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歲時節氣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夏曆的正月節,有時也在臘月。按傳統的算法:大寒後15天為立春。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開始,是為立春日。此時東風勁吹,河水解凍,沉睡了一冬的蟄蟲開始活動起來。草木復甦,氣溫回升,標誌著春季開始。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十分珍惜這個氣節。幾千年來形成了固定的風俗習慣。儘管陝南、陝北、關中各地區的風俗各有差異,但在許多主要活動上,還是大同小異的。立春的風俗很多,這裡只舉出數例。隨著時代的發展,風俗活動的形式有繁有簡,內容也多有變化。自民國以後,提倡科學、民主,傳統的風俗也受其影響,逐漸取消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傳統的風俗習慣,仍然在人們生活中流行。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曆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槓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
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遊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游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台,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龍年立春飲食起居運動養生
立春養生
二月四日(或三日、或五日)是立春,這是一年24節氣之首。「立」有開始的意思,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從立春起,萬物開始復甦、大地生機萌動、草木開始萌芽,農民也開始了耕種的準備,一年四季從此開始。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越來越長,太陽也暖和了很多,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一年之計在於春」形象地強調了春天的重要。所以,立春也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起居:保暖護肝,順應陽氣生發
立春前後氣候變化比較大,天氣乍暖還寒,但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故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也和自然界一樣,需要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通過多參加室外活動,來克服倦懶的「春閒」狀態,使身體從冬藏狀態開始適應春天的到來,使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才能做到身心和諧、精力充沛,更好地迎接生機勃勃的春天。
而春季也是各種致病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等疾病多發和流行的季節。在疾病的防控方面,首先要避免接觸各種傳染源;二是要經常開窗通風,使室內空氣流通和淸新;三是要注意休息和加強鍛煉,以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可早晚或外出回來後用淡鹽水漱口,用清水洗鼻腔,以阻斷溫邪對呼吸系統的侵害。
順應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的關鍵在於一個「生」字。按照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而根據五行學說,肝喜調達,有疏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屬「木」,與春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所以在春季養生方面,要戒暴怒、忌憂鬱,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愉悅的心境,達到護肝的目的。
飲食:「升補」為主,宜甜少酸
立春之後,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細菌、病毒也隨之生長繁殖。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衛生,儘量不吃生的食物,特別是海產品,可以適當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以保護肝臟和脾胃,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比較適合立春以後吃的蔬菜是胡蘿蔔、韭菜、蘿蔔、大白菜、豆芽、香椿、蓮藕、冬筍、番茄、冬莧菜、山藥等:水果有蘋果、橘子、蘆柑、柚子、梨、獼猴桃等。
初春時節氣溫忽髙忽低,人很容易上火,出現舌苔發黃、口苦咽乾等不適症狀,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顯上火症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淸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冬春交替之際,感冒的人很多,可以適當多吃具有祛痰、止咳、健脾、補腎、養肺的貪物,如梨、蓮子、百合、核桃、蜂蜜,以及蘿蔔、蓮藕等果蔬,有助於減輕感冒症狀。
運動:常做保健操,啟動身體「引擎」
春季的運動調養重點在於啟動身體「引擎」,活絡筋骨、舒展身體。春季是進行運動養生的最佳時機,太極拳、體操、慢跑、散步、郊遊、登山及騎腳踏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從立春開始,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於肝膽脾胃,如果以上臟腑素有舊疾,則可能在春季復發。所以,春季適宜做各種保健操。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的由來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示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一、立春習俗
立春日咬一口生蘿蔔可以消除春困
立春這天, 全國各地都有「咬春」、「嘗春」的習俗。無論咬春還是嘗春,都用帶辣味的蔬菜。「咬春」就是立春時吃生蘿蔔,以脆嫩多汁的青蘿蔔為上,最好是綠皮紅心的「心裡美」。
俗傳立春日咬一口生蘿蔔就可以消除春困。臨沂地區有些地方,這天人人手拿一個生蘿蔔,待立春時刻一到,不約而同地咬下去,據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蔔,誰就能青春永駐,長生不老。
吃春盤
「嘗春」類似咬春,吃的是春餅和春盤。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寧津一帶用蔥、蒜、椒、姜、芥切而調食之,稱為五辛盤,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為禮物相互饋送。也有饋送青韭、黃柑的。
吃春餅
吃春餅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奩中。」
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製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范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吃春卷
除了春餅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製作方法為:麵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包餡,捲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麵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麵,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於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嘗春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麵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
二十四節氣立春民俗 老北京立春吃什麼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河北南部地區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諺,瓜指的是南瓜,當地居民有在這天吃南瓜餡兒餃子或南瓜餡兒包子的習慣。
立春食俗 各地吃什麼
立春這天,山東及北京、天津、山西、江蘇、河北、福建等省市許多地方都有「咬春」、「嘗春」的習俗,但其具體內容、形式卻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