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養生文化認為,生命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順應天時、地利,而後人和。在《黃帝內經》中就主張天人合一,即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相通。
在天時變化中保持陰陽平衡是「三經」養生文化的重要觀念,也是傳統中醫的一個基本概念。簡單來說,在天時的變化中保持陰陽動態平衡是健康的基礎,是生命、生理活動正常的保障。而任何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是陰陽的偏盛、偏衰,此時可能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治療疾病就是糾正陰陽的不平衡狀態,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
比如有的人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怕冷,多為陽氣不足,「陽氣不達四末」所致。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夜間陰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以抑制為主。比如熬夜或者白天睡覺、晚上工作,這種黑白顛倒的生活違背了自然規律,沒有把握好度。用陰陽來解釋,就是患者體內陰陽處於失衡狀態,必須糾正陰陽失衡,達到治癒的目的。
健康的人體處於一種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身體可以自動地調節不平衡之處,這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只要後天不違背四時運作規律而有意損害,身體的這個系統就能正常運轉,人就不會生病,所以法於陰陽、順應天時,對人的健康非常關鍵。這是人人皆需重視的「壽命之本」。
在古代,節氣簡稱為氣,這個氣字實際是天氣、氣候的意思。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合十二個月紀的節氣而為二十四節氣。它們的名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劃定是我國古代天文和氣候科學的偉大成就,它不僅在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養生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三經」養生文化的環境養生觀中就十分注重依節氣變化和陰陽周期來養生保健。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為四時調攝的宗旨,它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氣機升降(氣的升降出入)、五臟盛衰不同時間的特點狀態而制定的四時養生原則。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又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這是告訴人們,如不能順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就容易受到病邪的困擾而滋生疾病。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對人體有很大影響,人體皮膚腠理的開合、脈象的變化、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都隨著季節、時間的推移而出現有規律的變化。人應順應自然變化,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陰陽周期在生活中也有影響。比如服藥的藥效,由於身體對藥物的感受性也存在時間差異,因此,在時間治療學方面,生物鐘有著廣闊的前景,除應用晝夜陰陽消長規律因勢利導調整陰陽之外,尤其要注意配合人體內臟的功能節奏給藥。如肝臟夜晚負荷最重,保肝藥應在睡前服用,心臟在白天的負擔最重,益心氣藥應放在白天服用。
那麼,什麼是陰陽周期呢?
陽周期指一年之內的春夏時期,一天之內的上午,一月之內的上弦月到滿月階段。因為這個時期處於陽長陰消階段,陽氣旺、生氣足,所以人處於興奮、精力旺盛、體力充沛、智力活躍、情緒高漲的狀態,這個時期,思維活動靈敏,反應快,情緒良好,精力旺盛,工作效率高,稱做陽周期。
而陰周期是指一年之內的秋冬時期,一天之內的下午、晚上,一月之內的下弦月到晦月階段。因為這個時期處於陰長陽消階段,陰氣旺,生氣不足,所以人處於抑制、精力減弱、體力下降、智力遲鈍、情緒低落的狀態,這個階段,精力不好,反應遲鈍,身重如負,情緒不佳,工作效率低,叫做陰周期。
「三經」傳統文化認為,形成陰陽周期的原因是宇宙運動、日月運轉的關係,所以一年之內,春夏與秋冬;一月之內,滿月和晦月;一天之中,上午和下午、晚上,都存在著陰陽消長轉化的關係,應於人體必然出現陰、陽周期的變化,所以生物鐘的應用,首先要珍惜大自然帶來的生機,這也是「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的道理。
由此可見,順應節氣變化、調節陰陽周期的實質是以宇宙陰陽變化為參照依據調理人體系統的陰陽運動節律,從而使天人合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說明了季節不同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則不同的道理。只有更好地去理解,才能把握遵循「順四時而適寒暑」的養生要義。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黃帝內經,易經,道德經養生精華集》書籍介紹
