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傷腎壞習慣你有沒有? 妙招教你補腎

  1、濫服止痛藥

  有研究表明,長期服用混合性的止痛藥,人體的血流速度會被迫降低,因此將嚴重影響腎臟的功能。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止痛藥引起的腎衰竭患者也比較容易發生膀胱癌。

  2、食用來路不明的藥食

  因為食用蛇膽或草魚膽等奇特食物而引發急性腎衰竭的情況屢見不鮮,許多人都是因為一時好奇,甚至盲目服用中藥來壯陽。其實很多中藥里都含有馬兜鈴酸等腎毒性的成分,不僅會給腎臟帶來巨大的傷害,有的甚至會對全身造成危害。

  3、不當食用蔬菜水果

  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不過對於有慢性腎功能障礙的人來說,蔬菜水果這些平常被認為有助天然降血壓的食物中含高鉀成分,長期食用反而會造成他們腎功能的破壞。其實對腎功能不佳的人來說,鉀也是會加重腎臟做工的成分,對腎的傷害很大。

  4、用飲料代替開水

  大部分男人都不愛白開水的平淡無味,相比之下,汽水、可樂等碳酸飲料或咖啡等飲品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白開水的最佳替代者。但是,這些飲料中所含的咖啡因,往往會導致血壓上升,而血壓過高,就是傷腎的重要因素之一。

  5、不愛喝水

  腎臟接受的廢物遠遠多於其他臟腑器官。腎臟最重要的是負責調解人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代謝生理活動所產生的廢物,並排於尿中,但在其進行這些功能的時候,需要足夠的水分來進行輔助。

  6、大量喝啤酒

  如果已經患了腎臟方面的疾病,又無限制地大量喝啤酒,會使尿酸沉積導致腎小管阻塞,造成腎臟衰竭。

  7、吃太多肉

  美國食品協會曾經建議,人類每天每公斤體重的蛋白質攝取量為0.8克,也就是說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每天只能攝入40克蛋白質,因此一天也不能吃多餘300克的肉,從而避免對腎臟造成太大的傷害。

  8、壓力太大造成血壓升高

  血壓過高,已經成為對現代人健康的一大威脅,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生活工作壓力過大造成,從而間接地影響到腎臟的正常運作。壓力大常見的症狀就是失眠,男性的血壓平均比女性高出5至10毫米汞柱,而失眠平均會造成血壓升高2至5毫米汞柱。

  9、吃太多鹽

  鹽,就是讓腎負擔加重的重要元兇。我們飲食中的鹽分95%是由腎臟代謝掉的,攝入得太多,腎臟的負擔就被迫加重了,再加上鹽中的鈉會導致人體水分不易排出,又進一步加重腎臟的負擔,從而導致了腎臟功能的減退。

  腎是人身體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器官。中醫中的腎,與西醫中的腎臟不同,因為中醫將「養腎方法」範圍也很廣。中醫認為,耗傷過多腎陽氣,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病症,下面中醫教你七個簡單的養腎方法。

  1、握固

  將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於無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後屈曲其餘四指,稍稍用力,將大拇指握牢,如攢握寶貝一般。握固可以固守精氣神在體內,平時走路、坐車、閒聊、看電視時都可以握固。

  2、提踵顛足

  提踵時五趾抓地,兩腿併攏,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項豎脊,百會上領;向下顛足時身體放鬆,輕輕咬牙,先緩緩下落一半,而後輕震地面。提踵可以牽拉腰背腿部的膀胱經腎經,輕震地面還可以按摩五臟六腑。

  3、熱水泡腳

  泡腳最適宜的時間是每晚7-9時,這是腎經氣血最衰的時辰,此時泡腳、按摩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滋養腎和肝的目的。泡腳用的容器以木盆為好。泡腳水,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鐘為宜。

  4、用腳後跟健走

  健走的最好方法是,邁開大步,腳後跟先著地,不要彎曲膝蓋。腿往前邁時,腳尖伸直如同踢球;前腳落地時,後腳腳尖踮起。腳後跟先著地,實際上就是刺激了「腎經」穴位。經常用這種方式健走可以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

  5、三元式站樁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由身體兩側向前合抱於腹前,位置與臍同高,兩臂抱圓;同時兩膝微屈,重心下沉.兩膝關節微微向兩旁打開。使襠要圓;背略弓形,胸要含,背要拔,使腰背部略向後拱,命門穴打開。這樣前後、左右、上下都是圓,整個人顯得十分圓融。這是一個補益元氣的基本站樁法。常做能使腎元充沛、筋骨勁強。

  6、摩腎腧

  並腿坐於床沿,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發熱,分別按在後背腰部,上下按摩腰背腎腧穴,至有熱感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約200次,可補腎納氣。

