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腫痛是口咽部和喉咽部病變的主要症狀。本病包括咽部黏膜炎症和淋巴組織炎症,如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體炎。
一、風熱外襲
(一)症狀
表現為咽喉紅腫疼痛,有乾燥灼熱感,吞咽不利,伴惡寒發熱。
(二)治法
(1)選穴 尺澤、合谷、廉泉、天突。
放痧:少商、商陽。
(2)定位 少商: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處。
商陽:食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尺擇: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廉泉: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喉結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天突:胸骨上窩中央。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天突、廉泉,再刮前臂尺澤,然後刮手部合谷,最後放痧少商、商陽。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然後刮拭廉泉穴,30次,不宜過重,稍出痧即可。重刮前臂尺澤穴,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重刮手部合谷穴,30次,可不出痧。少商、商陽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二、肺胃實熱
(一)症狀
表現為咽喉赤腫疼痛,痛連耳根和頜下,頜有硬結,壓痛明顯,伴高熱、頭痛、腹脹、便秘。
(二)治法
(1)選穴 內庭、天突、豐隆、支溝、天樞。
放痧:少商。
(2)定位 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問縫紋端。
天突:胸骨上窩中央。
豐隆: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二橫指處。
少商: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天樞:臍中旁開2寸。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天突,然後刮腹部天樞,再刮前臂支溝,放痧少商,刮下肢豐隆,最後刮足部內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龜點刮30次。然後刮腹部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刮拭上肢外側部支溝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輕柔,刮30次,出痧為受。少商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岳。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然後刮下肢外側豐隆穴,由上至下,中間不宜停頓。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重刮足部內庭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濕瘡的刮痧療法
濕瘡由稟賦不耐,風濕熱邪客於肌膚而成,是一種呈多種形態皮疹,發無定處,易於糜爛流津的瘙癢性、滲出性皮膚病、本病具有對稱分布、反覆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等特點。急性者多泛發全身,慢性者多固定於某些部位。本病按照病因病機可分為濕熱侵淫、脾虛濕蘊、血虛風燥3型。
一、濕熱侵淫
(一)症狀
表現為發病急,可泛全身各部,初起皮損潮紅灼熱、腫脹,繼而粟疹成片狀或水泡密集,滲液流津,瘙癢不休,伴身熱,心煩口渴,大便干。
(二)治法
(1)選穴 肺俞、曲池、陰陵泉、神門、大椎。
放痧:委中。
(2)定位 肺俞: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委中:胭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
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然後刮背部肺俞,再刮前臂曲池、神門,放痧膝部委中,最後刮下肢內側陰陵泉。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然後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再分別刮上肢外側曲池穴和內側神門穴,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委中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或直接按揉胭中有絡脈瘀血之處,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最後刮下肢內側陰陵泉穴,不宜過重,30次,出痧為度。
二、脾虛濕蘊
(一)症狀
表現為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納少神疲,腹脹便溏。
(二)治法
(1)選穴 大都、陰陵泉、脾俞、足三里、曲池。
(2)定位 大都:當人體的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陰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脾俞,再刮前臂曲池,然後刮下肢陰陵泉、大都、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補瀉兼施。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脾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再刮上肢外側曲池穴,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然後刮下肢內側陰陵泉穴,不宜過重,30次,出痧為度。最後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和足部大都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血虛風燥
(一)症狀
表現為病情反覆發作,病程較長,皮損色黯或色素沉著,粗糙肥厚,呈苔蘚樣變,劇癢,皮損表面有搔痕、血痂、脫屑,伴頭昏乏力,腰酸肢軟。
(二)治法
(1)選穴 血海、三陰交、足三里、曲池、膈俞、郄門。
(2)定位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郄門: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膈俞,然後刮前臂曲池、郄門,再刮下肢內側血海至三陰交,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膈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後分別刮上肢外側曲池穴和內側郄門穴,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再刮下肢血海至三陰交穴,遇關節部位不可強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間不宜停頓,一次刮完,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
痤瘡的刮痧療法
痤瘡是一種發生於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又稱「粉刺」。
痤瘡臨床表現,初起損害多為黑頭粉刺,加以擠壓,可見有頭部呈黑色而體部呈黃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皮疹頂端可出現小膿疱,破潰或吸收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小凹狀瘢痕。少數嚴重患者,除黑頭粉刺、丘疹、膿疱外,尚可見有蠶豆至指甲大的炎性結節或囊腫。囊腫可化膿,形成膿腫,破潰後常形成竇道和瘢痕。各種損害大小深淺不等,往往以其中一兩種損害表現為主。好發於顏面、胸背部多脂區,偶爾也發生於其他部位,對稱分布,顏面中央尤其是鼻部及眼眶周圍常不受侵犯。多無自覺症狀,若炎症明顯時則可引起疼痛及觸痛。青春期後大多數病人均能自然痊癒或症狀減輕。在臨床上分為肺經蘊熱、脾胃多損與瘀血阻滯3型。
一、肺經蘊熱
(一)症狀
表現為痤瘡丘疹多分布於鼻周。
(二)治法
(1)選穴 合谷、曲池、尺澤、大椎、肺俞。
放痧:委中。
(2)定位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大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委中: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然後刮背部肺俞,再刮尺澤、曲池、合谷,最後放痧委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然後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再分別刮上肢內側尺澤穴、外側曲池穴和手部合谷穴,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委中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或直接按揉胭中有絡脈瘀血之處,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二、飲食不節,脾胃受損
(一)症狀
除丘疹外,常以結節囊腫為主,皮膚出油較多,治癒後常留瘢痕。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豐隆、合谷、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豐隆: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l寸,脛骨前嵴外二橫指處。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脾俞,再刮手部合谷,然後刮下肢內側三陰交。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里至豐隆。
(4)刮拭方法 補瀉兼施。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背部脾俞穴,宜用刮扳角部從上向下刮拭,出痧為度。再刮手部合谷穴,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然後刮下肢內側三陰交穴,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至豐隆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應一次到位,中間不宜停頓,30次,可不出痧。
三、瘀血阻滯
(一)症狀
以口周丘疹為主。兼有黯斑。
(二)治法
(1)選穴 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內庭、支溝。
(2)定位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問,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3)刮拭順序 先刮前臂曲池、支溝,手部合谷,再刮下肢內側血海至三陰交,最後重刮足部內庭。
(4)刮拭方法 補瀉兼施。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上肢外側曲池穴至支溝穴和手部合谷穴,由上至下,中間不宜停頓,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再刮下肢血海至三陰交穴,遇關節部位不可強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間不宜停頓,一次刮完,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重刮足部內庭穴,用刮板角部,30次,出痧為度。
帶狀疱疹的刮痧療法
帶狀疱疹是一種病毒性皮膚病,其特點是呈帶狀出現的成簇水泡,痛如火燎,每多纏腰而發,故又名「纏腰火丹」,又因其狀如蛇行,又名「蛇丹」等。
產後缺乳的刮痧療法
婦女產後乳汁分泌量少或全無,不能滿足餵哺嬰兒的需要稱產後缺乳。現代醫學認為,產後缺乳與乳腺發育不良,或分娩出血過多,或授乳方法不正確,或過度疲勞,或恐懼,心情不愉快等因素有關。本病臨床分為氣血虧虛與肝氣鬱滯2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