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與科學》雜誌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配戴墨鏡的主要目的還是防範紫外線,但可能在認識上存在「誤區」。比如,有人認為既然戴墨鏡可以防紫外線,那麼戴得時間越久,防範效果應該越好。因此,他們幾乎每天一出門就戴著墨鏡,即使在室內也懶得摘下來。從眼部健康的角度來看,這種習慣應該及時糾正。
長期戴墨鏡有兩個壞處
普通人戴上墨鏡後,眼睛對外界物體的感覺會和平時有很大差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眼睛觀察物體的對比度大不相同。戴上墨鏡後,許多人都會感覺到看東西時不如不戴墨鏡時那麼清楚,為了看得更清楚,他們自然會使勁地觀看物體,時間久了,眼睛的疲勞程度就會增加。眼科專家認為,有色墨鏡會讓人的眼睛處於相對暗淡的光線下,人的瞳孔會下意識地散大,如果人的眼睛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即使原來的視力再好,日後也會有所退化。不過,這種退化進程比較緩慢,短期內不易被察覺,因此更容易使人掉以輕心。
其次,陽光中的紫外線雖然可以被墨鏡鏡片部分攔阻,但醫學研究證明,紫外線是先被鏡片吸收之後才發散出去的,因此,戴上墨鏡之後,人的瞳孔就會處於忽明忽暗、忽大忽小的狀態,這也是人們剛戴上墨鏡後會感覺不適的原因。
在紐約經營眼科診所近20年的愛德華醫生說,他的病人中有不少人視力相當好,但突然有一陣會覺得眼部不適。經過檢查,他發現這都是墨鏡惹的禍。這些輕微的眼科病人,因為需要自己開車,因此平時幾乎都有配戴墨鏡的習慣,下車後進入室內也很少摘下墨鏡,有的人甚至連續配戴超過8個小時,對眼部健康造成了危害。
劣質墨鏡最傷眼睛
愛德華醫生建議人們選擇墨鏡時一定要慎重,不要貪小便宜購買劣質墨鏡。如果是在紫外線不太強烈的環境中,就應及時摘下墨鏡。同時,為了保險起見,患有青光眼、色盲、夜盲和視神經網膜炎的人最好遠離墨鏡,視力退化的中老年人和視神經脆弱的學齡前兒童,任何時候都不應配戴墨鏡。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祖傳秘方」可根治糖尿病?假的!
騙子常「傍」學術組織
如今形形色色宣傳「治癒糖尿病」的廣告無孔不入,如何鑑別真假,以防被騙?現今虛假治療廣告的共性就是愛用高級時髦的詞,常「傍」學術組織,以便忽悠病友掏錢買藥。
如今「祖傳秘方」已不再吸引患者眼球,廣告就改用遺傳學、基因學等新名詞;「根治」沒人信了,變成「停藥、不打針、無副作用」;老中醫也不足信,就自行貼上某研究院、權威專家、泰斗等照片,胡說獲得專家的「強力推薦」。更離譜的是自造新詞,什麼「骨髓胚芽β細胞」、「中醫基因圖譜」等,純屬「沒譜」胡吹。
糖友切勿墮入誤區:
1.大部分糖尿病目前無法治癒 如今流行的所謂「幹細胞基因治療糖尿病」仍處於研究、臨床試驗階段,沒有投入治療。
2.沒有證據表明單純中藥製劑能迅速降低血糖和防止併發症,更不用說某些食物。
3.控制血糖不應該成為生命的全部,有些病人十分緊張,一天測十幾次血糖,生活樂趣全無。
糖尿病的治療要「管得住嘴,邁得開腿」,就是控制飲食和加強鍛煉。
如何科學控糖,享受生活
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血糖控制好可以減少慢性併發症。
1.一天一個水果,一斤菜。一個水果,重量在四兩到半斤,形象一點說就像網球那麼大;一天一斤菜,綠葉類的蔬菜、瓜類的蔬菜都可以,一斤指的是生重,而不是做熟以後的重量。這樣身體所需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基本就夠了。
2.一天一個雞蛋。也許會有老年人擔心吃雞蛋黃會讓自己的膽固醇過高,其實,國際心臟病的學術組織包括高血壓學會都推薦,一周吃五個以內的整蛋是安全的。
3.一天一袋奶。如果您比較胖,可以喝低脂奶;如果您比較瘦,血脂也不高,喝普通的奶或者全脂奶就可以了。如果您骨質疏鬆,還想多補鈣,一天喝兩袋也是安全的,老年人每天兩袋奶500毫升是安全的。