  7、深呼吸

  做深呼吸時要選擇空氣清新的環境,儘量用鼻子吸氣。呼吸保持柔和、緩慢、均勻、深長。以6次深呼吸為一組。然後平息調整,可以再做。中醫說:肺主呼氣,腎主納氣。《黃帝內經》中有記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身放鬆,身體後仰,用整個背部撞擊牆壁,用力適度,借撞擊的反作用力使身體回復直立,如此反覆進行,每次撩擊30下左右.每天可以做2~3次。撞背功能強壯腰腎,疏通經絡,循行氣血,平調陰陽。

    腎臟的健康說明人體生長,發育,生殖系統的活力。如果腎虛了,就會出現一系列衰老的現象。那吃什麼能補腎呢?有6種食物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可多吃。另外,要保持足夠的腎氣,有些食物可以忌吃的喲。

   1.山藥

  性平,味甘,為中醫「上品」之藥,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凡腎虛之人,宜常食之。

  2.乾貝

  又稱江珧柱。性平,味甘咸,能補腎滋陰,故腎陰虛者宜常食之。

  3.鱸魚

  又稱花鱸、鱸子魚。性平,味甘,既能補脾胃,又可補肝腎,益筋骨。

  4.栗子

  性溫,味甘,除有補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補腎壯腰之功,對腎虛腰痛者,最宜食用。

  5.枸杞子

  性平,味甘,具有補腎養肝、益精明目、壯筋骨、除腰

  6.何首烏

  有補肝腎、益精血的作用,歷代醫家均用之於腎虛之人。凡是腎虛之人頭髮早白,或腰膝軟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遺精,女子帶下者,食之皆宜。

  要保持足夠的腎氣,應忌吃或少吃以下食物:

  荸薺、柿子、生蘿蔔、生菜瓜、生黃瓜、生地瓜、西瓜、甜瓜、洋蔥、辣椒、芥菜、丁香、茴香、胡椒、薄荷、蓴菜、菊花、鹽、醬、白酒及香菸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秋季養生小常識:慎防「假感冒」

  秋季是人們發病較多的時節。常見的有支氣管炎、哮喘病復發,腸胃疾患增多、「熱傷風」等。秋季由於陽氣弱陰氣長,腸胃的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虛而入,損傷脾胃,導致腸胃疾病,所以,有胃病的人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因此,在秋季應注意養生保健,做到防病於未然。一起來看看這些秋季養生小常識:

  秋季養生小常識:慎防「假感冒」

  白露時節,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預防工作。此時秋高氣爽,正是人們外出旅遊的大好時光。但是,常有不少遊客在旅遊期間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其實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熱」。「花粉熱」的發病有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人體體質的過敏,另一個是不止一次地接觸和吸入外界的過敏原。此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注意早晚不要受涼,對過敏性疾病積極預防。

  白露時節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因體質過敏而引發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平時要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醃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秋季養生小常識:慎防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顧名思義,發生在秋冬季的腹瀉病。感冒後,常常出現拉肚子,大便像水或蛋花湯一樣,大多沒有特殊的腥臭味,每天可達十幾次。

  秋冬季腹瀉病是病毒感染所致,罪魁禍首是輪狀病毒。這種病毒在體內一般有1至3天的潛伏期,與飲食無關。主要是衛生習慣不好,而使病從口入,外感風涼導致抵抗力下降也有可能得秋季腹瀉。

  要以流質和半流質為主,也就是奶、米湯、粥為主,暫時不要吃爛飯或硬飯避免過敏性食物例如海鮮、雞蛋等;不吃生冷的、硬的、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特別是生冷的東西,燉蘋果可以止瀉。燉蘋果還有豐富的鞣酸蛋白,有吸附作用,可以止瀉。

  秋季養生小常識:飲食推薦

  初秋時節,氣溫還比較高,相對比較乾燥,進補也應以「清」補為主,適合秋季食用的食品有:

  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和潤燥止咳的作用。

  山藥:其特點是補而不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有病無病、體健體弱,都適合食用。

  白扁豆:初秋,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湯服,可消暑熱、化暑濕、健脾胃、增食慾。

  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有「暑天宜生藕,秋涼宜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

  黃鱔:入秋食鱔,不但補益力強,對人體血糖還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燒鱔段、清燉黃鱔、炒鱔絲、黃鱔粥等均可。

  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壯骨的作用。

  胡桃:能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又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

  花生:深秋後花生成熟,用鮮花生仁研沫煮湯服或水煮食用,不宜炒吃。

  紅棗:秋食紅棗,是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的清補食品,如能與銀耳、百合、山藥共同煨食,效果更好。

