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痿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命門、腎俞(雙)關元、腰陽關、中極。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進行艾條灸,每次每穴施灸10~15分鐘,或實按灸4~5次,每日灸治1~2次,或隔日灸治1~2次,10次為一個療程。②艾灶隔姜灸,每次每穴施灸5~7壯,每日灸治1次,或隔日灸治1~2次,艾炷如黃豆大,或半粒棗核大小,7次為一個疔程。③艾炷隔附子灸:每次選取4~5個穴位,每次每穴施灸5~7壯,每日灸治1次,或隔日灸治1~2次,10次為一個療程。

主治:陽事不舉,精薄清冷,陰嚢陰莖冰涼冷縮,或局部冷濕,頭暈耳鳴,面色慘白,畏寒肢冷,精神委靡,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技術二

艾灸穴位:命門,腎俞(雙)、關元、三陰交(雙)、陰陵泉(嘆)。

操作規程:①炷瘢痕灸:每次隨症取穴2~4個穴位,每次每穴施灸3~5壯,艾炷如黃豆大,或半粒棗核大小,每周灸治一次,3次為一個療程。②艾炷發疱灸:每次每穴施灸3壯,艾炷如黃豆大。待艾炷燃燒至1/3~1/2時,局部自覺灼痛時,稍忍2~3秒,即去艾炷,再換炷施灸。灸後局部有白點,1~2小時後起疱。大者用針刺破放水;小者可以不必處理,待其自行吸收。一周灸治1次,3次為一個療程。

主治:陽事不舉,陰囊陰莖冰涼冷縮,或局部冷濕,頭暈耳鳴,面色慘白,畏寒肢冷,精神委靡,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技術三

艾灸穴位:關元、神闕、中極、腎俞(雙)、腰陽關、命門、心俞(雙)。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次選用3~6個穴位,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或隔曰灸1次。②溫灸器灸:每次選用3~6個穴位,每穴灸15~30分鐘,每曰或隔日灸1次。多選用俞募穴。③隔姜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5~10壯,炷如黃豆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④隔鹽灸:取細食鹽適量納入神闕穴中,與臍平,上置艾炷施灸,每次灸5~30壯,艾炷如半個棗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亦可在食鹽上置薑片施灸。也可用艾條在鹽上熏灸,每次10~30分鐘。⑤著膚灸:取中等艾炷,於關元穴每次灸30~50壯,7天灸1次。⑥瘢痕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3~5壯,艾炷如黃豆大,每周灸1次。⑦溫針灸:每次選用3~6個穴位,每穴針炎10~20分鐘,每日或隔日針灸1次。

主治:陽事不舉,或舉而不堅,精薄清冷,陰囊陰莖冰涼冷縮,或局部冷濕,頭暈耳鳴,面色慘白,畏寒肢冷,精神委靡,腰膝酸軟,夜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等。

技術四

艾灸穴位:脾俞(雙)、心俞(雙)、足三里(雙)、氣海、腎俞(雙)。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10~30分鐘,每曰炎1次。②隔姜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5~10壯,艾炷如棗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陽事不舉,精神不振,夜寐不安,健忘,胃納不佳,面色不華,舌淡,苔白,脈細等。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雞眼的艾灸療法

艾灸穴位:阿是穴。

操作規程:

①艾炷灸:病人取俯臥位,足背伸直,足掌向上,暴露雞眼處,局部用中間留一孔(略大於雞眼)的膠布一塊,套在雞眼上,再用略小於雞眼的艾炷置於雞眼上施灸,待艾炷全部燃燒完後,去除艾灰,再換艾炷施灸。1次4~5壯,以雞眼呈焦枯狀態為度。施灸時略有灼痛感,可用手在周圍組織輕輕拍打,減輕疼痛。一般5日後,焦枯的雞眼與周圍組織有明顯分界線,用鑷子或小刀沿著雞眼的焦枯處與周圍組織稍加剝離即可脫落,外敷消毒紗布,膠布固定。20天左右痊癒。如果1次灸後,仍不易剝離,可以再施灸1次。

②鴉膽子天灸:將鴉膽子焙乾研為細末,裝入瓶內,備用。先用熱水浸泡雞眼患處,使其周圍角質層軟化,用小刀剝去硬皮,再取中央留一孔(略大於雞眼)的膠布一塊,套於雞眼上,取適量藥宋放入孔內雞眼上,膠布固定,每3日換藥1次,直至痊癒為止。

③烏蜈天灸:取烏梅(培干)干蜈蚣30條,共研為細末,裝人瓶內,加適量存油(油沒藥面),浸泡7~10天,備用。施灸時先以鹽水浸泡雞眼患處15分鐘左右,使其周圍角質層軟化,用小刀剝去硬皮,再取適里藥末敷於患處,用紗布包紮,10小時換藥一次,直至雞眼脫落力止。

④隔蒜灸:用獨頭大蒜切成2mm薄片,放在阿是穴上,艾炷置蒜片上,每次灸3~5壯,隔日灸1次。

⑤溫針灸:銀針插人阿是穴,柄端置艾條,點燃,灸至患處有灼熱感即除針。未愈可再灸。

⑥發泡灸:小艾炷置阿是穴上,點燃灸至患處有灼痛感即可發疱。未愈可再灸。

主治:雞眼。

月經後期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氣海、三陰交(雙)、歸來、中極、天樞、血海(雙)、足三里(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兩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

主治:經期錯後,量少,經色紫暗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脈沉緊或沉遲。

技術二

艾灸穴位:氣海、三陰交(雙)、血海(雙)、命門、關元、足三里(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日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

主治:經期錯後,量少,色淡質稀,小腹隱痛,喜熱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技術三

艾灸穴位:氣海、血海(雙)、三陰交(雙)、脾俞(雙)、足三里(雙)、膈俞(雙)。

操作規程:①溫針灸:血海、足三里、三陰交三穴均可用2寸毫針行迎隨補法後加艾條寸許置於針柄,點著燃,氣海穴以毫針2.5寸行呼吸補法後再用前法溫針。②直接艾炷灸:血海、足三里、氣海均可採用艾炷灸,每穴灸壯。③艾條懸灸:此法對肢體各穴,囑患者自行操作,以耐受和局部皮膚紅潤為度。

主治:經期錯後,量少,色淡質稀,小腹空痛,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皮膚不潤,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脫肛的艾灸療法

操作規程: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曰灸1次。主治:便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伴有肛門墜脹,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則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凍瘡的艾灸療法

主治:手背、足根、耳郭、面頰和鼻尖等身體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紅腫,或有硬結、斑塊,邊緣紅赤,中央青紫,自覺灼痛、麻木,暖熱時覺灼熱、瘙癢、脹痛,頭暈目眩,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面色苔白或薑黃,瘡口不斂。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