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艾灸什麼穴位
1、胸悶氣短艾灸氣海穴
氣海穴屬於任脈,在前正中線上,肚臍下1.5寸處。這個肚子上的穴位,為什麼能幫助我們改善胸悶氣短呢?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氣海穴和肺氣息息相關。胸悶氣短,顯然是肺氣不足所致。肺氣無以攝,導致氣息不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刺激氣海,加強它對肺氣的吸引,把氣息「拽」到腹部,從而讓呼吸綿長有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肺氣虛弱、攝氣不足的問題。正是由於它對氣機有調節收納的作用,所以該穴才被譽為「氣海」。
如何刺激呢?每天艾灸此穴30分鐘即可。只要長期堅持,就能見到明顯效果。
除了改善呼吸功能外,艾灸氣海還可以改善經常打嗝、四肢發涼、腹瀉腹痛、痛經等症狀。可以說,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補益穴位。
2、胸悶氣短艾灸內關穴
內關在腕內側橫紋上兩指,找這個部位,這個能治什麼病呢?像心臟病、心悸心慌等等,包括婦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悶也都是屬於心胸疾患,要找內關穴。
位置: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或從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癲狂,癇證,郁證,眩暈,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熱病,產後血暈,肘臂攣痛。孕吐、暈車、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噁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絞痛、月經痛、呃逆、腹瀉、精神異常等。
該穴為人體手厥陰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多種疾病按摩治療時的首選穴。
3、什麼是胸悶氣短
胸悶氣短是一種主觀感覺,即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輕者若無其事,重者則覺得難受,似乎被石頭壓住胸膛,甚至發生呼吸困難並引起胸悶氣短。
胸悶:胸口重壓感:很難描述這種異常感覺,很多患者會感到胸口有重物壓迫,還有些患者在深呼吸的時候感覺肺部似乎充滿液體。少數患者感覺胸痛。
氣短:多發生在睡覺、用力或躺下時,胸口有壓迫感,無法深呼吸,只有坐起身,才能喘口氣。很多患者不得不墊高枕頭或選擇在椅子上睡覺,這樣才感覺更舒適些。
這種胸悶氣短的症狀可能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人體發生疾病的最早症狀之一。不同年齡的人胸悶,其病因不一樣,治療不一樣,後果也不一樣。一般分為功能性和病理性胸悶氣短。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肝臟不好艾灸什麼穴位
肝臟不好艾灸什麼穴位
1、太沖穴
此穴是肝經的原穴,也就是在肝經氣血運行的根源所在,春季堅持對太沖穴進行艾灸,可以激發肝經的原氣,促進肝經氣血的運行,起到很強的補肝作用。
由於肝主筋,如果在春天出現四肢無力的現象,就是肝經氣血不足的表現,通過一段時間的艾灸就會有很大改善。
2、三陰交
對三陰交進行艾灸,有較好的引火下行作用,同時,春季陽氣外散於體表,內臟氣血不足,會引起脾胃消化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時要對足三里進行艾灸,可調節脾胃,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3、魚跡穴
屬手太陰肺經,此穴為肺經滎穴,五行屬性屬火。「滎主身熱」,故此穴具有清肺瀉火,清宣肺氣的作用。又因此穴位於手掌部,所以有循經遠治的作用,可疏經通絡。
4、神闋穴
位在腹部,臍中央。因其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的作用,長灸可使「元氣堅固,百病不生」。現代研究證實,此穴位可全面提高人體免疫力,為後天強壯保健要穴。
5、中封穴
中封穴為人體保養精血之要穴,為肝經上的「金穴」它可抑制肝火過旺,利通小便,即「溺竅開則精竅閉」,故是固精之妙法。
6、肝俞穴
肝俞穴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氣在身體背部匯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養肝不可缺少的穴位。
肝俞穴與太沖穴搭配,在中醫里屬於「俞原配穴」法,能夠補肝陰,養肝柔肝。
7、太溪穴
太溪穴是腎的原穴,是儲存腎臟元氣的倉庫。肝屬木,腎屬水,樹木需要水的澆灌才能健康成長,所以養肝必須要滋陰。用太溪調動腎臟的功能,能夠更好地「滋水涵木」。
8、大敦穴
大敦穴是肝經的首個穴位,位於大腳趾內側趾甲縫旁邊。生活中堅持給大敦穴進行按摩或者艾灸,可以達到清肝明目,頭腦清晰神清氣爽的作用。
9、行肝穴
行肝穴主要位於大腳趾和二腳趾的縫上,與太沖穴一樣也屬於火穴,因此一個人如果出現肝火旺盛的情況,就需要泄心火。肝火旺盛的症狀表現有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流鼻血、舌頭長泡等,出現這些情況,就趕緊給自己的行肝穴進行按摩吧。
黃褐斑艾灸療法
黃褐斑艾灸療法
黃褐斑的發病原因,現代醫學認為是內分泌失調引起,大多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有關,而決非僅是面部皮膚局部的病變引起的。因此,只有樹立整體觀念,採取內外結合、標本兼顧的方法,使氣血充盛、臟腑功能正常、陰陽協調,黃褐斑才會隨之消失。
1、黃褐斑艾灸取穴
1.1、神闕穴
定位:肚臍
主治:溫陽救逆、利水固脫。主治痢疾、繞臍腹痛、脫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風、水腫鼓脹、腸炎、產後尿瀦留。
1.2、足三里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主治:對肌體具有強壯和保健作用,可改善肌體對營養成份的吸收,而增強免疫能力,同時對胃痛、嘔吐、腹脹、乳痛、便秘、水腫、虛癆有治療作用等。
2、艾灸方法
2.1、操作
用鮮姜切片,直徑2-3厘米,厚約0.2-0.3厘米,中間刺孔,吸去薑汁,再將其致於灸頭處,放在神厥穴及雙側足三里,灸後皮膚溫熱。
2.2、功效
培補腎元:健運脾胃、以防新生之淤,淨化血液、解決病痛及淤阻。
培補陽氣,溫運血行,血行則淤化,清除積存已久的淤滯(褐斑)。
中醫艾灸的起源
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點燃,燻烤人體的穴位,再利用其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那麼中醫艾灸的起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艾灸治療婦科病嗎
女人經常受到婦科病的困擾,最常見的就是婦科炎症。專家表示,艾灸治療婦科疾病很是適合,很多種婦科疾病導致的原因都是因為寒濕、血虛而引起,這是因為體內的血液循環不暢,這才會導致滯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