  苦瓜:苦瓜有清熱祛心火,解毒,明目,補氣益精的作用。

  蓮藕:蓮藕味甘,性平,有消炎化淤、清熱解燥、止咳化痰之功效

  此外,秋季還適合食用梨、荸薺、海蟄、胡蘿蔔、薺菜、平菇、海帶、番茄、兔肉,進補則適宜用黃芪、人參、沙參、枸杞子、何首烏等。

  秋季養生小常識:秋季進補 首選「人參」

  中醫從陰陽五行的角度,認為秋季是陽消陰長,養生時應當注意「養收」,避免元氣外泄。燥為秋季的主氣,秋季養生保健最重要的就是去燥養陰補氣。說到秋季的養生進補,參類可謂首選。

  人參

  具有滋補強壯,大補元氣之功效,在臨床中很多慢性疾病,危重急症,應用人參後,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應用範圍廣闊。但人參是一種補氣藥,體質壯實的人服用後反而會導致閉氣,出現胸悶腹脹等症。

  紅參

  紅參性溫味甘,是一種經過蒸煮後的人參,香味較濃,色呈暗紅。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于振奮陽氣。適用於氣虛及陽虛體弱者,冬天怕冷、陽虛明顯者服用有顯著效果。但如無陽虛體徵,或高血壓、陰虛火旺或急性病等患者,忌用紅參。

  白參

  白參又稱生曬參,同是人參,由於白參的加工方法比較簡單,其有效成分同紅參不盡相同,若要服人參,以選紅參為好。紅參偏溫,白參偏涼。如兼咽乾燥等陰虛症狀,則用白參為宜。

  黨參

  性平味甘,具有補氣養血、和脾胃及生津之功。其效與人參相近,但作用比人參弱,在沒有人參的情況下,常可以常參代之。較難得的是人參補氣缺補血之功,而黨參則氣血雙補。

  西洋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洋參、美國人參等。原產地在美國和加拿大,但我國臨床應用最早,用量也最大。

  補性溫和,一年四季皆可應用,有鎮靜作用,其對肺結核、冠心病、熱病後氣陰兩傷有一定療效。西洋參具有較強的養陰益氣作用,並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

  太子參

  性平味甘,是補氣藥中的一味清補之品,具補氣生津之功效,常用於久病氣生津之功效,常用於久病氣陰兩虧的病人,但補氣作用不如人參、黨參,其生津作用和西洋參類同,可代替西洋參用。由於其補氣而不生燥熱。對於兒童尤為適宜。

  沙參

  具有滋陰潤肺的功效,秋冬季節,氣候乾燥,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咽喉干疼,咳嗽等,經以沙參為主組成沙參麥冬湯治療,能夠很快恢復,特別是講話較多的職業,可浸水飲用。

  由此看見,滋陰降火的西洋參適合更多的人。西洋參補而不燥,可以沖水飲用、煲湯、煮粥、入菜,也可以直接切片含在口中。久病體虛的人士需要進補人參時,首選「生曬參」。如果病人服用後出現口乾舌燥、鼻子出血等症狀時,中醫稱為「不受補」,可以選擇藥性偏涼的西洋參。腫瘤病人可以選擇「紅參」,如果出現「不受補」的狀況,也可改用西洋參

  溫馨提示:食參不能飲茶。茶葉中含有多量的鞣酸,會破壞參中的有效成分。此外,參也不要與蘿蔔同食,中醫認為蘿蔔「下大氣,消谷……」兩者同食,補氣與下氣正好抵消,故有此忌。

   編輯推薦:

   秋季感冒侵襲 來個KISS不會傳染

   秋季養生3「接受」3「拒絕」

   「秋老虎」肆虐 秋季養胃6招

9月7日白露節氣必做:防寒護肺

  白露節氣:天氣轉涼的象徵

  白露這個節氣正是天氣轉涼的象徵,也是金色秋季收穫的季節。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天高氣爽,雲淡風輕。儘管天氣逐漸涼下來,但清遠市中醫院養生專家陳太日提醒,白露之後天氣冷暖多變,特別是早晚更添幾分涼意,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這個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注意心理養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與朋友進行交流,以免心情抑鬱。

  春捂秋凍要有度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養生專家稱白露實際上是表明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但在清遠地區,這時候天氣還是炎熱,不少市民晚上睡覺還會開空調,或洗冷水澡,但專家建議,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露體,不要洗冷水澡,以免著涼。

  中醫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也就是說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了。另外,白露之後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如果這時候貪食寒涼,更容易把脾胃的機能變得不正常,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

  隨著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乏力等症狀,從中醫上來講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養生專家提醒,這時不少體虛的市民應及時添衣,避免生病。其實,春捂秋凍是一條經典的養生保健要訣。因為天氣變涼,人的毛孔要閉合起來防著涼,如果過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會因為受熱而開放,突然降溫帶來的寒氣就容易透過毛孔傷人。因此,養生專家不建議過早添加衣物。