作 者:連汝安
定 價29.8元
書 號:9787122120681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月
在線購買: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91210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黃帝內經》、《易經》、《道德經》三部經典中的養生理論與方法,詮釋了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養生觀,解讀國醫的精髓和養生的智慧,分析古今之人健康長壽的原因和秘密,以求繼承和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以為大眾百姓的生命健康盡一份心意。
編輯推薦:
1. 作者為明朝御醫連成玉的第八代傳人,「冠心病工程」的創始人、「山海丹」及「汝心安」(丹芪)膠囊的發明人。
2、獨特性。首本介紹《黃帝內經》、《易經》、《道德經》三部經典著作養生理論與方法。
作者簡介
連汝安,中醫世家,明朝御醫連成玉的第八代傳人,是「冠心病工程」的創始人、「山海丹」及「汝心安」(丹芪)膠囊的發明人。曾任解放軍第三0四醫院大內科主任、醫務副院長等職。現為北京御醫堂特聘中醫專家。
連教授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老年病防治、抗衰老、抗疲勞以及「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把冠心病作為突破口,取得了三項主要科研成果:一是發明研製成功了治療「冠心脖的複方中藥—「山海丹」及「汝心安」(丹芪)「膠囊;二是發明研製成功了「全方位多功能心電信息自動診斷儀」;三是研究成功了「連汝安冠心病(胸痹)中西醫結合診治專家系統」。把上述三項成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稱為「冠心病工程」,已出版「論冠心病工程」專著。
依照月明月晦來調攝養生
天時的變化,不僅包括了季節與時間的變化,也包括了日月星辰的運行、晝夜晨昏的交替。
《黃帝內經》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認為人們的生活起居與四季冷暖密切相關,與月明月晦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的生活起居不但要順應四季的變化,還要順應日月和晝夜運行的規律,這樣才能保持生命節律的陰陽平衡,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
在我國古代,人們早就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即在一個月之內,月亮會有四種月相的變化:晦、朔、弦、望。在每個月月初的時候,月亮開始露出月牙,叫「朔」。到初八左右則是上弦月,到十五月亮最圓,即「望」,此後,月亮就開始漸漸變缺了,到下旬的二十三左右為下弦月,到三十的時候就是「晦」,月亮幾乎肉眼觀看不到了。
月亮的變化對人體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就明確指出了女性月經與月亮之間的關係:「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於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事實上,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女性月經周期與月亮周期有著很大的聯繫。當然,這其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的現象,主要是因為體質和生物鐘的區別導致了女性月經因人。
《黃帝內經》對此做出了解釋:月之氣交變動對人體的影響突出表現在月滿之時,人體氣血盛衰可發生與海水潮汐節律同步的反應。認為月滿時,人的血氣充盛,不易發病;而月空時,人的血氣虛少,邪氣易侵入。也就是說,人的機能狀態在月球引力加大時趨於「高潮」,減弱時趨於「低潮」。所以,要根據月相的變化,順時養生,調整及發揮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避免助邪氣損正氣,積極主動地攝養生命。
《黃帝內經》提到這樣一句話:「月升無泄,月滿無補。」月亮剛剛開始升起的時候不能泄,要順著它;在月滿的時候,就不能再補。養生也要注意這個道理。在月初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但到月滿的時候,就不能增加了,否則即為太過,月滿以後漸漸月缺,這時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陰陽養生重在平衡協調
人體的陰陽是彼此消長運動變化的兩個方面,由平衡到失衡、由失衡到平衡,這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只有保持平衡狀態,人體才能健康;人體的陰陽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出現陰陽偏盛偏衰的現象,導致疾病。
避風而養肝:春季養「生」之道
「三經」環境養生觀認為,春季「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天三個月,陽氣上升,正是萬物呈現出它們姿容的時候。這時,大地復甦,萬物生機勃勃,一派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