不能及時補充時,可造成水分及電解質等的大量流失,加大身體負擔;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夏季汗出過多不僅會損傷津液,而且也會造成陽氣損耗,從而使機體處於氣血透支的狀態。進入秋季後,氣候暖涼適宜,出汗減少,人體各生理系統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進入調理、恢復的階段。但如果由於各種原因不能使氣血陰陽等及時恢復原有的平衡狀態,就可能會出現「秋乏」的狀況,感覺疲乏。
出現秋乏後該怎樣調理緩解呢?秋乏是隨著季節變換而出現的症狀,那麼對付它也應該根據季節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措施,順「時」化解。
睡眠:充足 規律
有的朋友認為既然秋乏的主要表現是沒精神想睡覺,那就乾脆延長睡眠時間,睡個夠。對於此,王主任指出,要緩解秋乏並不是多睡覺就能解決的,但充足且規律的睡眠對於恢復精力的確起著重要作用。這一時期的睡眠起居,最好也要順從季節特點做一些調整,所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中醫認為秋季主 「收」,即人體氣機、活動等也應該呈現「收斂」的狀態,因此要儘量避免熬夜,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讓機體在充足的睡眠中得以充分的休養生息;不過,提倡睡眠充足並不是鼓勵睡懶覺,以防收斂太過,早晨該起床時還是要儘量早起,這也有利於保持旺盛的精神狀態。
運動:微微汗出
適度合理的運動有利於增強身體免疫力、改善精神狀態及情緒,對於緩解秋乏也是不可或缺的。秋季氣溫適宜,也比較適合運動鍛煉;不過這個時候早晚溫差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在鍛煉時應注意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受寒著涼而致病,老年人則最好避免過早晨練,最好在太陽出來後再進行運動鍛煉。至於運動形式的選擇則應因人而已,例如老年人可選擇不太劇烈、較為和緩的運動,如散步、快走、太極拳等;年輕人則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選擇慢跑、爬山、球類運動等進行鍛煉。
不論哪個年齡段,以及採取何種鍛煉方式,王主任提醒,在運動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大汗淋漓的狀況,因為出汗多可致傷陰耗氣,如果不注意的話不僅起不到緩解秋乏的作用,還可能會加重對身體的消耗,甚至因為汗出當風而受寒發生感冒等疾病不適。因此,王主任建議運動時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鍛煉習慣,可以每周鍛煉幾次、每次鍛煉一定的時間,量力而行,不要運動過度,鍛煉至身體微汗出即可。
飲食:時令蔬果
秋乏多因夏季消耗過多、津液、陽氣等不足所致,因此在飲食上對此進行相應的補充也可起到良好的緩解秋乏的作用。而且秋季多燥,氣候乾燥也會影響人體出現乾燥之象,容易上火。因此,王主任建議,這一時期的飲食應注重養陰清熱,以清淡為主,避免過於辛辣刺激油膩。具體飲食的選擇,除了平時多喝水外,王主任提醒,還是要從「時令之物」中去找尋。這個季節上市的應季的水果、蔬菜大多具有滋養津液、潤燥的效用,如梨、蘋果、荸薺、藕、石榴等,不妨適當多吃一些;此外還可搭配銀耳、百合、山藥、糯米等食材做出粥品,可發揮更好的健脾、補中、潤燥的功用。另外,白露一過,天氣就比較涼了,因此像冷飲之類的寒涼飲食就最好不要再吃了。
防秋乏,試試這些小招數
站立。站立可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心臟病發作、燃燒多餘熱量、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降低膽固醇。而長期坐著工作的人,患糖尿病、肥胖和心臟病的幾率,將比站立工作者高出許多。可試試把電腦位置抬高20至30厘米,進行「站立式辦公」。間斷性站著工作對健康有益,不僅能減少疾病也能延年益壽,還能提神醒腦,提高工作效率。
勤眨眼。眼睛眨動的過程,也是晶狀體和虹膜肌交換位置的過程,這樣可以使眼睛得到潤滑,從而消除眼睛的疲勞感。如果長時間不眨眼,就會使眼睛又干又澀,甚至變得模糊。尤其是整天對著電腦的白領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讓眼睛得到適當的休息。在電腦前呆半小時左右,就要遠眺一下窗外的風景。
熱水泡腳。腳底是全身經絡起止的匯聚處,常用熱水泡腳有舒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秋季如果感到疲乏,可在醫生指導下用一些中藥材煎水,然後加些熱水來泡腳,入睡前泡一下,能消除疲勞,舒筋活血,有助睡眠。
常梳理頭髮。頭部有多個穴位,經常梳理頭髮可以擴張皮下毛細血管,促進新陳代謝,保持頭腦清醒,並且消除疲勞。用牛角梳子或木質梳子多梳頭,或者用手指像梳子一樣梳理自己的頭髮,都可以促進頭部血液的循環,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秋乏現象。
嗅覺刺激。睏倦時,可聞聞風油精、清涼油、花露水的味道,可驅除困意,振作精神。如果能因地制宜,在居室、陽台或庭院中種養一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時令花草,對緩解困意也有益處。
多曬太陽。當秋季來臨,陽光的照射便不再像夏日那樣強烈,人體的褪黑色素就會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受到抑制,使人感覺心情低落。所以,適當地多曬太陽可以讓人心情變得開闊,顯得更精神。
雨水過後春捂還是關鍵
2月19日是「雨水」節氣。中醫專家提醒,雨水後冬去春來,不過冷空氣不時來騷擾,因此在春捂的同時,可以講究一下初春時節的食療保健,遠離酸味食品。
白露養生吃什麼食物最好
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因為氣候不同,自然養生的方法亦有差別,在不同的季節,要選用不同的食物製作飲膳。在白露時節已逢秋自然要要貫徹「秋冬養陰」的原則,那麼在白露養生要吃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瞧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