4.一天二兩肉。具體也需根據您的體形進行調整,如果您比較胖,就少吃一點;如果您偏瘦,可以吃到二兩,甚至三兩。
5.一天二勺油。用喝湯的小瓷勺,舀一勺是10克的。無論一天炒幾個菜,總共就用這兩勺油。兩勺油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基本上營養不缺又不會太多。
動靜需巧妙結合 養生之一要訣
但是,當涉及到如何養生,也就是在養生之道的具體實施時,如何處理動與靜的關係時,意見就不統一了。
有一種意見認為,要達到養生長壽,就要強調動,只有多動,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達到長壽的目的。春秋時期有個子華子,他認為「流水不腐,以其游故也;戶樞之不蠹,以其運故也」(《子華子·北宮意問》)。其後,秦國的呂不韋對這一思想進行了發揮,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損為聾。」(《呂氏春秋·盡數》)呂不韋不是醫學家,而是一個政治家,但他以自然界的常識進行推論,認為自然界的事物都需要動,不動則要出現故障,就像不動的樹木要生蛀蟲,不動的水會生蟲腐敗。郁滯不動的身體,在頭部會生風生腫,形成頭痛等,在耳部導致耳聾等。
這種動的思想在養生學中有很大的影響。1975 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批古代文物,其中就有一幅「導引圖」。從圖形上看,是一張包含44個小圖的人體活動圖解,旁邊注有「熊經」、「鷂背」、「以杖通陰陽」?
等等,這些所謂「導引」,就是仿照動物如熊、鷂等的動作,活動和引伸肢體,以達到動的目的,也就是養生的一種方法。
漢代有名的醫生華倫,對這一理論作了醫學上的闡發,認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後漢書·華倫傳》)。
他提倡「五禽之戲」,也就是一種模仿動物活動的導引法。
此後,主張動以養生者,大有人在,並不斷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功法,以鍛煉身體。其中重要的方面包括按摩術,從漢魏六朝以後,隋唐達到高潮。
還有自宋代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太極拳、八段錦、十六段錦,等等,從形式上說,幾乎都是以「動」為思想基礎而發展起來的養生方法。
然而,也有另一種強調以靜為主的養生學派。道家是這種養生學派的代表,其始祖老子的思想就極有代表性。老子的《道德經》就說過:「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日靜」(第十六章)。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莊子也說:「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生之道也。」(《莊子·刻意》)對此,明顯接受道家思想的古代醫經《黃帝內經》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唐代醫家王冰訓釋說:「恬淡虛無,靜也。法道清靜,精氣內持,故其氣從,邪不能為害。」
也就是說,養生的要旨在一個「靜」字,只要能做到虛極靜篤,人體內的精氣就能內持而不耗損,這樣,外邪也就無從入侵,病安從來?《淮南子·原道訓》甚至把「靜」說成是人的天性:「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主張靜的養生者所提倡的方法,主要就是我們現時所說的「氣功」。古代,沒有氣功的名,但靜坐煉功夫的方法,是由來很古的。例如,《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一種「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呼吸煉功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並且還具體地提出了某些病的呼吸療法:
