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可以泡腳,特別是中老年人具有慢性病者、各類亞健康人群更可以用泡腳來舒緩疲勞,改善睡眠。「但要注意,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的患者以及老年人,用熱水泡腳時,要特別注意水溫和時間的控制,若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心慌等情況,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躺在床上休息。」他說。而糖尿病病人若有糖尿病足就無法判斷水溫,最好準備溫度計或由家人幫助試水溫。
很多女士詢問,經期適不適合泡腳呢?黃啟輝表示,女性在月經期也可以用溫水或生薑水泡腳,特別是寒性痛經用姜水來泡腳效果不錯,但水的溫度不宜太高,控制在40℃為好。「臨床上有不少女性用中藥泡腳來緩解痛經症狀,建議最好能夠諮詢醫生,女性經期出現的問題比較複雜,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藥泡腳,不但起不到舒緩的作用,還可能會加重痛經等症狀。」他提醒道。
幾款中藥泡腳方:
黃啟輝表明,泡腳可單純用熱水或鹽水,也可以加入中藥材。中藥泡腳是用水煎取汁液後浸泡雙腳,要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適宜的藥物。「正在吃中藥的人,也可以用煎過的中藥渣來泡腳。臨床中我們也經常囑病人如此做,可以物盡其用,不浪費。」他說。他推薦了幾款泡腳中藥方,大家不妨一試。
風濕關節疼痛方:
老薑30克、牛膝30克、秦艽30克、肉桂20克、獨活30克、徐長卿30克、川椒30克、紅花15克。
用法:用紗布裹好水煮50分鐘,待水溫下降至40℃左右,倒入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每劑藥重複使用2~3天。
具體功效: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改善風濕關節疼痛。
老人腰膝酸痛方:
附子50克、肉桂50克,吳茱萸100克,生薑150克,蔥頭50克,花椒80克。
用法:用紗布裹好水煮50分鐘,待水溫下降至40℃左右,倒入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每劑藥重複使用2~3天。
具體功效:補腎溫阻、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濕疹泡腳方:
苦參50克、紫草30克、大黃20克、地膚子20克、黃柏20克、蒲公英30克。
用法:用紗布裹好水煮50分鐘,待水溫下降至40℃左右,倒入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
具體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抑菌除臭、去腳氣、改善濕疹等。
失眠泡腳方:
五味子20克、香附20克、夜交藤30克、鬱金30克、百合30克、石菖蒲30克。
用法:用紗布裹好水煮50分鐘,待水溫下降至40℃左右,倒入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每劑藥重複使用2~3天。
具體功效:養心安神、舒肝解郁、改善睡眠。
中風後手足拘攣泡腳方:
丹參30克、當歸30克、赤芍30克、川芎30克、牛膝30克、伸筋草30克,透骨草30克,紅花10克。
用法:用紗布裹好水煮50分鐘,待水溫下降至40℃左右,倒入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2~3次,每劑藥重複使用2~3天。
具體功效: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促進血液循環。
骨質增生泡腳方:
蜈蚣3條、透骨草50克、尋骨風30克、桂枝10克、虎杖30克、紅花20克、沒藥10克。
用法:用紗布裹好水煮50分鐘,待水溫下降至40℃左右,倒入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一次,每劑藥重複使用2~3天。
具體功效:搜風通絡、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足浴注意事項
忌空腹時泡腳,易發生低血糖
忌餐後立即泡腳,妨礙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兒童不宜足浴,會給神經、血管的功能帶來一些影響,平日可用溫水洗腳
忌當風泡腳
忌用力搓擦皮膚,可造成皮表和皮下組織損傷
腳部皮膚有感染、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發熱期,嚴重心腦血管病及精神病患者不宜用熱水泡腳;年老體弱者、高血壓患者不宜泡太長時間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所謂的心指什麼
心位於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圓而下尖,形如蓮蕊,外有心包衛護。心與小腸、脈、面、舌等構成心系統。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髒,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與四時之夏相通應。
心的解剖形態
1.心的解剖位置:關於心的解剖部位,在《內經》、《難經》、《醫貫》等中醫文獻中已有較為明確的記載,心位於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類經圖翼·經絡》)。心是隱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後的一個重要的臟器。心尖搏動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態結構:心臟呈尖圓形,色紅,中有孔竅,外有心包絡圍護,心居其中。中醫學對人體心臟的重量、顏色、結構,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認識,只是較為粗略而已。「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外有赤黃裹脂,一是為心包絡」(《類經圖翼·經絡》)。
髒象學說中的心,在中醫文獻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別。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腦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功能。中醫學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於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說法。正如李梃所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醫學入門·臟腑》)。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心主血脈,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循行於脈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血就是血液。脈,即是脈管,又稱經脈,為血之府,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心臟不停地搏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的動力。所以說:「人心動,則血行於諸經,……是心主血也」(《醫學入門·臟腑》)。由此可見,心臟、脈和血液所構成的這個相對獨立系統的生理功能,·都屬於心所主,都有賴於心臟的正常搏動。
心臟有規律的跳動,與心臟相通的脈管亦隨之產生有規律的搏動,稱之為「脈搏」。中醫通過觸摸脈搏的跳動,來了解全身氣血的盛衰,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之一,稱之為「脈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心臟的功能正常,氣血運行通暢,全身的機能正常,則脈搏節律調勻,和緩有力。否則,脈搏便會出現異常改變。
心要完成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心之形質無損與心之陽氣充沛。心氣與心血、。心陽與心陰既對立又統一,構成了心臟自身的矛盾運動,以維持心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臟的正常搏動,主要依賴於心之陽氣作用。心陽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地運行。其二,血液的正常運行,也有賴於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脈道的滑利通暢。所以,心陽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是血液運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異常,都可改變血液循行狀態。
心主血脈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心氣推動血液在脈內循環運行,血液運載著營養物質以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個身體都獲得充分的營養,藉以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斷地得到補充。胃腸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過脾主運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給心肺,在肺部吐故納新之後,貫注心脈變化而赤成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血生於心」(《質疑錄》)之說。