  春捂秋凍也要有個度。早晚溫差大就應該及時添加衣被,否則,極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誘發或加重病情。

  白露節氣:白露勿露身,小心防著涼

  「一場秋風一場寒」「一場秋雨一場寒」,一次次秋風秋雨,帶給人們的是明顯的寒意。

  長江流域有句民間諺語「白露身不露」,是告誡人們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露體的一句民間警諺。因為「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轉涼,特別是一早一晚,更添幾分涼感。如果這時候再赤膊露體,穿著短褲,就容易受涼。

  《養生論》曰:「秋初夏末,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若衣單體露,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因秋季主氣為燥,燥易傷肺。「白露」過後燥氣漸盛,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必首先侵襲肺及肺所主之地(皮毛、鼻竅等)。如因著涼而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吸呼道疾病,如發燒、咳嗽、支氣管炎、肺炎等。若風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經筋阻痹,可出現四肢痹症。

  民間還有一個說法:「白露身勿露,露了凍瀉肚。」隨著夜間的涼意一天比一天明顯,撤掉涼蓆,關上窗戶,換上長袖衣入睡,將薄棉被備在床頭,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很容易受涼引起腹瀉。特別是病人、老人、體弱者,更要注意隨著氣溫的變化加減衣服。

  眼下,尤其是中青年,追求時尚,喜歡穿著吊帶衣、露臍裝上街,顯示青春靚麗。但是,顯示青春靚麗也要量力而行,至少偶爾為之,如果此時將「刻意」露出的後背和肚臍,美其名曰為「春捂秋凍」則會適得其反。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對於北方人來說,尤其是耐寒力差的人,白露一過,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襲。

  動靜結合更有效

  秋天氣候宜人,是一年中難得鍛煉身體的好季節。而白露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

  據《黃帝內經》:「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生之道。」

  「雖然秋天比較適合戶外運動,但白露季節選擇運動項目應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並持之以恆。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市民在進行以上運動鍛煉的同時,還可配合一些「靜功」,如呼氣、閉目養神,做到動靜和諧。

  另外,市民應注意心理養生。由於肺對應於五志中的悲,秋天花草樹木開始凋謝,人們易於悲傷。因此,白露過後,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如多與朋友進行交流,以免心情抑鬱。「中醫認為笑能宣發肺氣,調節人體機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陳太日說,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濁氣,加速血脈運行,能使心肺的氣血調和。常笑還是一種健身運動,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

  喝粥祛涼又防燥

  白露時節,秋燥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會出現口咽干苦、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的現象。中醫認為,這是肺氣大腸相表里,肺主皮毛的緣故。因此,從飲食上看,應注意滋陰,此時養生應「順四時」。秋季對應的是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

  由於「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喜潤不喜燥。」所以白露季節不能一味進補。陳太日建議在飲食調節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

  飲食上,建議市民要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蔔、豆製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比如南瓜、紅蘿蔔等。另外,吃一些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也很有必要,如芥蘭、菠菜、綠菜花等。

  「白露時節的適宜膳食有蓮子百合粥、銀杏雞丁、山藥等,這些飲食有清肺潤燥、止咳平喘、補養氣血、健脾補腎的功效。而有哮喘、氣管炎、咽炎以及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儘量少吃帶魚、螃蟹、蝦類、韭菜、生冷食物醃製菜品和過於甘肥油膩的食物。中醫認為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易傷脾胃,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吃或不吃海鮮,而多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則會影響肺、大便和皮膚。

  白露時節,很多人認為炎熱的夏季已過去,秋冬季節已經到來,所以剛到秋天,就開始「貼秋膘」大量進補,卻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如秋天好發的過敏性鼻炎、氣管炎和哮喘等,所以在進補的同時要因人而異。特別是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對於體虛者,這時候,最好通過食補代替藥補,而食補首推粥。

  養生專家稱,白露季節,早晨喝碗粥,既能治秋涼,又能防秋燥。如銀耳粥、蓮米粥、芝麻粥、紅棗粥、紅薯粥、玉米粥等。魏新軍說,對於病人來說,藥物需要辨證診治,而對於健康人來說,同樣可以食補。

小體操防治頸椎病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綜合徵,是脊椎病的一種。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

秋季養生小常識

由夏到秋,天氣由熱轉涼。由於晝夜之間溫差增大,也是人們發病較多的時節。常見的有支氣管炎、哮喘病復發,腸胃疾患增多、「熱傷風」等。秋季由於陽氣弱陰氣長,腸胃的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虛而入,損傷脾胃,導致腸胃疾病,所以,有胃病的人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因此,在秋季應注意養生保健,做到防病於未然。一起來看看這些秋季養生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