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無數。(《素問·刺法論》)這分明就是現代氣功的前身,那時謂之「吐納術」,也就是通過有意識控制呼吸來煉功的方法。
自是而後,這種吐納術就不斷發展,形成了種種功法,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氣功。至現今,氣功功法五花八門,真是各顯神通,令人眼花繚亂。
那麼,就養生學而言,究竟應當以靜為宜呢,還是以動合適。古人的不同學派,各有各的道理,也都說得頭頭是道。現代,主張運動的人經常愛引用18 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生命在於運動」,並用現代運動生理學的實驗數字,來說明運動所引起的生理變化,證明其有利於健康;而主靜的氣功學派也能同樣列出氣功煉功後對身體所帶來的好處。真是叫人無所適從。有趣的是:這種動、靜養生的絕對化,在古代就已經有人提出非議。漢代的王充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他既反對靜坐養生,說:「夫草木無欲,壽不逾歲;人多情慾,壽至於百。此無情慾者反夭,有情慾者壽也。夫如是,老子之術以恬淡虛無欲延壽度世者,復虛也。」但他也反對導引運動的養生法,認為「人之導引動搖形休者,何故壽而不死。夫血脈之藏於身也,猶江河之流地。江河之流,濁而不清,血脈之動,亦擾不安。不安,則猶人勤苦無聊也,安能得久生乎?」(《論衡·道虛篇》)在這裡,王充僅僅是以一個思想家的眼光,從哲學的高度來討論動、靜的養生學意義,從人體學的角度嚴格說起來,他的言論不一定十分中肯。其實,我們這裡也很難贊同王充那種既不主張靜,也反對動的養生學觀點。古人對這個問題,不但從理論上早已有所論述,認為片面強調哪一種方法,走其極端,對養生都沒有好處,而且在實踐中也早已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動和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獲得兩者在養生學方面所帶來的最大的好處。
讓我們先來看看靜的典型功法,即鍊氣功。形式上看,煉功人或盤坐,或靜臥,呼吸又慢又淺,似乎靜到極點。但就煉功而言,其要求是通過調身(姿勢)、調氣(呼吸)以達到調心(精神)的目的。氣功學上要求氣血煉到能在全身周流,也即所謂小周天、大周天。如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
就說:「徐徐咽氣一口,緩緩納入丹田,衝起命門,引督脈過尾閭,而上升泥丸(腦),追動性元,引任脈降重樓(即咽喉),而下返氣海。兩脈上下,旋轉如圓,前降後升,絡繹不絕。」這就是「小周天」,也就是說,必須把氣煉得在周身環流不息。假如這氣不動起來則煉功失敗,等於無用,這不是靜中有動嗎?
再說主張動的養生法吧。以太極拳為例,只見其人不停地伸縮肢體,搖動腰頸,似乎不停地在動作。但是,不論是煉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或八段錦,都要求煉功人要形神俱煉,此時之精神要求高度集中,摒除各種雜念,以肢體的動作吸引精神,使之隨緩慢的動作而把精神集中到一點,捨棄精神集中,則功效大減,達不到養生健身的目的。就此而言,也正是動中有靜啊。
對於動與靜的巧妙結合,其辯證關係在五代時就已有人有精闢的見解。
形動而心靜,神凝而跡移者,無為此。閒居而神擾,拱默(即拱手不語)而心馳者,有為也。無為則理,有為則亂。無為至易,非至明者,不可致也。(南唐·譚峭《化書》)這就是說,身體雖勞碌動作,而心能靜寧,即可達到「無為」的境界,是養生之道;反之,雖身體安適休閒,而心境孜孜汲汲、胡思亂想,是達不到養生的目的的。
動靜需巧妙結合,這是養生之一要訣。
史上最不靠譜的體檢項目——驗血查鈣
扎一下手指,就知道缺不缺鈣———絕大多數人都做過這樣的檢測。然而,業內人士卻坦言,查血鈣是最「不靠譜」的體檢項目,微量元素檢測基本沒有意義。
老年進補選太陽神猴頭菇
中醫認為要達到「天年」長壽,除正常食物外,還應該適當進補。老年人適當進補可增加人體精氣,精氣足則神氣旺,五臟六腑強壯。