心臟功能正常,則心臟搏動如常,脈象和緩有力,節律調勻,面色紅潤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則會通過心臟搏動、脈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來。如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則血液不暢,或血脈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等,甚則發生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促、澀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稱心藏神。
(1)神的含義:在中醫學中,神的含義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功能和規律。所謂「陰陽不測謂之神」(《素問·天元紀大論》)。其二,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一般稱之為廣義的神。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整個人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姿態等,無不包含於神的範圍。換言之,凡是機體表現於外的「形征」,都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稱之為狹義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體形體的機能或功用。由精氣構成的形體是人身的根本。「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神隨著個體的發生、發育、成長、消亡而發生、發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出生之後,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神還必須依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所以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
神並不是超物質的東西,它的產生是有物質基礎的。精氣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總』之,神是物質自然界的產物,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現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維、意識、精神。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這種作用稱之為「任物」。任,是接受、擔任、負載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處理外來信息的作用。有了這種「任物」的作用,才會產生精神和思維活動,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其二,主宰生命活動。「心為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飲膳正要·序》)。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的生命活動。心為君主而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心藏神而為神明之用。「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
(4)心主神志與五臟藏神的關係: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個方面,並分屬於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五臟各有所屬,但主要還是歸屬於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賅意志」(《類經·疾病類》)。
心主神志與主血脈的關係:氣、血、津液、精等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志是心臟生理功能之一,心臟運送血液以營養全身,也包括為自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所以就這個意義講,又說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故曰「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正神明論》,「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因此,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亦必然出現神志的改變。
(5)心主神志與腦為元神之府的關係:腦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於五臟六腑之氣血。
所以,腦的功能與五臟相關。人之靈機記性、思維語言、視、聽、嗅等均為腦所主,故稱腦為元神之府,腦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神明之心實質就是腦。心主血,上供於腦。故心腦相系,常心腦並稱,心腦同治。
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屬於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這在中醫文獻中早已有明確的論述。但髒象學說,則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不僅歸屬於五臟而且主要歸屬於心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主神志的實質是指大腦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因為髒象學說中臟腑的概念雖然包含著若干解剖學成分,但從主要方面看,卻是一個標示各種功能聯繫的符號系統,是人體的整體功能模型。中醫學將思維活動歸之於心,是依據心血充盈與否與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關係而提出來的。心是中國古代哲學心性論的重要範疇。「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為思維器官,故後沿用為腦的代稱。心這個器官是用來思考的。心之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實際活動中才有意義。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體,神明之心則是從心之本體所產生的主體意識,實為大腦的功能。因此,中醫學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心性哲學的鮮明特色。中醫學的心神論長期以來一直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科學和實踐價值。
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論》)。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異常,不僅可以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如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狂,或反應遲純、精神萎靡,甚則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還可以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甚至危及整個生命。所以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常按四大養心穴位 疏通血脈護心臟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錢麗旗指出,我們的胳膊腿上有四大養心穴。拍打四肢的同時,配合著按按這些穴位,有很好的疏通血脈,養護心臟的作用。
內關穴
有疏導氣血郁滯的作用。
按揉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約兩個半橫指處)對胃痛、偏頭疼、噁心、嘔吐、心絞痛的治療和調節血壓高低都很管用。按揉內關穴所起的作用如同「開閘放水」一般。
伏兔穴
有緩解心慌和心跳過速,補養心血的功效。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心跳每分鐘在60-80次之間,在安靜狀態下如果心跳每分鐘超過100次,稱為心動過速,這時可以趕緊用掌根按揉伏兔穴(位於大腿前面,正坐屈膝成90度,對方以手腕掌第一橫紋抵其膝上中點,手指併攏壓在大腿上,中指到達的地方就是此穴)。
曲澤穴
曲澤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在治療很多心血管的疾病方面,是個要穴。
在五行中,心包經屬火、曲澤穴屬水,因此,常按此穴有清心瀉火、除煩安神的作用。如出現心胸煩熱、頭暈腦漲,或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屬於心包經之熱症者都可以通過按摩曲澤穴(肘微屈,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的內側緣)來進行調節。
天泉穴
此穴名的意思就是心臟之血會像高山流水一般源源不斷供給全身。
有些人經常感覺胸悶氣短,診斷是心臟供血不足;或者有人出現胸口憋悶、咳嗽、咯痰,這時可在晚上7點到9點之間,在天泉穴(掌心向上,握拳,屈臂時在大臂上會有凸起的肌肉,肌肉上方2寸的位置)拔罐或刮痧,隔日症狀即可有所緩解。
冬季養心:下午喝茶 睡前泡腳
冬季的天氣日益寒冷,心血管疾病又到了高發季節。突發性心臟病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在季節交替時,它的不穩定性就突顯出來了。
中醫養心秘訣:閉目靜坐 摩擦外腎
中醫養生有道「心靜可以通神明」,養心之道在平靜。靜可以固元氣,元氣固則萬病不生,壽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